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庄穆 《现代哲学》2000,(3):37-42
我们不能笼统地或抽象地谈论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规定性。人性从表现到获得规定性,存在着两道“闸门”,即价值导向和制度规约。  相似文献   

2.
<正>人作为社会动物,其心理、行为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地位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与组织中,是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是个体参照个人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个人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在某个社会维度上的综合反映,对个体以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中也随处可见,小到学生群体的“评优评先”,大到职称的评级。这些等级结构为社会组织提供了保障,并且个体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等级位置来确定目标、期望和自我价值,并进行恰当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说明,人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对人必须从他所处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个性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论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必定要按照特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需求。《管子》中所强调的人,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人。它要求人们掌握人际关系的技能,形成一定  相似文献   

5.
在偏离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准则的倾向中,最常见和最有害的是由于小市民心理积重难返和人的精神世界贫乏而产生的消费至上和物质追求。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各种产品,在这同时他也就是在实现自己,使自己对象化,而且不仅仅作为个人,而是作为历史地不断变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个人来说,社会成为“该对象中的本质”(马克思语),而物本身则具有社会性质和意义,因为社会关系在物身上对象化了。物品被制造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在某些社会条件下,物品仿佛脱离了产生它的社会需要,独立地存在,并开始支配人们。这里,在物品关系的背后隐  相似文献   

6.
在审理案件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一个审判人员的个人行为怎样才能与审判环境中的各种各样关系取得平衡,怎样权衡各种外界刺激,以及审判人员机体内的各种需要所引起的动机,而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动机体系,这都需要与人脑的分析综合机能紧密相联,都需要与思维活动紧密配合。事实上,权衡各种条件,调整各种需要,不仅对个人来讲是必要的,而且对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来讲也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丧失每天作出许多与他自身有关的各种决策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个不正常的人;如果一个社会团体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制定自己的行为计划,必然会无所事事;如果一个国家不制定各种政策并按照政策来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那么国家机器就会运转不灵,自然也就不能确保案件的准确性。由此可见,谋略在审判人员行为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大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道德是指既满足个人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价值需要和个人正当利益诉求,同时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社会的故意,客观上没有造成他人、社会的损害后果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该行为方式也常常是对他人和集体有利的。大众道德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榜样的基础。它非常重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有效整合,并将其融汇在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目的在于调控人们的行为。本文从德才统一的观点出发,以行为是心理的形式、心理是行为的内容、心理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为基础,来探讨群体行为心理结构、个体行为心理成因以及个体心理行为引导等几个问题。这里摘要刊登此文的后一部分。个体行为心理引导每一个人都有若干不同的行为心理侧面,不同的人心理侧面的重点又不相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其行为心理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具体对待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之所在。下面我们抛开群体、个体的特殊性,就个体行为心理的共性来探讨对个体行为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人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因素也必然渗透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有着重大影响。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研究课题,需要由心理学、科学学和自然辩证法等理论工作者进行协同研研。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个体心理因素、团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试作一个粗浅的阐述。一、个体心理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个体心理虽然属于个人的心理,但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受社会因素的支  相似文献   

10.
许伦胜 《天风》2003,(7):14-15
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由每一个个体组成了社会。信仰既在我们的思想、意念、心灵中,又在我们的行为上。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3.
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的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中经由反思、认识后的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的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与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的美德,即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与个人美德结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家关于自我控制的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灵聪 《心理科学》2001,24(2):236-237
许多心理学家曾对自我控制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其中柯迫(Kopp)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中国是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的,所以中  相似文献   

15.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或者说,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的需要。那么,迷信者制造、参加迷信活动,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什么需要呢?他们的需要是不是得到满足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6.
应该深入地研究个性理论问题,以便适应共产主义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在于:除了探讨个性的外部条件,还应研究这一概念本身、个性的结构、个性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而不应该把个性完全溶解在社会关系中,用对社会关系的研究来代替对个性的专门研究。个性概念是个复杂的、结合的概念,它首先具有社会内容,同时又保留了自然的生物性质。个性结构中包括个人的实践行为及其需要。这里首先意味着劳动,此外还有其他的实践活动。个人需要的性质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在个性结构中占重要地位。个性结构的意识范围因素可以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考察:内容是外部址界在知识形式中的反映,形式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对于共产主义个性的理解既不能完全脱离目前的现实情况,又不能陷入狭窄的实用主义。不应该把个性全面发展了解为放弃社会分工和专业研究。多面性并不等于个人精通全部社会文化,也不意味着是一种静止状态。人的非个性化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社会主义的按劳取酬原则刺激着人去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是一个质的变化;但仍然把精力用在维持生存上,只有按需分配原则才使人摆脱这种状态。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充分地发挥个性的内部素质。  相似文献   

17.
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个体社会化提供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探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角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分,及其为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的社会身分,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换言之,个人的社会身分就是个人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每种社会身分,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人行使为自已社会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角色。角色是个人社会身分动态方面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个体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基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行为是指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帮助他人的行为,按照损失利益属性,可分为时间亲社会行为、金钱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认为时间定价启动会导致个体减少亲社会行为,但是较少考察时间定价启动影响亲社会行为是否受主观社会阶层作用。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时间定价启动会减少亲社会行为;(2)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3)时间定价启动与主观社会阶层存在交互作用: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反向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非时间定价启动下,主观社会阶层正向预测金钱亲社会行为,但无法预测时间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的个人为基点,形成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两条确证道德自由的代表性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两条理路由于忽略了道德自由问题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要么将道德自由推向了道德强制,要么将道德自由降格为道德任意.道德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发生的具体场域,也是道德自由得以可能的真实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道德自由是社会伦理自由,社会性的个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现实的社会伦理责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伦理责任所承载的道德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互动中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只有满足个体自主性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才能提升亲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实施者、行为接受者及旁观者的幸福感,促进个体间积极的人际关系。行为实施者通过自主动机增加幸福感;行为接受者一方面因接受实施者自主的亲社会恩惠而产生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因自身自主性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幸福感;旁观者作为潜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通过观察施-受双方的积极行为和感受,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