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相似文献   

2.
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往往引起意想不到的恶作剧和事故。有时,他们会弄坏十分贵重的东西。出现这些情况,做家长的当然要加隧训斥。但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训斥运不到应有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松达哉先生提出10条训斥孩子的最佳方案1为孩子不听话而头疼的家长不妨一读: 一、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如孩子在公路和水沟边玩耍、玩火或玩耍利器时,要毫不客气地狠狠加以训斥。 二、当场训斥。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当场加以训斥,就不会有效果。因为早上发生的事情等到晚上再去训斥,孩子早就忘在脑后了。  相似文献   

3.
说你教过孩子撒谎,你肯定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你会说你把《狼来了》的故事多少次反复讲给孩子听,一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家长刻意去教孩子撒谎,起码在主观上是这样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因为你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教孩子撒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不少的家长在批评自己的孩子时,责骂道:“你怎么就这样傻”、“真真是个笨蛋”、“愚蠢”、“榆木脑袋”等言语。有时家长说这些话是不经意脱口而出的,也有的是家长想有意地刺激刺激孩子,使孩子在经过调教后能豁然开朗,改过自新。可以说,家长的这些做法是以爱孩子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5.
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  相似文献   

6.
(一) 面对中学生早恋怎么办?不少家长采取堵的办法,跟踪、偷看孩子的日记,甚至干脆训斥、呵斥、打骂、关禁闭。教师呢?也积极配合家长"打、防结合"。事实上,这些硬性"堵"的措施,对于处在青春期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促使其走上极端。最近,我的朋友某中学的张老师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有少数学生谈恋爱,甚至有学生问悄悄地谈恋爱碍不碍事?张老师为此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是成熟甘甜的红石榴好吃,还是又苦又涩的青石榴好吃呢?并在班上提出来讨论,当然不会提及某人的名字。张老师最后说,将来学成事业有成之后,我倒乐意为你们牵线搭桥,不过现在不行。此后,该班学生再也不见"小情侣"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关于人权的电视访谈节目中 ,采访者突然间说道 ,就他所理解 ,我正在建立哲学与酷刑之间的关联 ,并且问我这种关联是什么。我一时语塞。瞬刻间 ,我试图猜度他何以得出如此结论。我的回应是 :哲学与酷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并且 ,当你以哲学 伦理知识看待酷刑事实时 ,你可以认识到 ,正如通常接受的那样 ,酷刑既不伤害也不“侮辱”酷刑受害者的人的尊严 ,例如在构想《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公约》这一标题时。酷刑对施以酷刑者的人的尊严造成伤害。我们保护或伤害人的尊严 ,特别是我们自己的人的尊严 ,在于我们…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天堂     
幼儿园的阿姨对我说,孩子在幼儿园里挺“霸道”。孩子回家后,我对他讲道理,我告诉他,如果这样,小朋友们不会再和你玩了,你的朋友也会离开你,老师不会喜欢你……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说啥都听不进去。”我曾听到过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我自己也都如此抱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摸索,我倒觉得家长和老师们板着面孔的说教对孩子们来说显得“曲高和寡”。如果你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寓教于乐,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就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一大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  相似文献   

12.
一位西方作家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老师去点燃。 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最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父亲或者一个母亲在训斥自己做了错事的孩子:你真是蠢得不能再蠢了,你能够做成什么事情!人家哪个孩子不比你强!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在应试教育下的家长、老师心里滋生了些许焦躁,受焦躁不安情绪影响下的教育,赏识也成了所剩不多的奢侈品。赏识就会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这一点,我相信老师家长都很清楚。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的阳光、空气和水。而这样的道理,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多少都会被教育者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14.
我在家乡开了一间小食品杂物店。一天我正站在店门口,忽然听到街对面有个孩子朝这边喊:“妈妈,快过来,你看这……这位太太跟我一样高!”尴尬的母亲跑到孩子面前,训斥了这个约莫儿7岁的男孩,然后她转向我抱歉地说:“对不起,真是对不起您了!”我微笑道:“没关系。”我对这个叫米克  相似文献   

15.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我长年在外工作,孩子小的时候,没能在家照顾。现在孩子11岁了,却发现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尤其是在意志方面,常常在考试失利后,痛下决心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但却坚持不到一周就放弃了。玩拼图游戏,一个卡通人物刚拼出个脑袋,就放在一旁不管不问了。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也曾经打骂喝斥过他,但效果甚微。请问康先生,他的这些坏习惯还能改吗?我该怎么做? 魏和同和同朋友: 孩子是一张白纸,面向未来,他能展示出怎样的画面,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培养。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没能在家照顾,以至于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这固然令人遗憾。但是,如果你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现在做起,还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你的儿子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而十多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家长的训斥责骂往往不能起到效果。因此,建议你从游戏的形式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准备少许黄豆、赤豆,混合在一起,要求他在一定时限内,将二者分拣开。共做三次,能提前完成任务的,  相似文献   

16.
以善胜恶     
"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饭吃;渴了,应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作,是将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12:20-21)每个人都有过被伤害的经历,也许是身体上受到侵犯,也许是精神上受到侮辱和冤枉。当遇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是反抗、争辩,还是默默忍受。  相似文献   

17.
一位心理学家到某幼儿园找老师。当时正值小朋友们自由活动,他们互相追逐,嬉戏打闹。这时有两个小朋友先是搂抱在一起,接着又一起摔在地板上来回翻滚。旁边七八个小朋友看见了,呼地拥了上去,一下子扑到这两个孩子的身上,你推我拥,又叫又嚷,显得十分兴奋,最后把压在最底下的小朋友弄哭了。老师听见哭声急忙赶来,看见这番情景,很生气地把孩子训斥了一顿,  相似文献   

18.
老师或家长通过孩子、学生谈心,可以直接获取大量可靠的信息,为正确教育孩子提供依据;通过谈心,家长、师生之间的感情能得以沟通,使彼此增加信任感。另外,谈心也是解决孩子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把“心”谈好。同一主题,同一内容,不同的人进行谈,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有的人很善“谈”,一谈就灵,问题迎刃而解;而有的却不善谈,一谈就崩,问题越谈越僵。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掌握谈心的技巧,尤其是谈心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一旦我做得不好或不对,家长就指点我这样,指点我那样,甚至教训我,当时的我不服气,嫌家长唠叨,家长总是说:“总以为大人说你是亏待你,慢慢地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