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宗教》2022,(3):40-42
千百年来,每个宗教的生存发展都一样,本土化,才能健康延续、传承发展,否则就无法生存,这是普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一重大创新论断,尤其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藏传佛教中国化”及其“五个有利于”的标准,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正确认识和看待宗教、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都要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的对象或主要内容 ,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却规定着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 ,那么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难免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上看 ,在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相互联系方面的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其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  相似文献   

3.
“希腊原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21日至23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2001年9月在兰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原创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的第二届会议。会议由“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所属分会“全国原创文化研究会”与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香港、以色列等地的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交流论文近30篇,与会学者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0年 9月 2 7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和“天、地、生、人讲座”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 ,来自北京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学者4 0余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围绕文化讨论中诸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广泛座谈。大家普遍感到 ,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会虽然召开过许多 ,但像这样不同学科的学者聚在一起 ,共同探讨文化问题还不多见 ,它说明文化讨论已走出专业圈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1 继承传统文化与建设先进文化的关系 北京大学张岱年…  相似文献   

5.
2000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西九江道协、庐山仙人洞道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80余人。会议围绕“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生活道教”这个话题。现将有关会议的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生活道教”的话题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生活道教”的问题,张继禹道长在这次会议上,作了“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的主题发言。认为面对21世纪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和宗教为了在社会…  相似文献   

6.
文化观念变革研讨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民主与法制》杂志社和北京现代管理学院联合召开的“首届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研讨会”,于6月22日~24日在北京举行.在京的和其它省市的专家、学者、报刊记者5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25篇.现将会议讨论和会议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介绍于后.一、文化、文化观念的内涵及文化观念变革的意义何谓文化、文化观念?这是近几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不下二百个.这次会上,多数人赞同“文化的实质即人化”这种理解.具体表述有:1.文化从广义理解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狭义的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它们是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2.文化是人性的外化和内化.文化观念也就是关于人性如何外化和内化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共同主办、国立华侨大学协办的“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于今年4月24-27日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者围绕“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在诸多问题上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8.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那么,中国化究竟“化什么”“怎么化”?这是近年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宗教应该同...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要求在科学与宗教这个大题目下各抒己见,不过我认为,这个议题可以更简单地表述为“物与心”的问题。应当如何求得“物与心的世界”的协调,通情达理的宗教家历来对此抱有兴趣,这表明他们觉察到自己只是致力于“心的世界”,而不太关心“物的世界”。可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惊人的进步,“物与心的世界”结束了。时至今日,宗教界的现状似乎是:宗教家要按照“从物的世界走向心的世界”这样的途径来更积极地过问“物的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以遗传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科学已经由揭示生命体本身发展到可以进行操作的地步,这就把生命的尊严这块“圣地”坦露在眼前而向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用各种方式喜迎新千年 ,每个人都为自己能跨入二十一世纪而感到无比荣幸。但与此同时 ,人们不能不严肃认真地面对一个问题 :在新世纪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每个人在新世纪肩负的责任又是什么 ?具体到对道教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道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在世纪之交 ,大家能会聚一堂 ,研讨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道教文化在新世纪的走向意义深刻。下面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谈几点看法 ,供在座的道教界朋友和专家学者参考。道教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22,(12):68-69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共葫芦岛市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通过开展创建“三爱”“正行”“平安”“和谐”“文化”“数字”“生态”宗教活动场所和争做新时代优秀宗教教职人员的“七创一优”活动,构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葫芦岛实践模式,形成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  相似文献   

15.
敏贤良 《中国宗教》2018,(10):76-7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强调“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自从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桕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以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学术界、宗教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重要论述精神,探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路径和方法,积极推动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河南语境--"文化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伟  王华 《美与时代》2006,1(3):41-43
全球化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化”现实,“中原城市群崛起”及其在河南语境激起的积极反应,“文化潮”在河南涌动,“两个概念三个出路”作为能指文本游戏期望在这一“过程化”态势中“多元发散”,超越“二元对立”并碰撞河南语境之全球化潜能,从而使豫文化潮真正搭上全球化的列车,进入磁悬浮式飞奔。  相似文献   

17.
教会“本地化”,如今已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击着过去一直强调统一模式的“罗马化”教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个问题,也应该有所认识和了解。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这几点看法。一、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会“本地化”? 教会“本地化”,目前已在国际上成为热门问题,但是在我们中间,也许有人还对这个新潮流,新动向,认识不足,怀有疑虑裹足不前,甚至也许还有人认为,我们的教会应该“罗马化”,否则,就不成其为正宗的天主教会。目前有些人存在这种疑虑和错误思想,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长期受了脱利腾会议的影  相似文献   

18.
外刊学论     
佩措尔德:“美学与全球化的挑战”(Paetzold,H.,“AestheticsandtheChal lenge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YearbookofAesthetics,Vol. 8, 2004)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的问题,而且,还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联。那么,全球化究竟导致了文化单维同一,还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果? 这两个答案都是有道理的。首先,全球化引发了两种类似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发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由于交往技术———电视和计算机应用———的兴起,电影、摄影和电视系列节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播撒,这被称之为“全球文化工业”。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正> 仁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内容。仁学的现代化问题也就是仁学还有没有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能杏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问题。“全盘西化”论者完全否认这一点,而现代新儒家则绝对肯定这一点,并且要在现代文化中保持仁学的核心地位,“保内圣而开外王”。本文首先肯定仁学可以现代化这样一个命题,但下面将要着重分析的是:要使这一命题得以成立,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即仁学必须克服它与现代社会相抵触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市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哲学系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于4有24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召开。 会议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2)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形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问题)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也是国内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这次讨论会在前几年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现将会议讨论情况作一简介。 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 黄克剑认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问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