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2.
“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慧远判教观的核心是四宗判教。四宗判教在慧光等人提出之后,由于其自身的张力,分别按照"浅深"和"平等"两个原则展开。其发展主流是"浅深"这一原则。慧远则坚持"平等"的原则,倡导平等大乘经教观,认为大乘经教只有法门的差异,而无浅深之别。但同时慧远又坚持大乘二宗具有浅深之分。由此,慧远大乘二宗的判教依据不是某部经典,而是大乘经教阐明的具有浅深的义理及二宗对这些义理的理解层次。平等的大乘经教观是慧远判教观的特色所在,代表着慧远消弭当时大乘教派纷争的努力,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悖论,这一努力并未成功。  相似文献   

4.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6.
佛救自汉代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既多,讲经、著述的风气盛极一时。那时讲经的法师,因各家师承的见解不一,怎样判摄佛陀一代所说的教法,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最著名的共有十家,通称“南三北七”。南方三家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来判教,北方七家比较复杂,从主张佛说一音教至六宗的判释,异说纷陈。智者创立天台宗时,对“南三北七”的判教都不满意,遂以《法华经》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沈海燕 《法音》2008,(8):19-22
天台智者大师诠释《法华经》的目的,旨在将佛陀整个说教看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其判释各种教相即是对一代佛教作体系化的梳理。大师之判教相,即是设立三条判教的标准,以为诸教有关教化方法和内容性质的特征做纲领性的定位。一曰根性融不融,二为化道始终不始终,三是师弟远近不远近。以下分述之。  相似文献   

8.
释印光  释传印 《法音》2012,(12):50-52
五、勉报恩利生(一)诫宗教勿滥在宗:专阐宗风,犹须教印在教:力修观行,勿滥宗旨【论文】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讲记】《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或参禅,或念佛,或修止观,皆无非是方便法门。正是由于多种不一样的法门,各有自己的特点,或可说为法则和要求,凡修学之人,遵照自己所修持的法门法则要求去修学,可以正确地、稳当地达到目的,方能所有成就。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肯遵循自己所修法门的法则要求,任意东拉西扯,张冠李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不伦不类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方广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译出的经典浩如烟海,其中,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不过十来部,《妙法莲华经》就是其中之一。该经叙述佛陀出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给众生开显人生之实相。因而宣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一(佛乘)之微...  相似文献   

10.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此疏古作六卷,金陵刻经处会入经文,作十卷,与《玄义》合刻。历代疏释此经,三分科判,盈缩不同。智者之科,以《序品》及《寿量品》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分,自《寿量品》四佛告说及《忏悔》、《赞叹》、《空》三品半为正宗,以下十三品为流通。正宗之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忏悔》灭恶,《赞叹》生善,《空品》导成为用,尤以《忏悔品》及《空品》为宏经之纲骨。《五悔法门经》即《金光明经·忏悔品》别译,为西土行人昼夜六时行道之通轨。是故受持此经者,应先谛了此疏,识忏处  相似文献   

11.
魏磊 《法音》2001,(4):14-21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  相似文献   

12.
唐开元年间崇圣寺僧尘外,又号檀子法师,著有《金刚般若经疏》等。其所立三宗义,将佛教判摄为法相、破相、法性三宗,是从法藏四教判改造而来、具有转折意义的判教理论,并对宗密的判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各种佛教判教学说。判教亦称教相判释 ,萌芽于大乘经典中对大小二乘的分判 ,由来华梵僧译介经论时将其传入 ,为中土高僧所继承和发展。在南朝 ,自慧观分二教五时始 ,经刘虬、成论师的发挥 ,形成了三教五时等判教。北朝的判教学说以地论师为主 ,出现了四宗、五宗、六宗等异说。南北朝判教是自印度传入的佛教获得创造性发展、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是中国佛教创宗立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教乘所摄欲释论文,先明本论教乘所摄。释尊证觉,初对小乘初机,转四谛法轮;次对大乘上根菩萨,说《般若》转无相法轮;次对一类较钝之机,说《解深密》等经转善辩法轮。此论于三转法轮中,是第二转无相法轮所摄。佛灭度后,佛法之弘扬,初期为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小乘三藏;次马鸣、龙树、提婆弘大乘般若之教,多说空义;次无著菩萨,弘扬唯识近于有宗。在佛法流传之三期中,此论是第二期龙树之教所摄。又印度当时佛法之部别,略分为四:一、萨婆多部,依《俱舍》、《婆沙》,称为有宗。二、较有宗稍进步之经部。此二部  相似文献   

15.
《大乘止观法门》相传系天台宗的大师慧思所作,在思想上与慧思现存的其余几部基于实相论立场的论著颇有不同,其中所开示的止观行法也殊为特别,乃是宗依于《华严经》和《起信论》而以“一心如来藏”为绝对本体并依唯识学的“三自性说”而开“三重止观”之禅修次第。其观法的重点乃是对现象世界之非实在性的体认,在某些方面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存在之悬置”不无可相比较之处。同时,论中关于“历事止观”的指授体现出止观禅修之生活化的特色,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16.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在惠心僧都源信(942~1017)以来一直到法然上人(1133~1212)的日本净土教方面,不用说,对净土教学人的思想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首先是源信,他在宽和元年(985)十一月著述《往生要集》三卷,大力宣说弥陀净土教的信仰,其影响不仅限于佛教界,而且波及于各个方面。《往生要集》引用善导的著作有《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和《观经疏》。其中“玄义分”  相似文献   

17.
西夏时期,佛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藏(蕃)、印等佛教融合并行,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在西夏时期新传译的密教观音经轨中,一类是以宋请来的天息灾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为基础新编撰而成的“劝诵文”。另一类则传自北印度迦湿弥罗国,由弥扎卓根、金刚座师等西天僧传来,其所传经轨内容与隋唐及宋传统密教经轨有显著区别,其经轨注重本尊观音、“六字”字种观想、持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成就法,其类别属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教类,该类经轨后被藏传绰普噶举派及萨迦诸派所传。从国图藏《修习法门》与《观音密集玄文》两部共27篇密教观音经轨合辑抄本为中心考察,窥探西夏新传译密教观音法门的源流、传译者、特点及各类成就法。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4)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素有经中之王的美誉。舍利弗顶礼三请,世尊方为宣说,足见此誉不虚。在《方便品》中,世尊一言九鼎地说:“十方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并指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释尊开门见山、开权显实之说的确令舍利弗等声闻众惊喜不己。在《譬喻品》  相似文献   

19.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崇恩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彻悟大师之...  相似文献   

20.
高丽国僧人谛观所录的《天台四教仪》(以下简称《四教仪》),在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对天台智者大师五时八教判教理论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学者资之可了解天台一家教旨的纲宗,有力地促进了天台佛学的推广与普及。不过我们在研究《四教仪》时应注意天台教判学说所固有的圆融精神,避免以偏概全的过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