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94,(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已经出版发行。今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通知》。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佛教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根据全国政协第八次主席会议的精神,现就全国佛教界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有关部署通知如下: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收录了邓小平同志从1982年至1992年期间的主要著作。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引言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学》第一卷第二章).人要与其同类在社会中生活.城邦是人的一种本质要求.人的目的不在于生活,而在于好好生活.但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人作为理性生物,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智性能力来改善生存状况并实现个人发展.关于这一点,笛卡尔说:"方法可以正确引导人的理性"(2000:12).没有方法的研究无异于勾画一种无章法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刘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部文选是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胜利...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社会…  相似文献   

5.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时政治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在于谋取人类“优良的生活”。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围绕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和伦理结构是政治伦理的主体内容。人类生活在由政治支撑着的社会框架中,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是现代政治伦理构成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论交往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要解开“历史之谜”,走向历史的深处,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就是科学地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活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何以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以及社会意识形式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的和思辨的色彩。(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他们所以能完成这一任务,从理论上讲,关键在于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哲理漫画     
观点可有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生活比人们想象的简单,比人们看见的艰难。不作回答往往是胜过千言万语的答复。一无所长者,往往又无所不能。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思考都是对观念的思考,它的前提是对既有认识都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人类思考依其怀疑程度而分类,哲学思考是所有思考中最具怀疑精神的颠覆性思考。政治哲学是一切有关政治生活思考中最具颠覆性的思考,它的起点是人类的政治生活经验,但政治哲学追求的不是什么确定性或确定性的基础,也不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而是对现有政治生活认识的批判与颠覆。政治哲学区别于其他形式哲学的地方在于,它始于政治经验,又保留着与政治经验进行联系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人生活不只靠饼,而是靠天主的圣言”。这是耶稣在圣经中说的一句话,意在告戒我们,在信仰的旅途上,我们应该有比较明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生活的美好环境,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全面地照管好我们的灵性生命,使它更加丰盛,有活力。耶稣曾许诺: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必获得永生。在生活中,用天主的话来彼此安慰扶持,彼此鼓励劝勉,会使人感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而这正是基督徒灵修的完美表达。人愿意了解别人,也愿意被人了解。在交往中,人藉着言语将自己表达出来而给与他人,言语和答复,使…  相似文献   

10.
生活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在生活领域中的缩影,它是生活的经纬线,各种生活行为就编织在这种经纬组成的网络之中。生活关系有多种,有血缘性关系和地缘性关系,还有业缘性关系。生活关系常常受到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滋长着的新的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月,美国哲学学会在东部分会年会上就我的著作《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举行了一次专题讨论会。H.菲尔德和G.哈曼所写的评论文章已在1982年10月号的《哲学杂志》上发表,而其中只有我所作答复的一个简短摘要。下面是我的整个答复,以前从未全文发表过。  相似文献   

12.
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人们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欲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政治事实就必然存在。而在诸种学科或学问中,有关政治事实的理论研究似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样长久,甚至可以说,有关政治事实的学问乃是有关人和社会之最根本问题的学问。那么,什么才是政治的"是其所是"呢?约有三种提问方式和追问方式:政治学、政治伦理学和政治哲学。预先标划出三种追问方式的异同,继而规定出政治"是其所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方  徐益会 《学海》2003,3(3):129-131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政治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觉创造的成果 ,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产物。政治因需要而产生 ,又因现实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以及追求自我发展的主观愿望出发 ,从价值、制度和组织上来设计和安排政治生活 ,从而形成特定的政治生活形态 ,即政治文明。”① 政治文明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是体现着一定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政治发展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政治文明按照自身特有和外界要求的逻辑不断发展、更替、创新 ,逐步从低级形态过渡到高级形态。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正当性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政治同"善的生活"逐渐统一的历程.政治与"善的生活"的联系,在历史、法律和价值三个方面得到不断揭示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作为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它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谋取"善的生活"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法性证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前提 ,也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时性现象 ,合法性证明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形式 ,而它的转换也总是伴随着政治生活范式的巨变。后现代主义对迄今为止的合法性证明作出了势不可挡的“解构” ,从而使政治哲学不能不进行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反省和转向。目前 ,后现代政治哲学正在通过反复曲折的摸索 ,以“交往互动”和“效用”为核心 ,尝试重构自己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最近,“极端民主化”一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文章和讲话中。按照习惯的提法,“极端民主化”是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一类现象。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第一,民主有它特定的涵义。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列宁选集》第3卷,第257页),是指人民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掌握国家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儒学内部的自我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在中国长达25个世纪之久的封建社会中,由孔子奠定其基础的儒家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政治、思想、风俗、心理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留下了儒家思想传统的深深烙印。儒家哲学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力量,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一次又一次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而历久不衰?或者说,儒家哲学是如何经受着历史的检验,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不断地充实和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态的?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价值多元论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的解决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这要求伦理学乃至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即不是伦理学为政治哲学奠基,而是政治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一个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善与善之间的调和与充分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为载体,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揭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把握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积极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丛书共分八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唐凯麟主编,王泽应、高恒天、邓名瑛、张怀承、彭定光、李培超、李彬著,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6月-2015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20.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12,(5):120-127
政治生活走进伦理学涉及"应当"与"能够"两个方面。政治生活"应当"走进伦理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政治生活的本质和伦理学的目的。政治是有关公民之根本利益分配的所有方面,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公共秩序",这是使社会良序运转的直接基础;政治应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政治权利、公平的经济权利和多样化的精神产品。伦理学作为关于善与正当性问题的学问,除了规定个体行动者之行动的正当性之外,还必须规定集体行动者(企业、行政机关、国家)之行动的正当性。因制度性缺陷和权力滥用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比个体因不遵守伦理规范造成的损失更大。政治生活接受公民的伦理反思、批判与规定乃是公民的正当性要求,在伦理学中应有重要位置。政治生活"能够"走进伦理学的现实条件取决于伦理约束权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必要性在于权力拥有者可能有利己动机;其可能性在于执政者因有德性而产生的自律以及社会舆论的强大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