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09,(4):83-84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和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与"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是其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第二届世界  相似文献   

2.
论和合学“自己讲”、“讲自己”的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合学的"自己讲"以时间、空间、逻辑的"三大创新"为基础."讲自己"是对"自己讲"的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哲学三大创新标志的发现是"讲自己"的落实步骤和理论支撑,也是和合学深植于中国哲学精髓的表现.和合就是和谐,是内涵丰富的哲学范畴;和合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哪生命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马平 《法音》2009,(3):18-21
"家庭和乐"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美好愿景——"新六和"的内容之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家庭和乐"作为家庭关系和谐的标志,也是构成和谐世界的"众缘"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愿景,有必要对佛法在"家庭  相似文献   

4.
"以戒为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教。佛祖灭度后,佛法住世二千五百余年,其中堂奥,在于持守了"以戒为师"的金言。今天,中国佛教继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揭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之后,又提出"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努力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放大光明,做大功德。本期,我们以"以戒为师"为题,发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净因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圣凯法师的一组文章,相信其中的真知灼见能带给大家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道德"之间的同一性及其生成的"公民道德",有待由"发生"到"诞生"的理念革命。"公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承认,"公民道德"的真谛是通过道德生命的生长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公"之"民"或"道德之‘民’"。道德之"民"的诞生经历了"伦理上的造诣"—"道德世界观"—"道德主体"的辩证过程,展现为"伦理人"—"道德人"—"成人"的有机生命进程。"德"或道德在本性上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是人类的家园,伦理家园的守望迎来"精神"的日出。伦理造诣—伦理家园—伦理精神是"伦理人"诞生的三部曲。"道德世界观"是道德世界的自我意识,以道德与自然、义务与现实即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义与利、理与欲、归根结底公与私的对立及其自觉为前提;但是道德世界观的本质是二者之间"被预定的和谐",关键在于必须透过道德行动实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现实中对立—信念中预定和谐—通过行动实现和谐,是"道德人"诞生的生命节律。"道德人"的发展,是道德主体的生成。道德主体经过"良心—善—道德世界"的诞生过程,良心扬弃道德世界观的"二律背反",但内在"一个人的心"与"所有人的心"的矛盾;"善"是特殊意志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但具有抽象性;道德主体扬弃良心与善中的矛盾与分裂,"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追求并达到"成人"境界。"公民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公民"与"道德"同一的道德主体的创造,更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同一的人的世界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儒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最成功的努力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这个和谐道德哲学体系与和谐伦理精神体系具体表现为四个结构:道德哲学体系、伦理精神体系与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特殊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以"五伦"为原理的伦理世界的和谐;以"四德"为内核的道德世界的和谐;以"中庸"为境界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是一种以"爱的宗教"和"和好的福音"著称的世界伦理宗教,蕴含丰富的和谐伦理资源。基督教和谐伦理的一个根本理念和主题是重新寻获和谐统一的世界,重建"神-人-自然-世界"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即终极性的和谐、救赎性的和谐、爱的和谐和关系性的和谐探讨基督教和谐伦理的本质,指出贯穿基督教和谐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关系性"或"相互关联性"。基督教的和谐伦理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和谐理论的完善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4,(10)
正尊贵的同仁、诸位大善知识:我代表"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向在陕西宝鸡举办的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致以最深切和真诚的祝贺。这次大会是佛教悠久的历史和未来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里程碑。它确定了佛教徒在全世界各社会层面中承担推动和平的决心。佛教的修习在各层面推动和谐:在修习者内心、社会与大自然。"世宗和"一直荣幸地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为备受敬重的国际伙伴。"世佛联"为联系世界佛教徒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根据"和而不同"来理解和谐的,而"和而不同"的核心就在于不同、差异,而道家又侧重于讲"齐"、"一",这似乎与不同、差异相矛盾,从而容易使人们对道家实现和谐的可能性产生怀疑。实际上,这种矛盾是一种字面上的矛盾,道家的"齐"、"一"是蕴含差异性于自身的,并且力图去维护、保存这种差异性,使差异之物和谐相处。不过道家处理不同、实现和谐的方式与儒家的协调统一有所不同,主要强调顺应。  相似文献   

11.
丁成际 《现代哲学》2011,(4):110-114
荀子以礼来构建社会秩序,始终贯穿着"分"的思维与"和"的原则。其"分""和"思想具有四重内涵:"天人之分"反映的是代际正义,体现的是天人和谐;"性伪"之分反映的是秩序正义,体现的是人性和谐;"明分使群"反映的是关系正义,体现的是差序和谐;"义分则和"反映的是制度正义,体现的是人群和谐。  相似文献   

12.
张载"和"思想的特质体现为从万物一气,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感通"的角度阐述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感通"首先发生在宇宙论层面,"太和所谓道"即为阴阳之气感通化生万物之道。其次,宇宙万物生成后,"天地位、万物育"的大和世界也通过"感通"来实现。最后,圣人通过个人修行与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民心走出一己的形气之私造成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建立起与他者的联通。张载"和"思想为现代社会通过人文教化发挥感之道感动、和合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学诚 《法音》2012,(3):10-12
(2012年2月13日)尊敬的蒋坚永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法师: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工作座谈会",就此次论坛主题——"和谐世界·同愿同行"的思想内涵,及论坛各分议题所涉及的内容、论坛开幕式的策划,以及电视论坛主题的  相似文献   

14.
宽运 《法音》2012,(5):21-27
2012年欣逢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并为庆祝佛陀诞生2556年,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4月25日至27日于港举行,将延续前两届世界佛教论坛确立的"和谐"理念,故以"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为主  相似文献   

15.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国家宗教局下发了《关于2012年以"安全"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年"创建活动。对于伊斯兰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5,(9)
<正>这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更是一个网络化、"全民网瘾"的时代。我们知道,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它也是人们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通道。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四通八达,为人类带来工作、生活、学习的便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方立天 《法音》2007,(4):3-5
问题的提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的设定很有创意,笔者体会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凸显出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这个主题不仅体现了佛教重视“心”的功  相似文献   

20.
反身代词"己""自",有同有异。"己"主要指代人,表示与他人相对待的"本人"。"自"除可指代人外还多有指代非人事物的用例,被"自"指代的存在体可称为"自体",则"自"表示与他者相对待的自体"本身"。作为儒道各自的开创者,孔子多用"己",而老子偏爱"自"。前者将"己"与"仁""君子"相连,强调"己"的道德实践及相应的工夫论,要求"己"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反省自身并使彼此受益、以他人为镜鉴,从而成就一种为"己"之学。后者则以众多"自"类语词营造出一个宏阔、丰富的"自"世界,道、天地、万物(人和自然物)等自体纷纷登场、展开自身,其中统治者和民众各自的独立自存,对"自"世界的和谐安宁至为重要。"己""自"为孔老乃至儒道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比较之维,孔老之后的儒道继续保持着对"己""自"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