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下,现代国家大都面临着多元宗教共存的社会现实,这就形成了以宗教为载体的次级共同体与以公民身份为载体的统一国家共同体之间相互融合,不断调适的互动.直接表现为,公民群体在具有多重身份、多重认同取向的时候进行身份选择的情形,其要点在于“宗教多元的公民社会与国家统一的平衡关系问题”.而在此身份选择的进程中,宗教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形成了“一体双元”互动模式,即以利益-制度关系为基础赞同与否互动和以文化-心理关系为基础的归属与否互动.  相似文献   

2.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引导方式和实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市宗教界积极开展“三进一奔”和“双文明”创建活动,即以“科学技术进场所,致富信息进场所,文化图书进场所,信教群众奔小康”和“争做文明教徒,创建文明场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相似文献   

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科学 论断,为理性解决宗教现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 题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新境界。 应该说“相适应”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共存、和 谐相处的客观必然的、理性的选择;而有效的促进和 引导适应,首先必须理性地选择体现历史和时代精神 的适应理念。按照宗教工作的总方针和与时俱进的时 代要求,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应确立和 选择如下基本理念: 一、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 “君子和而不同”。尚中庸、喜和谐,是中华民族 …  相似文献   

4.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宗教与政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到今,无论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神权政治或世界上屡屡发生的恐怖事件,还是我们倍加赞赏的个人修身养性或社会慈善事业,宗教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政治纠缠在一起,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形成某种互动。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宗教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层面的互动在关系性质、作用力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各有不同,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因素,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深刻阐述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在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指导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15,(4):28-33
亚洲拥有丰富的宗教生态,世界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皆发端于此,至今广为流布。历史上,宗教也是亚洲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对于推动亚洲文明进程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各宗教具有"尚和"的传统,并形成了关于"和"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重要启示。在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宗教向善的力量,挖掘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伴随以国家之间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今天,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种种问题的共同挑战,而今日人类社会的应对,每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重其严重性,作为宗教徒,只有真正回到宗教的伟大教导,以不同宗教所教诲的共同智慧为“黄金法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缔造一个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200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回答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又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妥善处理同信仰有神论的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时代命题,这也成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宗教的社会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关键点之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于宗教社会作用问题的丰富和发展,它与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和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息息相关;在宗教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申婷 《法音》2023,(10):50-56
宗教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现代的宗教治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管理与宗教团体自治,参与治理的各方积极主动,更多的是相互的协商共治。“它追求的目标是善治,即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利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2)
宗教能否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是否应被看作建设社会主义的障碍?这是一个为国内外宗教界人士和有关社会人士从不同角度予以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内思想、学术界大体已有了共识。如《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一书中所说:“三十多年来的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所谓协调,指的是不相同的因素之间互相适当的配合。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的基础,是信教者和不信教者共同爱国守法,为振兴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国家能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15.
宗教:关切世界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年之交,各国的宗教领袖聚会联合国,试图通过宗教的影响来促进世界和平,这无疑是人们美好 的期盼,但也是一个── 沉重的话题 当今世界,宗教对国际经济、 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产生着重大影 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并不宗教这面神圣的旗帜,有时也被人挥舞,借口“反对宗教迫害”、“维护人道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穷兵黩武,大打出手。有人散布“文明冲突论”,挑起基督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东方文明的冲突。社会邪恶势力也打着宗教旗号,图财害命,危害社会。邪教不是宗教,但它往…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宗教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可以承载各种不同的内容,形成与所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相适应的不同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本身并没有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必然性。相反,宗教要在其中存在和发展,就必然要服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这一普遍规律,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党和政府积极加以引导,宗教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这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对话”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宗教界最流行的口号,其主旨也与整个现代社会中“对话”思潮及发展相吻合。在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不同政治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调适、宗教内外的相互对话,体现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目的在于,既使彼此之间不能达到“求同”和“共识”,也要力求一种最大可能的“共在”和“共存”。因此,“宗教对话”在世界现代文明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状况下是通往文化共融、避免社会冲突、使人类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它既体现出宗教信仰之本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之睿智。 一、宗教对话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在第二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于宗教的本质的认识问题。‘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就是宗教普遍和客观存在的实质……所以,对于一个公然声称奉行无神论的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以为宗教还有某些可协调性,只能是一种偏狭的有悖于问题实质的理解。”关于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问题,以及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等,我们曾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专著)和一些论文中,结合实际情  相似文献   

19.
千年之交,风云际会,世界各国的宗教与精神领袖聚会联合国,探讨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很有创意。作为来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的宗教领袖,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圣经上说:“缔造和平的人是幸福的。”我们的先哲也曾教导我们说:“礼之用,和为贵。”几千年来,注重和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对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开放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中国各宗教在宽容的环境中形成了讲求和谐、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各宗教彼此和睦相处,历史上从未出现残酷的宗教战争。 在今日中…  相似文献   

20.
徐远杰 《中国宗教》2006,(11):38-3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深刻理论阐述和重大战略部署。《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决定》的这些新论述,为宗教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宗教局党组高度重视对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决定》的学习贯彻,及时召开党组会进行专题学习,并对全局的学习贯彻工作做出部署。本期,我们约请国家宗教局部分司室负责人,围绕“和谐社会与宗教工作”进行笔谈,以进一步推动宗教工作领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