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 引言语言表达指利用语言发表看法、观点或论述某个问题,它包括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两种。下定义是解释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厘清一个概念的不同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凭借语言进行的。语言表达和下定义具有不可分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中必须使所论述的问题先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定义,使语言的接收者对表达者所论述的问题先有一个明确的理解,避免理解上的误差。对于下定义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有部修辞专著说得很明白:“在写作中,定义不总是需要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它要能帮助读者理解术语,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罗伯特等《现代英语修辞》,第283页,Prentice Hall,1988) 下定义有各种方法,本文只谈在语言表达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而经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9,(5)
习惯的司法运行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当事人或司法者对习惯的查明、司法者对习惯的认定与适用。其中,习惯的查明要解决查明的客体、主体、程序、技术和后果五个问题。习惯的认定依习惯性质之不同而应适用不同的程序:对于未为官方确认之习惯,通常须经历当事人一方举证、对方质证和法庭审查等程序;对于对方当事人自认的,或众所周知的,或已为官方确认的习惯,提供方无须举证,法官在审查其与本案关系密切后可直接予以认定。习惯可以在当事人约定、法律规定、法律变通、法律默许、法律解释、法律修辞、法律漏洞填补、法官裁量等八种情形下得到适用。习惯适用的目的在于证明法官对证据、事实、协议之性质及内容认定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增强司法裁判结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和可接受性。当然,习惯的适用还会受到来自法律、习惯性质、法官偏好等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修辞学、美学、文艺学上所讲的“悖论”一词借自逻辑学,逻辑悖论以表面的逻辑矛盾的形式映射人类认识发展中的某种辩证特征,当某一理论或语言系统试图以自己的规律和方法无条件地绝对地解释或表述任何对象时,就会产生思维层次之间的缠绕,于是悖论应运而生。 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语言”,与哲学或数理逻辑上讲的悖论都有较大出入。文学理论和修辞理论中讲的悖论之“悖”,往往只体现在语表(语言表层结构、表层意思)上,而不是体现在命题上,文学作品中的悖论语言,很像立体交叉桥,构成多层次车道,有的语义、语旨向东,有的语义、语旨向西,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交错。  相似文献   

4.
语言必须符合逻辑。但是有些语言却违反逻辑,而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违背普通逻辑的逆反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我们叫它逆反逻辑。逆反逻辑的存在,使普通逻辑不能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一、逆反逻辑的普遍规律逆反逻辑的普遍规律性,大量存在于口头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单一的词形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义项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转移或引申以及新词的创造等现象慢慢的被人们研究得以解释,使这些现象有理可依。隐喻和转喻是我们熟悉的概念,他们不仅仅是修辞概念,同时也在词义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在结构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四字格”。正如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强调指出的:“四字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四字格成语的产生源远流长,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经过历代文人加工,人民长期习用,不断地选择、提炼、创新、成为固定词组。四字格成语风格庄重典雅,内容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问题,是目前尚无人深入探讨和专文论及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希望能引起汉语语法、修辞学界的重视。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说:“凡是成功的修辞,必然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同上)可见,修辞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中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主观思想感情,以求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积极活动。据此,我们认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现象,又是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8.
认知类型是个体知觉刺激物的不同方式,它有助于对学习的解释。认知类型已被定义为“在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别差异,或理解、贮存和利用信息的与众不同的方式”(Kogan,1971)。认知类型测验的分数类似于智商测验,揭示出有关一个人的智力操作。智商分数给出的较多的是有关一个人的技能和能力的信息,而认知类型的分数大多是反映人的认知或推理的方式、形式或“类型”。就象有几种不同的测量智商的测验一样,同样也有几种测量认知类型的测验。有些测量强调的是知觉习惯,另一些则测量一个人倾向于把事物联合或分类的方式。另外还有的则测量人加工信息的自由度。正如对智商一样,对认知类型的了解很大程  相似文献   

