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逻辑学“现代化”的问题,是1978年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提出来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逻辑学界的极大反响,启发了大家的思路,推动了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的同志不同意逻辑学“现代化”的提法,他们认为科学内容本身不存在现代化的问题。但是  相似文献   

2.
自逻辑学诞生以来,人们较少自觉运用它去指导文学创作和鉴赏文学作品,其实,在这个领域中逻辑学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因为文学固然要用形象思维,但绝不能离开逻辑思维。试举一例。自居易的《长恨歌》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但近世评论者对其美学评价却分歧很大:有的认为它深化了诗歌的爱情主题,也有人说它美化了封建帝王的灵魂。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果  相似文献   

3.
是“思想形式”还是“思维形式”? 我认为把“思维”和“思想”区别开来,指出逻辑学是研究“思想形式”而不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科学才是正确的。……我认为(判断)应该改为下述定义:判断是反映认识对象之间联系情况的思维形式(态)。《哲学研究》1982年第2期《注意逻辑理论的准确性》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先认为逻辑学是  相似文献   

4.
一次课堂练习,我给学员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有的中国人去过美国(真),根据逻辑方阵,推出同素材其它三个判断的真假。结果,有不少学员在“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后答“假”;“有的中国人没有去过美国”答“真”。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回答?他们自信的回答:“‘所有中国人都去过美国’不用说就是一句假话;‘有的中  相似文献   

5.
我和“心理”有意识地交往了近20年。其间它给予我人生的诸般滋味,甜酸苦辣都有。我想其他人也是一样的。为了心理问题,有的人郁闷、苦恼而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装腔作势,努力地压抑着;有的人完全放纵以求心灵的解脱;有的人畏缩“躲”着过生活;更有甚者有的人含恨而去……怎么了?心理问题到底怎么了——让人如此  相似文献   

6.
一、符号逻辑学逻辑学一直被认为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完成的。但是,从十九世纪到现在,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逻辑学完全发生了变化。使传统逻辑学发生根本变革的是符号逻辑学。符号逻辑学也叫逻辑演算、数理逻辑学、理论逻辑学。符号逻辑学与传统逻辑学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呢? (1)与以往的逻辑学相反,穆勒提倡作为科学认识逻辑的归纳逻辑学。但是,由穆勒所创立的古典归纳逻辑学,不能说是完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逻辑学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下旬在兰州举行首届年会。会上介绍了国内外逻辑学研究动态、毛泽东同志有关逻辑的论述、数理逻辑知识和法制逻辑的论文。有的同志还就运用逻辑指导工作和中学语文中的逻辑教学等问题作了发言。为适应加快四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学术交流,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开创逻辑教学、科研、普及工作的新局面,学会作出了五项决定。  相似文献   

8.
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0.
《辞书研究》1984年第2期上,有一篇徐庆凯同志的文章《从辞书学角度评<逻辑学辞典>》。这篇文章说:“《逻辑学辞典》……填补了我国专科词典领域的一个空白,为学习和研究逻辑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应该肯定是有益的尝试。但是,坦率地说,这本词典的质最不人能令满意。”最近,章沛和王经伦两位同志又在《国內哲学动态》1984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逻辑学辞典>评介》一文。作者最后说:“《逻辑学辞典》仍不失为我国第一本逻辑学辞典,这是我国逻辑界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这篇文章对那本辞典的优点说得多,而对其缺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再认识。各方的看法虽不尽一致,有的甚至针锋相对,但这对于推动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借此机会,我也谈谈自己对如下三个问题的看法。这三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12.
认真研究逻辑教学的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普及逻辑知识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逻辑教学必须把科学系统性和具体生动性结合起来,做到逻辑教学形象化。逻辑教学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把逻辑知识的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初学逻辑者往往认为逻辑学很神秘。教师要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现象进行逻辑分析,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是具体的。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又不当逻辑  相似文献   

13.
《逻辑学研究》2013,(1):84-84
《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论文。《逻辑学研究》目前为季刊,逢每季度第三个月的18日出版。自2011年起,中英文分开隔期出版。《逻辑学研究》征稿的内容将主要包括下述方向:符号逻辑、非形式逻辑、逻辑与哲学、逻辑与认知、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等。《逻辑学研究》不但欢迎原创的高水平的逻辑学研究论文,而且提倡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往互动;不但主张对逻辑学的各传统基本领域如数理逻辑、数学基础、逻辑哲学、中外逻辑史等展开深入研究;也欢迎对哲学逻辑各分支的探究,以及有关人工智能逻辑、归纳逻辑、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等各方面的工作。不但关注逻辑学在认知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法律推理、决策理论等相关学科中的应用;也探究逻辑学与认识论、语言和心灵哲学、符号学等领域的沟通,同时还欢迎对逻辑学与思维方式、逻辑与文化及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真知灼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股市对于如今的国人来讲已经不算什么稀奇、陌生的东西了。有人认为,股市风险太大,入市便是去冒险,纯粹是去“博傻”,所以对股市敬而远之;有人认为入市是去体验人生,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在股市中尽可以得到体验;有人认为入市是去碰运气,运气好了,可以大赚一笔,运气不好则说不准会赔个底朝天。而我想说的是,股市也是一个锻炼人聪明才智的最好地方,思维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谁都知道高抛低吸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本刊在最近几期中,相继登载了《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附平平的来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符合逻辑》;《修辞与逻辑三题》;《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等文章。文章的作者,有的是逻辑学的专业工作者,有的是语言学工作者,有的则是逻辑学的业余研究者或初学者。但是,他们在文章中都共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将给逻辑科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因为,逻辑学在  相似文献   

16.
1992年8月22日至24日,中国逻辑学会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在天津塘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经济逻辑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传达了第四次中国逻辑学会代表会议和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学术讨论情况,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展开了热烈的经济逻辑学末讨论,研究确定了经济逻辑科研课题和计划。本届经济逻辑专业委员会是由中国逻辑学会根据国家民政部有关规定,将原来的全国经济院校逻辑教学研究会改编而成的。它由13名委员组成:主任委员郑功伦,副主任委员瞿麦生、谢先仁。委员徐志敬、关珠、傅殿英、李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呼唤逻辑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年。就在1978年的5月,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办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逻辑讨论会,至今也恰好是20周年。回顾20年来我国逻辑学发展的情况,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景看好。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有了...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绍良大居士:您好: 我是一个佛教青年信徒,对中国佛教的未来甚为担忧,不过这也是一个佛教信徒的的本分。佛教兴亡,教徒有责,每个佛教徒都来关心佛教的前途,这样何愁佛法不兴。第六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在今年召开,我想提出几个建议,供讨论参考。我认为今后佛教工作除了强调提高僧尼素质以外,还要提高占教徒总人数大多数的在家教徒的素质。我们现在在家教徒的佛学水平很差,有的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有的缺乏正信;有的因缺乏佛教理论的指导,而盲目修持,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服食"新诠     
服食是道教养生术之一,一般认为服食指道教徒服药求长生。本文耙梳大量一手文献,借鉴语言学、逻辑学方法,重新界定服食,认为道教服食之外延可以指药物,也包括气、符、日常膳食及特殊饮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价我国逻辑学研究的现状?今后的发展应取什么样的总体走向?怎样更好地发挥逻辑学的作用?最近,王雨田教授在《当前的逻辑教学科研向何处去》(《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逻辑研究专辑))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见解:李文健同志的这篇文章又提出了另一种见解。本刊欢迎逻辑学界同仁和关心逻辑学发展的广大读者就这些重要问题继续进行探讨与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