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傈僳族基督教是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更多的英文、缅文与傈僳文相关记载与研究的发现,为对多国傈僳基督教在地化生存调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整合多种文字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对傈僳族人口最多、信众人数最多的中、缅两国傈僳基督教与其对所在国政治、社会与文化从区隔、排斥到认同、交融的在地化过程的系统梳理,透视其在地化的背景、过程、表现与影响等方面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动因。  相似文献   

2.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卢成仁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33-142,194
在云南怒江峡谷中游地区基督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组织的建立和高效运作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傈僳人进行礼拜仪式时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左右、前后不同的座位安排入手,对娃底傈僳族教会的组织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认为传统的性别等级和年龄序列制度是娃底教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同时这一组织原则又是与诸多社会行为相关联的.而传统社会制度的应用,与基督教信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聚居于我国滇西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主要信仰两种宗教,一是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二是西方传教士于18世纪传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宗教信仰渗透于傈僳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其传统文化的各个部分影响深刻,从宗教信仰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对傈僳族传统医药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以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医药文化进行发掘整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理论,以及作为其背景的古代因果理论。根据传统的"一神论"阐释,亚氏认为整个世界仅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不动的推动者,其他任何推动者都是工具性的"被推动的推动者"。本文试图挑战这一传统观点,通过细读文本,厘清亚氏推动者理论的内在结构,从而揭示出一幅和传统"一神论"阐释迥异的"多神论"图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多神论"阐释对于亚氏理论哲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志明 《天风》2022,(10):12-15
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建构的"时代之思",具体指:将具有使徒性、圣洁性、大公性、普世性的基督教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使两者批判地关联与交流互嵌,来建构既属于基督又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元素特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我们要思考更深层次、文化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如何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当从神学的、历史的、国际的、处境的、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基督教"和"中华优秀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文化之间消解、交融的过程中,基督教用"自觉认同"意识的内化完成了本土化动力由外向内的转化,并通过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内在置换"、世俗文化的"表层融合"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运作中的"技术调和"等多层次的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类型。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是,基督教信仰逐渐代替传统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民俗化的取向,并在"生活化"和"入世化"的策略下重新建构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教会组织的本土发育又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深析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实践的动力与路径,对于实践层面上规范、引领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徐祖祥,历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9.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10.
"安提阿的提阿菲罗斯"对于早期基督教史学可谓至关重要。在其传世之作《致奥托莱库斯》(To Autolycus)中,他不仅首次地编撰了富有基督教特色的编年史;还对众多传统西方史家与史著做出评判,建构起一整套带领"意义"脱离于"言语"的史学阐释体系。帮助早期基督教把传统史学的叙事"言语"留给了文本本身,而将历史发展的隐含"意义"带到了受众面前,有力并富有技巧地宣扬了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是一个差传的宗教。基督教向外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无疑是已经西方化的基督教形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这一形态的基督教在中国一直被许多人看为"洋教"。尽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容讳言,今天中国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神学上)仍然是西方基督教形态在中国的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迫的。本文仅尝试从基督教与中国处境、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三自"、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基督教中国化与中国教会的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加以探讨。文章认为,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信仰阐释、信仰实践、教会礼仪、教规教制等在中国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中国基督教的自我、在独特的处境中见征基督。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之交,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异现象,例如核心经曲、经腔及表演方式的主流化倾向。一方面,循着传统的惯性,不同族群区域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赞美诗;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会的大力推广,汉文版《新编赞美诗》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应用。另外还有艺术化和旅游化(商业化)的倾向。当地人企图通过将基督教赞美诗作为艺术歌曲参加歌唱比赛和走进电视等途径,以争取进入体制化和主流化领域;借此扩大影响,拓展自己在旅游业中占据的份额。再如日常宗教歌曲的通俗化和音乐表演的包装化。一方面,基本的教理、教义和活动方式仍然保持过去的传统,体现出本土人眼中西方主义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内外其他教会及社会阶层的直接交流,形成了基督教音乐国际化——流行音乐化的现象。本文结合与以往变异现象的比较,以对该类宗教仪式音乐进行跟踪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三元论这一古老的基督教人学理论才通过几位西方"属灵作家"的著作而引起少数华人神学家的重视,并成为他们在应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和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中提出的"属灵神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三元论对华人教会的影响已不再限于少数神学家。尽管有人担心三元论可能在华人教会中导致某些负面的思想影响,如"诺斯替主义"、"反智主义"和"消极世界观"等,但该理论本身与这些负面影响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因此,没有理由把它看作一种必然导致对《圣经》的误读的"危险理论",而应结合当代华人教会的现实处境和历史传统,对其做出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14.
韩思艺 《天风》2022,(5):31-33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重含义:当代性、历史性与内在且超越性.其当代含义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其历史含义是,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处境化发展.其内在且超越性的基础是"道成肉身":超越的上帝在时空中显现,在历史中生活,将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结合于一身,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突破几千年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束缚,将罗马帝国对于耶稣基督及其犹太民族的暴力统治转化为基督教普世化的契机,并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不断地实现其本土化和现代化."道成肉身"的基督教在与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5.
孙红忠 《天风》1994,(收录汇总):28-29
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始终离不开神学的处境化.神学的理解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来表达,神学的阐释如果离开特定的文化处境,就很难让人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神学思考必须处境化,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在地化,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必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红忠 《天风》2023,(8):28-29
<正>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始终离不开神学的处境化。神学的理解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来表达,神学的阐释如果离开特定的文化处境,就很难让人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神学思考必须处境化,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在地化,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必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只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与中华文化对接,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基督教会。  相似文献   

19.
<正>一、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基督教来说,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完成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期望,更是中国基督教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教会和谐健  相似文献   

20.
丧礼是宗教行为的典型,是宗教文化展演的重要舞台。钻蓬为傈僳族传统丧葬过程中三大重要仪式之一,亦是傈僳族原始宗教文化元素彰显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意和较强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文化蕴意表现在钻蓬起源的传说、举行的时间选择、禁忌等方面;功能与作用表现在警示教育的功能,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消灾祈福的功能,起到慰藉的作用,两个方面。通过深入探讨和挖掘傈僳族丧葬仪式钻蓬的文化意涵,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傈僳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