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均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的存在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社会压迫和自然压迫的结果。因此,当宗教的社会物质根源还存在的时候,宗教信仰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到以后陆续出现的哲理深邃的宗教、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在四川的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宗教有原始宗教、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各种宗教的信徒在社会总人口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各种宗教的教理、教规所形成的生育观以及它们对教徒婚姻家庭生活的干与,不能不对社会人口繁衍的数量和素质程度不同地带来一些影响。四川历史上所出现的主要宗教均延续到现在,即使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当代宗教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男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相似文献   

3.
一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自然力的压迫是原始宗教信仰(也称自然宗教或自发宗教)产生的主要因素.人们将不可捉摸、变化无常的自然力人格化,反过来对“超自  相似文献   

4.
美国虽非宗教国家,但在所有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宗教色彩最为浓厚,宗教构成也最为复杂。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3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新教和罗马天主教信徒人数最多,其次为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另外,印度教、佛教、神道教等也有不少信徒。 形成美国社会宗教文化多元化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历史方面来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各民族在移居美国的过程中,随之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在美国建国初  相似文献   

5.
宗教团体的社会救助有其宗教信仰作为基础,实践救助的整个过程都受到宗教信仰的指导,并由信徒参与和操作。宗教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较高的感召力和社会共信度,有助于安定人心。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特征的基本判断,从我国的宗教实际出发,我们党长期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宗教发展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现在,我国已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十几亿人口中有一亿多宗教信徒;宗教教职人员有30多万人.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的宗教信仰本能马斌编译宗教的真正涵义是“顺服与尊崇”、“责任与义务”。宗教思想与其它思想认识有着严格的区别。在我们阐述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之前,应先了解宗教的本质内涵及人类的本性,以揭示人与宗教之间的自然关系和更深层次的意义。然而随着科学...  相似文献   

8.
没有远离社会的宗教,也没有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社会。一种宗教游离社会边缘或离开社会,好比植物离开土壤,成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社会是个大集合,宗教就是大集合一分子,是社会一个子系统。人是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宗教的或有宗教信仰的,宗教也是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逐步自我调整、逐渐完善的。人类自有历史以来就有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没有宗教信仰,精神生活将会苍白许多。宗教是一种文化,在人类进步与文明和发展中都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宇宙的探秘、对生命价值探讨、对生活意义的诠释等等多方…  相似文献   

9.
宗教信仰的个体化历程初探尹志华本文考察了宗教信仰从群体性向个体化转变的历程,指出:在原始社会,宗教信仰完全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本身的分化和人类精神领域的分化,宗教不再是人类的整体文化,这就为宗教信仰的个体化提供了条件。然而在中...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年一月在莫斯科环境与发展全球论坛的讲话我是宗教信徒,来自中国。在中国十一亿人口中,有佛教徒、伊斯兰教徒、道教徒和基督教徒。在基督教徒中,既有天主教信徒,又有新教信徒。我们的宗教信仰各各相异,但是,谈到环境和发展的问题,我们都认为,那是一个同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们基督徒肯定,宇宙和其中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这一肯定意味着受造的世界是好的,是神圣的,世界不是任何恶者的占领区。创造的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它将最后克服原始的混乱和人们对创造的罪恶破坏,把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带到这样一个境地,在那…  相似文献   

11.
宗教认知科学是新近出现的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研究宗教的分支学科。主要有认知副产物和社会适应两种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倾向的副产物;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有助于群体的自然选择。两种理论引发了系列的实验研究,由于宗教认知科学仍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的过渡阶段,未来需统一概念,加强实验范式的建立,更多地借助认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章对人们为什么信仰或不信仰宗教问题,运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从认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社会生物论、心理学、神经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渊源、种种表现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表明了科学应该和能够对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告诫人们对宗教信仰可以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不必盲目轻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群众信教的国家。中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道教发源于中国,其他都是国外传人的。1997年10月公布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中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000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相似文献   

14.
宗教认知科学从认知和进化的角度,对宗教信仰的机制提出新的解释.目前主要有认知副产物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认知副产物理论认为,宗教信仰并不具有任何进化的适应性,而是人类自身认知倾向的副产物,是一种无害的噪音.社会适应理论认为,宗教信仰能促进群体的团结合作,是一个精巧的社会适应机制,有助于群体的自然选择.宗教认知科学发展了核心概念,建立了新的宗教理论,为宗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省闽侯县调查数据与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福建省闽侯县农村居民自认为自己是宗教徒的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3.4倍,他们还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佛教或道教,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是民间信仰的信徒。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闽侯县农村居民大部分人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闽侯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也不沉溺于宿命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对生活满意度自我感觉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中国的宗教现状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无疑,不同的宗教共同体,如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即使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图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宗…  相似文献   

18.
世界有48亿宗教徒?据1997年最新统计,全球人口为58亿9248万,其中宗教信徒约占81%,也就是说有近48亿人有宗教信仰。世界上大概有1500种不同的宗教派别和宗教运动,按人数划分,基督教当为第一大教,有教徒19亿950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3....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价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机构(教会)。人类在最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曾有过什么宗教,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正>宗教学和心理学都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何推动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发展,打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是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者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一、中国宗教心理学的缘起和概貌宗教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描述和理解人类宗教活动及其行为表征,以揭示宗教心理现象发生、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