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是本世纪最响亮的政治口号之一。早在本世纪初,西方思想界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开始了各种思想领域的对话。在宗教认识上,西方基督宗教随着宗教学的发展而认识到许多东方宗教观念,尤其是佛教、印度教和中国儒道思想,形成了“与东方对话”的高潮。在20世纪的“对话”氛围中,西方基督宗教率先开始了各种对话。首先,基督宗教强调自身各派的“对话”、“谅解”,从而在其内部形成基督宗教“普世”和“合一”运动。在基督宗教的合一运动影响下,著名新教神学家蒂利希极力主张未来的教会乃是具有“新教特性的天主教会”,即力主新教与…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对话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当今世界各式各样的对话中,宗教对话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著名神学家、宗教哲学家、“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的倡导者孔汉思(Hans Küng)有言:“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家间的和平;而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我国各宗教自古以来就有和谐与合作的优良传统,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的宗教对话浪潮,我国各宗教有必要深入挖掘自身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宗教间业已存在的和谐与合作,为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与世界和平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对话”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宗教界最流行的口号,其主旨也与整个现代社会中“对话”思潮及发展相吻合。在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不同政治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调适、宗教内外的相互对话,体现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目的在于,既使彼此之间不能达到“求同”和“共识”,也要力求一种最大可能的“共在”和“共存”。因此,“宗教对话”在世界现代文明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状况下是通往文化共融、避免社会冲突、使人类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它既体现出宗教信仰之本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之睿智。 一、宗教对话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4.
“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的宗教对话思想极其丰富。他基于“宗教对话必须是真正具有宗教性的对话”这一原则提出宗教对话的八条游戏规则;他对宗教对话的方法本身进行反思,提出“对话的对话”;他还根据他对宗教对话的思考,设想具体的对话过程,我们将之归纳为七个步骤。  相似文献   

5.
所谓“儒学第三期开展”的涵义需要进行再诠释:就当下以及将来的发展而言,儒学第三期开展是指儒学从东亚到全球的地域性扩展,在此过程中,与西方宗教传统的对话将构成其核心课题之一。其次,儒学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传统以及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将儒学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再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话性一直构成儒学传统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最后,儒学传统对于宗教对话至少应有三方面的贡献,即“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以及多元宗教参与和多元宗教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7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宝辰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或旁听了此次研讨会,其中,近50位学者提交了会议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博士到会并致辞,他认为“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这一主题展现的是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域,要求的是一种更深入的思想对话。以基督宗教的研究为基点,我们将系统讨论这种跨文化对话的理念、处境、方法、问题、意义及前景,从而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正>宗教对话向来就是宗教研究最持续、最热门和实践性最强的议题之一。宗教对话的含义非常广泛,因此界定宗教对话就与界定宗教本身一样困难。我对宗教对话作了宽泛地界定,即关于宗教议题的教内对话、教际对话,政教对话以及社会与宗教对话。一、在中国开展宗教对话的现实背景除了一般的动因外,中国宗教对话还有以下特殊的背景。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教人数的较快增长。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宗教性较弱"的国家,这主要指宗教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较低,以及国民宗教性较弱等。但中  相似文献   

