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曾经拥有萨满文化传统的许多国家、民族纷纷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复兴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萨满文化遗产成为诸多无形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重要类别。各个国家、民族如何选择萨满文化遗产,萨满文化遗产与民族政治、文化需求如何互动,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萨满文化的发掘与利用现象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入巫仪式是科尔沁萨满教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学者和老萨满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的入巫仪式"过九关"得到了发掘保留,20世纪80年代经由大萨满色仁钦确立的"过双关"仪式亦得到公认并成为当代科尔沁萨满教最主要的入巫仪式。当下仪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变化。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过关仪式的世俗化倾向明显,且对闯关者由世俗世界向宗教世界转换过渡的通过效力减弱,仪式本身成为萨满获得社会资本以增加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客家萨满通灵的途径和仪式进行了分析,并与台湾的神媒如乩童、鸾手、查某佛等逐一做了比较,最后反思了一直以来对萨满认识上的简单化,认为人类学的视野里,萨满是以一个"他者"面貌出现,是一种边缘化的文化形态,应该以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并且认为萨满是透视解读客家文化和客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媒介.  相似文献   

4.
陈旭 《宗教学研究》2007,(2):150-155
萨满文化产生的基础是中国北方民族传统的渔猎、游牧经济和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氏族社会。萨满文化因其特定的地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透过神灵创世、神生万物、万物有灵的精神世界,在人和自然界间体现了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和谐互动关系,蕴含着人要适应环境,以自然为本,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的原始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5.
萨满领神仪式与青春期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看作是个体发展上的危险期,呈现一种常性危机。因文化传统、信仰观念的不同,不同的社会解决青春期危机的途径也各异。本文通过对萨满病发生年龄和萨满领神年龄的考察,阐明在萨满教世界中,萨满病是青春期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萨满领神仪式是缓解和解除这种危机的一种方式,从而体现了萨满教在解除危机方面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对于丰宁满族而言,其萨满宗教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自身特有的宗教文化形态,而丰宁满族民俗剪纸艺术也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烙印。本文以满汉民族融合为背景,通过对河北丰宁满族剪纸这一静态艺术与萨满宗教的研究,阐述剪纸艺术的象征性元素符号如何表现与萨满宗教相关联的文化内容,以此来揭示丰宁满族萨满宗教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7.
萨满式文明是以巫术为特征的广义萨满信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特征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中。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的田野调查,对现代萨满信仰进行分析,探讨这种文明形态对人们的观念、行为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子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的思考与回答,是当下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但现代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有可能和有必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社会文化。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子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作用,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繁衍不息,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为一个"孤立文化"的国家,一方面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能够更精细地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技术。"孤立文化"使日本人养成了"尊重自然"与"活在当下"的心性,这就导致了日本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并行的双重性,并致使艺术形成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独特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7,(1)
<正>禅的智慧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与儒、道、易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禅的智慧还对邻国,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百年来,随着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禅的智慧更是飘洋过海,西征欧美国家,使许多西方人纷纷倾心学禅,在西方出现了经久不衰的学禅热现象。例如,"1960年,著名  相似文献   

11.
分处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其萨满教复兴的模式有所不同。布里亚特共和国内的萨满教及其文化的复兴以新萨满教为主,当地社会中的萨满多以结构化、职业化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方式复兴其萨满教。然而,中国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人萨满教的复兴则仍以传统萨满教为主,当地萨满通过潜移默化、改头换面的形式复兴着该地域的萨满教。因模式不同,萨满在这两种不同的复兴模式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以"一带一路"为引擎、区域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如何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及其文化艺术的承传与重构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以苏州泥塑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梳理非遗产业的脉络,探索传统手工艺与江南水乡文化的逻辑体系,建构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语言和再生之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达斡尔族萨满文化出现了复苏的势头,10余年间呼伦贝尔地区的著名大萨满举行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仪式活动。达斡尔族萨满仪式既有巫术特征,又不同于原始巫术,在新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它利用"神道设教"的方式发挥宗教文化的伦理教化功能;它以萨满神灵的名义对人们提出警示、劝告和期望,给人以心灵的安抚和精神的慰藉;尤其强调要促进民族团结,努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光威”(集团)总公司和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学术讨论会”,自8月27日至8月30日在威海市举行。来自韩国清州大学和明知大学、北京、上海、河南、辽宁、山东等国家和省、市的教授、专家、学者及热心中国传统文化、关心现代企业前途命运的社会贤达共60余名与会;会议收到论文、专著等60余篇、部。收到的著作以及在讨论中的发言,都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就“光威”(集团)公司的管理实践中借鉴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极…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我有幸得到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的资助,到成均馆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项目的研究。成均馆大学的前身是封建时代的文庙,迄今已经607周年,是韩国东亚研究、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大本营。一年来在成均馆大学的耳濡目染,对韩国各地的十多次文化考察,以及因研究项目的需要而做的大量文献调研、与韩国哲学与文化领域教授们的广泛交流,使我对韩国哲学与文化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印象。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韩国是世界上与中国最为类似的国家,素有“小中华”之称。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6.
“孝”和未来社会──关于“孝”的国际学术会议简记罗国杰1995年5月15日-17日,在韩国汉城,举行了关于《“孝”和未来社会》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和韩国广播公司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韩国、中国、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代...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曾以"多元一体"来概括中国文化多面特征,葛兆光也提出"中国文化的复数性"作为中国文化史脉络的主轴。历史上,偏居中华大地一隅的东北地区虽长期居住着满、蒙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典型的萨满遗俗,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华北移民的进入,北方汉族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民俗文化与当地森林、游牧文明的萨满教传统相遇,并逐渐融合、叠加,形成多元复合的现代东北文化形态,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类型文化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它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而且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蕴涵。为深入学习这一重要思想 ,回顾一下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和“法治”的思想学说 ,是很有裨益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早在二千多年前即产生了朴素的“缘法而治”的思想 ,而“德治”思想的产生还要早得多。生活在三千多年前的周公 (?~约前 10 95)即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他…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树立创新意识,首先是文化理念创新,以符合当下科技社会的发展水平;其次,深厚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创新表现手段形式展示,以适应当代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将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有机结合,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延续,同时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不断探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过程中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子学"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首先要对经典文本的结构进行重构。借鉴"新四书"由"道统"到"经典",再到"经典的阐释"的建构模式,"新子学"在不尚一统、多元共生的子学精神下,以元典时代的子学经典为基础,构建子学经典体系,发现历史上被掩盖的子学经典的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子学经典进行阐释。对子学经典的阐释以"知人论世"为支点,注重"诸子"与"时代"结合的特征,充分发挥人在阐释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语境探寻诸子之学与当代社会的普适性,避免误读与庸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