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教育是帮助青少年茁壮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音乐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播优秀音乐作品及传授音乐基本知识的重任,更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使者之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要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用音乐开启心灵之门,唱响未来之声。  相似文献   

2.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的文化”的”心的音乐”,亦即心的艺术。这个”心”,表现为以道家(自然)为主,糅合儒家(纯真)思想的偏激的正始玄学思想,冲破儒家《乐记》音乐的政治功利境界,将音乐引向艺术的美学境界,也即是从”声有哀乐”到”声无哀乐”,其音乐本体表现为”和”。嵇康所说之”和”是艺术的纯音乐范畴,是客观乐音引起人内心原有感情的共鸣而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李玲 《美与时代》2005,(8):69-70
良好的音乐听觉是进行各种音乐活动的前提,无论进行音乐创作还是演奏音乐,都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音乐听觉包括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速度感等诸多方面,其中多声音乐听觉是音乐听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听觉的较高级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那么长篇的阅读课文部分的教学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调整。下面我就以重庆大学出版社英语教科书必修一四单元Unforgettable Films阅读课文MyFavourite Film为例,讲述一下自己在这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6.
音乐之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对音乐认知神经基础的研究结果,包括人类感知乐曲的音高、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意义中的脑基础,音乐家和普通人在音乐认知上的脑功能差异,以及东西方听众在聆听本土和非本土音乐时的脑活动差异,并对国内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音乐认知的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进表》科仪,在上海正一道众多的斋醮仪式中,可以认为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仪式,通过“进表”,可将信众的意愿,上达天庭,以呈天帝明鉴,以希上苍保泰生者,超升亡者。法师通过不同的程序沟通于神、人、鬼之间。而音乐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起到了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本文拟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对“进表”科仪作一尝试性探索,一方面能对上海道教音乐作局部性研究,另一方面可对于“进表”仪式有一个粗略的认识。道教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当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寇谦之一改“撞金伐革”的局面,而以《华夏颂》、《步虚声》作标志,道教音乐发展至今已相当丰富多彩,历代地方高道的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8.
《音乐分析法》一书,为德国德累斯顿韦伯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克列门斯·库恩所著.对如何进行音乐分析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论阐述,涉及的众多作品跨越自中世纪至20世纪的漫长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对音乐作品各组成部分作不同解析的多种可能性,启发读者要不拘泥于陈规,拓宽思路,放开眼光,用独立的思考方式求得诠释.它的重点不在于教人怎么分析音乐的构成,而是提供一些如何构思的灵感以及提醒分析者在分析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细节,它是一本有别于国内传统音乐分析教学的参考书籍,能给读者以崭新的视角认知音乐,使中国人了解国外的分析理念体系.  相似文献   

9.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是一部先秦时期总结性的论著,书中对音乐美学思想多有论述。先秦音乐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它对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教化的引导、国家社会的稳定等各个层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音乐之伴     
正音乐是有年龄的。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纯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倾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约会,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枝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  相似文献   

12.
音乐之美     
有不少大师曾对音乐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德国作曲家舒曼如是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里希特曾对浪漫时期的音乐有这样的评述:"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当我们在仔细聆听一首作品,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或交响曲,甚至一首短小歌曲的时候,无不为音乐的美而感动,而震撼,而陶醉.音乐是在流动,是在诉说,它可以引起你无穷无尽的联想,漾起你的感情波澜.音乐是美的,是一种升腾的不能言喻的美,是一种看不到而感觉得到的美.  相似文献   

13.
李晓燕 《美与时代》2013,(11):119-119
对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产生、发展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实例对两者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老子》中提出的“音乐相和”说与“大音希声”、“五音”的对立范畴,普遍地理解为是对“有声之乐”的肯定,甚至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和音乐的代言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老子》全书以“无”为本,否定一切世俗之“有”,旨在泯灭一切文化成果,对于人为之乐亦是如此,以无声之“道”否定有声之乐,其消极作用是显在的,故对此予以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基于“道”之本体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意会之蕴,及客观上显现出审美经验的普遍规律,则当另作别论。  相似文献   

15.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析论--以《声无哀乐论》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是建立在道家自然无为的观念之上的,旨在取消音乐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必然关联,强调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6.
《音乐美学问题》是20世纪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 Lissa,1908-1980)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这部著作基本反映了丽莎在音乐美学学科上的思想和观念.该书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思想前提,对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美学上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对艺术的认识、音乐的基础与功用、音乐的阶级性、音乐语言、音乐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把握该书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对这部著作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族古典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继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搜集整理之后创作的首部歌剧,该剧的成功很重要原因在于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十二木卡姆》达斯坦部分的音乐。在《艾里甫与赛乃姆》这部歌剧中,共有19个唱段直接来自《十二木卡姆》中的八套木卡姆。本文选取《乌孜哈勒木卡姆》为研究个案,从其旋律、音阶、节奏节拍、旋法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音乐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的创作特征,从而为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尤其是《十二木卡姆》以多种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音乐治疗是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和治疗关系来帮助来访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具有成本小、易获取、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受场地限制小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和声音品质来促进人的情绪、认知、身体和社交能力的调节,非常适合各类人群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八年七月,小住五台山南山寺,夜听慈音法师领奏佛乐。八件吹打乐器,合奏出的音响,急时如林涛滚滚,缓时如小溪漏漏。全套奏曲的情调、韵味,给人的感觉,不是虚无缥缈的佛国境界,而是我国北方民族民间音乐独有的淳朴、雄厚、亢奋、欢快的本色。纯粹意义上的佛教音乐是外来文化,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长时期的被吸收、  相似文献   

20.
《瑜伽焰口》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法事活动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本人旨在通过对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音乐考察,进一步了解佛教音乐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