8.
读完王志成教授《和平的渴望——当代宗教对话理论》(王志成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出版)后,心中升腾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宗教对话理论?作为研究西方思想的中国学者,首先难办的是如何处理“译”与“作”的关系。“译而不作”的研究缺乏原创性,“作而不译”常虞空疏之讥,“又译又作”当然是最好的,可是“译”、“作”的分量又很难把握,但王教授的这本书比较恰当地处理了这个问题。在写作本书期间及此前,王教授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有计划的翻译,其中本书所讨论5位代表人物都有译著:希克5种、林贝克1种、尼特2种、库比特3种、潘尼卡5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从已有的宗教对话理论出发,针对宗教对话背后的真理观念和对话标准进行反思,指出宗教对话面临的理论困境及其实践品质。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指出:宗教对话应该走出"范式"的迷思,打破对"身份"的执着,以实践为导向,坚持开放的对话理性,并在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转化。为此,宗教对话需要进入公共空间,并与公共宗教/神学的建设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信众或公众实践生活的灵性或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宗教冲突、宗教对话、宗教关系研究,以及这项研究与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的重要联系,已被推到了国际理论界的前沿领域。"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政界和教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推进宗教对话、达成宗教和解,至今仍是摆在关注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试论推进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知识的途径"与"行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丁·布伯从哲学人类学的立场去理解宗教,揭示了人的“对话的存在”。 对布伯来讲,人类宗教的历史就是人与上帝对话的历史,人与上帝的对话关系就是一种“我—你”关系。正是在对话中,我们就达到了“之间”的领域,哲学人类学就是关于“之间”的人类学。人的对话的存在充分地体现在“原始距离”和“关系性”之中。人建立其“关系性”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神性”,因此,哲学人类学必然蕴涵着一种“神学”。他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乃是人与上帝、与永恒的“你”之间存在的那个对话关系。有关宗教信仰的所有陈述的基础是那些具有信赖性质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对教义内容的信仰。布伯反对任何对宗教所做的抽象研究,因此他鄙视基督教神学。布伯还以犹太教为例,分析了宗教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犹太教是一种精神过程,它包含着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即“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理证 《法音》2006,(11):8-10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遵循全球伦理准则。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宗教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Küng)曾经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一个地球,多种宗教,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多种宗教如何相处?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人类…  相似文献   

14.
正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日本宗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宗教对话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众多日本学者将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对话理论介绍到日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梳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思考了佛教、日本神道等东方宗教特点,积极推进以佛教与天主教对话为代表的宗教对话实践,积累了大量对话理论研究的真知灼见与实践经验。星川启慈是日本宗教对话理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作为一位无宗教信仰的宗教学者,他借鉴了日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世界各国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程度,以及日益激烈的各种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互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认为,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我国应该重视宗教对话的作用。因为宗教对话能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纽带,更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治理路径。另外,我国有丰富的宗教对话的思想智慧和行动实践,因此,我国更不应该在宗教对话中缺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代宗教对话之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的"宗教内对话"思想为焦点,探讨宗教对话在生存论层面的一些规约性原则,进而理解其对宗教多样性所折射出的人与实在之内在关联的深刻洞见。潘尼卡认为,真正的宗教对话首先须是一种"宗教内对话",因为在宗教对话中,"理解即信靠"。这一对话在对话者的意识中须经历"三个凯逻斯阶段"。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从第二个人文或经济的阶段过渡到第三个大公的阶段,以重获带有"新的纯真"的"宇宙-神-人共融"的经验洞见。潘尼卡指出,正是宗教他者的出现,使得我们有可能意识到自身意识的"神话"边界所在,并为我们突破边界获得新的人与实在之关系创造出真正的成长契机。因此,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宗教多元境遇中,宗教对话与追求真理并非可相互分离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信仰活动的两个面向。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教对话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本文概要评述了五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并力求对它们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认为,这五种宗教对话观不仅各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根据,而且均有值得深思的理论得失。因此,从神哲学方法论上反省它们之间的学术论争,并权衡它们之间的理论张力,将有助于我们进而探索宗教对话领域的疑难问题及其理论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宗教多元化的不断推进,为了维护宗教和平与世界和谐,宗教对话成为必然.众多学者也致力于宗教对话的研究和讨论,确立了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宗教对话准则,并形成了分别以人性原则、理性原则和灵性原则为基础的三大宗教对话体系.但事实证明,宗教对话理论自身也存在诸多困境,而斯特伦对宗教的独特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宗教对话之路,使宗教对话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宗教与宗教之间如何在保持自己宗教独特性(或差异性)的同时,与其它宗教之间进行合适的对话,同时达到对"本宗教"的发展及其对他者"最大的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阐释大卫·特雷西在后现代处境中与佛教的对话研究。特雷西借着禅宗来观照自我诠释、自我存疑、自我回溯、自我转化,这样的对话思想无疑对于理解其它宗教、反省自身的宗教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也为宗教对话、文明互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