9.
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是法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将法官或陪审员的"自由心证"视为"遵循规则"的过程则可以发现,在案件事实认定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规则包括逻辑规则、生活实践规则和法律规则,三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方式消解案件事实认定问题,关键在于解释陪审员和法官何以一致地"遵循规则"。区分规则与规则的表达,可以借助语言表达式的规范性意义肯定陪审员和法官一致"遵循规则"的可能性。从个体陪审员"遵循规则"的内在过程来看,可以从规则的适用条件入手,解释陪审员何以可能和法官一致地裁定案件事实。从"遵循规则"的角度消解事实认定问题,不仅需要法官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法官解释其评价"最佳解释"的标准,其努力需要认知理论的支持,也需要一种文化哲学的思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关于错误记忆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来源监控理论、模糊痕迹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经验的记忆和对其解释的混合导致错误记忆产生;来源监控理论主张记忆来源的混淆或错误归因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模糊痕迹理论断言当需要精确记忆却提取主旨记忆时或提取错误精确记忆时就会产生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1.
自传记忆的出现及早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we和Courage通过对有关婴儿遗忘症和自传记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回顾,认为人类在婴儿期就 已具有了对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婴儿遗忘症的消失和自传记忆的出现并不需要神经系统 的完全成熟或多重记忆系统的假设,也不需要语言的出现,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2岁末儿童“认 知的自我” (cognitiv self)的出现,为个体组织与“我”相关的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 随后,自传记忆的发展则是儿童记忆能力增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14.
论遗忘问题     
遗忘,是与记忆有关的一个重要课题。记忆可区分为相互联系的识记、认知和再现三个过程。与此相反,遗忘是在识记之后,表现为不能认知或再现,错误的认知或再现。现在,对遗忘虽有一定的研究,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有:其一,对遗忘形式的多样性注意得不够;其二,对有些遗忘形式只说明其现象,尚未创立相应的概念名称;其三,个别的遗忘形式尚未发现;其四,对某些遗忘形式的神经机制问题,还缺乏专门的论述。这些问题影响着对遗忘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拟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对  相似文献   

15.
就油画作品中的"意境美"这一概念而言可以追溯到"写意油画"、油画的"民族化"等阶段,这是在油画引入中国后一种独特的、自觉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创作实践和思想融合。传统油画作为当今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表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经过近代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当代写意油画。"意境美"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写意油画发展过程中艺术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一个因素。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自己的属性,通过线条、色彩的表达过程让审美者理解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作者的主观情感是贯穿画面重要内容,也是"意境美"体现的最好方式。一幅好的油画作品的灵魂就是意境,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或对自然界的情感表达,像喜怒哀乐一样,不需要语言的叙述,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了解画家想表达什么。即使绘画者会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来充实油画作品,但其中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境。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一幅画没有一种"意境美",那会是很枯燥无味的一幅作品。  相似文献   

16.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我们指称的是那类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是直觉思维,也不管我们对思维的意义如何解释,是解释为对事物的反映过程、对问题的求解过程,还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只要思维在时间中进行,就会有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存在其中。思维逻辑指谓的乃是思维过程中存在或遵循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它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可有效解释人如何突破有限性通达无限性。对于目的论这种泛灵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一向是极力反对的。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仍在《资本论》中不自觉地运用着目的论修辞。当马克思引用黑格尔的带有目的论结构的论断——"理性的狡猾"——来支撑不假于此便无法言说的观点时,他也就发出一个讯息:他是在目的论解释框架中说明问题的。而当马克思冒着风险把"历史"或"人类"诸如此类的范畴隐喻化为超级主体时,他也就在运用着目的论修辞,与此相关的是无意示人的目的论图景的显露。事实上,马克思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实际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严格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一门电话上发生的错号电话连续16周的记录。作者发现有4/5错号电话与“瞬时记忆广度”有密切关系。为减少错号电话的发生,本文建议,将7位电话号码分成以连字号相连的前3位后4位的两节书写形式,使人们形成分节书写、分节阅读、和分节拨号的习惯,这样有利于避免或减少由于“瞬时记忆广度”的限制而产生的错号电话。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文书法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作为艺术存在,必有其艺术上的创造性。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讲,需要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临摹前人碑帖,掌握了传统的书写技法以后,就应该学习掌握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入创作的学习和练习。阿拉伯先民们在阿拉伯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伊斯兰教传播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和总结,结合阿拉伯人民的书写习惯及审美心理,逐步归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作品书写形式和方法。初学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必须先熟悉了解阿拉伯文书法创作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