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萨满教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然而,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蒙古族宗教信仰日趋多元化,近代以来在东蒙地区仍有遗存的萨满教形态也出现诸多变异。当代科尔沁蒙古族萨满过关仪式集中体现了蒙古族萨满教观念,实现了萨满传承;其所呈现的与喇嘛教融合、仪式简化等方面的变化,则反映出蒙古族萨满教具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是蒙古族原生性宗教信仰,通常称为博教(b??gin?a?in)~((1))或博信仰(b??mürgül)。20世纪80年代起,蒙古国萨满教呈现出了复兴态势。这一现象推动了跨居中蒙两国境内的蒙古族群体间、基于萨满师徒关系的宗教文化互动交融进程。基于在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科尔沁等地区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的田野调查资料,本文试图全面介绍社会转型背景下中蒙跨境萨满教的发展现状,探讨两国蒙古族群体中萨满教文化相互关联和影响的途径,进而比较、阐明两国三地萨满教信仰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萨满教是历史上以东北亚通古斯人为核心的原始信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北亚、北欧、北美诸多民族的自发宗教,除此之外,其它原始信仰均不宜称作萨满教。在东北亚我国境内,萨满教伴随着满族的成长与变迁所形成的萨满文化最为完整、最为典型;要研究萨满教,必须首先熟谙以我国满族为代表的东北亚通古斯人的萨满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广义视角下探讨互联网时代的萨满文化,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萨满信仰和出马仙信仰。首先通过对互联网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包括相关网页、网络论坛、淘宝店铺中的萨满教传播及发展情况,分析互联网萨满教的现状。其次基于网络信息和数据,反思传统萨满教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处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其萨满教复兴的模式有所不同。布里亚特共和国内的萨满教及其文化的复兴以新萨满教为主,当地社会中的萨满多以结构化、职业化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方式复兴其萨满教。然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人萨满教的复兴则仍以传统萨满教为主,当地萨满通过潜移默化、改头换面的形式复兴着该地域的萨满教。因模式不同,萨满在这两种不同的复兴模式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共同祭祀的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通过对敖包祭祀仪式诵经音乐的结构、内容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深入探讨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中包含的蒙古文化因素,阐释敖包作为蒙古族原始宗教信仰之重要载体,在藏传佛教蒙古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萨满领神仪式与青春期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看作是个体发展上的危险期,呈现一种常性危机。因文化传统、信仰观念的不同,不同的社会解决青春期危机的途径也各异。本文通过对萨满病发生年龄和萨满领神年龄的考察,阐明在萨满教世界中,萨满病是青春期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萨满领神仪式是缓解和解除这种危机的一种方式,从而体现了萨满教在解除危机方面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论复合形态的萨满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地萨满教演变史的纵向研究,提出了世界各民族的萨满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形态正在走向习合、衰落的历史轨道的观点。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各地、各民族萨满教之历史发展都有一段习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考察萨满巫俗时必须弄清楚保持原貌的纯萨满巫俗和经过习合化的复合形态的萨满巫俗。  相似文献   

9.
入巫仪式是科尔沁萨满教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学者和老萨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入巫仪式"过九关"得到了发掘保留,20世纪80年代经由大萨满色仁钦确立的"过双关"仪式亦得到公认并成为当代科尔沁萨满教最主要的入巫仪式。当下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变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过关仪式的世俗化倾向明显,且对闯关者由世俗世界向宗教世界转换过渡的通过效力减弱,仪式本身成为萨满获得社会资本以增加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善之1914年发表在《地学杂志》第6期上的《萨满教》一文算起,中国的萨满教研究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萨满文化是民间文化的综合体,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对象,涉及诸多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或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萨满教研究百年历程,并对相关论著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萨满出神术及其生理、心理机制问题,是近百年来萨满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被研究者视为萨满学研究的制高点,受到世界各国多学科学者的关注.为表述萨满在异常状态下的生理、心理现象,学者们提出了诸多萨满教术语,并因此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讨论,对这些术语的解释甚至成为萨满教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反映了萨满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萨满教是达斡尔族固有的宗教信仰,时至今日萨满在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它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古代全盛时期、近代衰落时期和现代文化重构时期。萨满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短时间内还不能彻底消除其影响,这是萨满教能够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苏尼是四川凉山彝族社会类似于萨满的仪式专家,从萨满教视角研究包含彝族苏尼在内的中国南方民族萨满宗教民俗正在成为学术界思考的新取向。苏尼在产生方式、宗教体验、与神沟通方式及宇宙观与神灵体系方面展现出萨满特征。苏尼萨满特征的个案探究,为从中国南方民族萨满教视角与国际萨满学理论对话、构思完整的中国萨满学研究体系提供了南方民族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首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新时代,敖包不仅承载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其象征意义犹如石榴籽、格桑花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敖包与祭敖包敖包,是蒙古族语的音译,亦写作“鄂博”“脑包”“鼓包”等。  相似文献   

15.
胡晓兵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94-9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首蒙古族民歌《敖包相会》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新时代,敖包不仅承载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其象征意义犹如石榴籽、格桑花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敖包与祭敖包敖包,是蒙古族语的音译,亦写作“鄂博”“脑包”“鼓包”等。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2月本书通过探析达斡尔族萨满教具体形态和内容,来把握历史上萨满教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萨满与社会群体关系的展示与分析,剖析萨满教与达斡尔族传统社会结构的内在关联,还原与重构萨满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在文化变迁、文化冲突中出现的问题,探寻民族地区各种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一词所引起的大部分想象都来源于灵魂体验的范围。从令人困惑的异国情调到亲密无间,这些想象在这一范围内无处不在。萨满有时被描写成与敌对的大自然进行孤军奋战的感人至深的英雄,有时又成为神秘主义者的早期原型,甚或成为当代社会中精神病医生的早期原型。这些想象虽然并非完全靠不住,但却错误地把萨满教现象归结为萨满的个性使然,错误地把萨满的行为局限于其个人心理现象。这种局限性几乎没有反映出萨满教社会的真实情况。在以萨满教为中心的观点中,有一点被忽视了:即萨满  相似文献   

18.
郭守涛 《美与时代》2013,(12):43-43
图腾在蒙古文化中体现了蒙古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图腾也是神秘草原文化的体现,图腾被应用在蒙古服饰上,也造就了独特的蒙古服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历史悠远,图腾崇拜的痕迹主要在服饰中应用和体现,对探讨图腾与民族服饰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契丹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学界对契丹人萨满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受诸多因素所限,未能深入展开。本文通过分析史料中有关辽代契丹人神事活动的记载,探讨契丹萨满教信仰形式及性质概念等问题。本文认为《辽史》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展示了辽代契丹萨满教信仰及契丹萨满的活动内容,由此分析史料中有关古代民族萨满教信仰记载的路径和影响界定契丹萨满教性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韩国公共场合的国家支持的萨满祭祀活动为参照点,分析了以国家文化财的名义举行的萨满文化仪式与韩国民间的传统萨满存在状况,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提出萨满文化在传统习惯上、文化价值观上以及当下的文化动力上的一些矛盾现象,进而对萨满文化在当下的价值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