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什么是费尔巴哈"合理的利己主义"?他的利己主义"合理"在什么地方?这一直是引起争议的一个话题.本文针对部分当代青年学生中出现的对费尔巴哈"合理的利己主义"全盘肯定的倾向,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合理的利己主义"的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指出了他的伦理学的资产阶级性质,也说明了它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价值不同之别,更有其方法论之异。对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我国提出的"公平正义"与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虽然字面相同,但其价值方法论迥异。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同根同源,利己主义之于共同体表现为"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与"成功者逃离"等逆全球化思潮。方法论集体主义是破解个人利己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疑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抗 《心理学探新》2017,(4):296-300
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生命范式"取向的心理学,该范式关注人类生命的主体自觉、生活行动和终极意义,区别于科学心理学的"实证范式"取向。梁漱溟的心理学是一种中国式意义疗法的心理学,具有"人心-生活-生命"三位一体的构成内涵。生命心理学范式弥补了科学心理学范式的不足,发展出了一种"有生命的心理学",这对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心理危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海明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撰文,剖析了历史上的合理利己主义论者的思想,指出公认的合理利己主义巨匠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合理利己主义体系由行为观和道德观构成。合理利己主义是这样一种错误的伦理观,一方面,从行为本性来说,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利己,却又不可能依靠自己单独实现,而只有依靠社会,通  相似文献   

5.
分裂与整合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心理学分裂的根源在于对人的二重性的片面解读,重塑完整的人的形象是心理学摆脱危机的正确出路。现有的整合观基本上属于心理学"西化"传统的延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树立心理学整合观具有"被解放的心理学"的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要义"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心理学的整合,是统合两种研究范式、摆脱学科分裂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资本”是一个组合概念,由“道德”和“资本”两个概念联结而成.道德资本论者要想实现这一关怀必须隐含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理解,即它所理解的道德概念是一种伦理利己主义的道德概念,而这恰是其实践上软弱无力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7.
原军超 《法音》2012,(12):38-42
美国肯·威尔伯是当代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和理论心理学家, 他的意识理论对超个人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其甚至被称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而整合心理学的提出则在更大范围的汲取了东西方的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理论成果, 形成一套层次分明互相交涉的统一体系。人本心理学被称为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力量"。超个人心理学则被称为继人本心理学之后的 "第四种力量"[1]。肯·威尔伯的工作主要以创造一个以心理学、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经验科学、系统论连贯为整体的"意识的完整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全球化强调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的是构建大一统的全球化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遵循"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研究原则,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依托建立本土心理学的过程。在心理学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学术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削弱了非西方心理学的话语权利,遏制了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造成心理学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为了消解这种冲突,应该基于文化的视角提出心理学全球化的研究原则以有利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界由于把自利混同于利己却将利他排除在自利之外,结果在将利己与利他嵌入概念上抽象对立的二元架构之中的同时,又遮蔽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冲突,最终落入了利己主义"有人性无德性"、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只有深入辨析自利、利己、利他的概念,揭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现实冲突中如何生成的具体机制,我们才能澄清它们在同样符合人性逻辑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复杂道德属性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墨子认为人一开始都是心理利己主义者,但他同时又要求每个人去追求兼爱的道德理想,然而这种兼爱并不是人们在动机上所具有的,所以墨子为兼爱提供的根据与保证都是外在性的,同时,墨子的伦理思想也存在着将兼爱还原为自爱的危险。儒家所讲的"亲亲之爱"是解决墨子伦理思想内在困境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是同样合理的,留下了实践理性二重性的难题。帕菲特分别从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两个角度对利己主义展开批判,力图消除实践理性二重性,但帕菲特的批判却面临着一些困难。文章认为,解决实践理性二重性的关键不是要证明利己主义是完全错误的,而是要创建正义的社会制度、辩证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己主义是一种经常遭受谴责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现象。然而从黑格尔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利己主义的核心环节(自为存在)恰恰是每一个存在者成为独立个体的关键,因此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与此同时,自为存在本身所包含的辩证法使得利己的个体超出自身,走向利他和普遍的利益。近代以来的市民社会更容易推动个体走向片面的自私自利,因此唯有健全而集中的国家制度能够为普遍的利益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实验数据处理"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效果大小"理解为"是指在心理学实验报告中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的统计指标"。这一统计指标需要在掌握"虚无假设分布"和"备择假设分布"这两个抽样分布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准确的理解,并因此知道我们在"对心理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假设检验进行推断统计"之后报告研究结果时为什么需要使用这一指标。心理学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具有与该方法相应的不同的效果大小指标,每一种检验方法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其实验处理的效果大小。对此,就"心理统计学"提到的四种主要假设检验方法所得推断结果应该使用何种"效果大小"指标更为合适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唯一者"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本体论概念。施蒂纳将个体生命看成一场大戏,但是,他所"要求的东西"和所"达到的东西"却是自相矛盾的。J.詹金斯指出,在伦理道德中,"唯一者"要求不受任何普遍观念的约束,挺立了主体的自主决断及个体的独一无二性;但是,与此同时"唯一者"所追求的"本真的利己主义",因为否定一切普遍价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它最终又变为现实中无法落实的主体。所以,施蒂纳的本体论仍然是一种将"主体性"推到极致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人性论",是指关于人性的理论、观点。心理学中研究人性论存在两种基本视角:一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论人性;二是从生命初始便具有的本来能力或欲望论人性。人性论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作为心理学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心理学理论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人性论的差异,导致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不同,甚至分裂。  相似文献   

16.
话说催眠     
<正>起源催眠术的发展历史比心理学本身还要漫长。现代催眠术可以追溯到1770年麦斯默在巴黎进行的动物磁力试验,而现代心理学是从1879年冯特在来锡比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其实,如果追溯得更早,在中国,"催眠术"早已源远流长。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用来行骗,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大约公元前三千七百多年,巫师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威廉·詹姆斯的巨著《心理学原理》所表达的学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流。"思想"作为其心理学的最初设定,指涉的是心理学的基本事实,体现了詹姆斯心理学在起点上的独特之处。《心理学原理》中的"思想"概念内含的时间性代表了一切意识现象的本质结构即边缘中的内在构成,蕴涵着詹姆斯的心理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他由此批判了心理学中的原子主义,将自己的心理学和哲学与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8.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亦非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感"基础上的、非对象性的"痛感"体验感受。"羞恶之心"作为人的道德本源性力量,本具先天性与固有性的特点,后天的礼乐教化在本质上乃是先天"羞恶之心"的外化显现形式。"羞恶之心"的这些特征为儒学中的德性自足论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人性本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相似文献   

19.
自我实现与自性成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梁漱溟先生称为"心理主义"的佛学,的确以如实认识自心为全部教理行果之基础,可谓以心理学为本.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心理学便已高度成熟,其宏深精密,较之近现代科学心理学,不仅毫无逊色,而且包涵着许多超越近现代心理学的卓识睿智,形成人类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20.
"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范畴之一,蕴含着独特的心理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形成特有的心文化。心文化之"心"包含着内外深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试图通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心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侧重点是内在的"道心"层面。西方主流心理学侧重于外在的心理层面,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达到对心理现象的客观认识;而人本主义等人文心理学的兴起,缩短了东西方"心"的距离,也潜藏着中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