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体恒 《法音》2007,(1):33-38
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  相似文献   

2.
邱环 《法音》2012,(10):49-55
农禅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孕育于东山法门时期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坐作并重",完成于马祖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普请法"。农禅将禅僧生活、生产劳动与参禅修学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僧团生存自养问题,又不影响禅修与宗教生活,因而适应了中国文化传统与  相似文献   

3.
释印乐 《法音》2022,(7):38-40
<正>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佛法于恒河两岸传播开来。一千九百多年前,永平求法,白马驮经,第一座汉地官办寺院白马寺创立。“四海重一马,千秋护两坟”(赵朴初会长诗),自此华夏大地,寺塔林立,殿宇庄严。历经近两千年不断中国化的历史变革和文化沉淀,众多寺院不仅仅是僧团生活修行的宗教活动场所,也已成为一座座人文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8)
佛制僧团,半月半月必须说戒。说戒又叫布萨,印度的一般宗教,都有在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适应这一般的宗教活动,佛教也成立了布萨制度。梵语布萨,汉译净住、或清净,本为净化自心的意思。布萨法会的举行:一方面为信众们说法,受持八关斋戒,使他(她)们住于清净戒行,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一方面比丘读诵戒本,按篇提示、检阅,通过自我检讨、发露忏悔,从而收到僧众自新、僧团纯洁、正法久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7,(2):28-30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能够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如何来改进自己的生活?诸位来到寺院里,会觉得寺院不同于自己在世俗的家庭。寺院生活,也不同于在世俗时的家庭生活。这些“不同”表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2000年前,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从此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传播各地。作为佛教徒生活的基地——佛寺,无疑在中国佛教史I: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佛教缺少了一个院,印度佛教将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下去,更谈不_[发展。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军,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制度,宗教活动构成厂佛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蛰内容,每个欲了解佛教的人,寺院是你必须去的地方。一、佛寺的管理制度汉地佛教寺院有一整套严格的丛林制度。方丈(什持)主管全寺事务,下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指首座、西堂、后堂和堂_1。首座为全寺修行的模…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2,(9):34-36
广东省佛教协会:你会粤佛[2002]24号文,即《关于僧人去世遗产处理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遵照佛教的传统规制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规定的精神,函复如下:佛教自从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创立僧团以后,形成了不同于世俗社会的以佛教信仰为核心,以托钵乞食和财产共同共有为基本特征的佛教僧团组织。为了维护僧团组织的延续与发展,佛教戒律规定“一切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从此奠定了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并建立僧团组织以后,虽然与佛陀时代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但基本上保持…  相似文献   

11.
从"僧人的佛教"角度,以粤东潮汕地区为中心,说明明清以来佛教的寺院功能及其僧人角色、职志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为以迎合、俯就民众的宗教意识、现实利益、愿望追求等为能事,从而使宋代以前尚维持的佛教寺院、僧团的独立性、超越性宗教品格最终丧失,而与中国民间思想观念、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混融合一,成其为名副其实的"民俗的"佛教。其典型的表现特征有三:一是寺祠不分家,兼祀三教诸神;二是僧人住持祠庙,模糊宗教角色;三是僧人兼做红白佛事等俗务。郑群辉,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日喀则白朗县境内主要寺院僧团及平民宗教实践的现状为例,以由下至上的视角,规避中国—西藏之对立、国家—社会之对立这一通常被简单重合的逻辑,以僧众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体验、社群与宗教及与当下生活的对话等为研究路径,试图探讨"藏传佛教在当代西藏的生存"这一命题。僧团寺院生活的变迁,寺院经济的建构,俗众信仰实践的情态,关于藏传佛教之未来走向在地方语境下的探讨等,将是本文关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14.
屈丽蕊 《法音》2023,(5):42-48
寺院是佛教僧团居住、修道、弘法的场所,也是僧团活动的基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批寺院在各地兴建起来,成为佛教兴盛的体现与标志。北朝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城郊佛寺之盛,“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体现了南朝佛教的发展盛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众多寺院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和文化中心,并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僧人从事商业化的经忏佛事被时人和当代学者认为是晚清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经历衰落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期刊报纸、公文档案、回忆自传等材料,对应赴僧人和经忏佛事等作出宗教社会史的考察,进而分析彼时僧团、民众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经忏应赴。我们认为近代经忏佛事除了诸多弊端和反对的声音,僧团内部还有改革、辩护的呼声,民间亦有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于多方原因态度不明、实施不力,解释了为何作为衰落标志和众矢之的的经忏佛事在近代较长时段都未消除甚至还颇为流行。  相似文献   

16.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然 《佛教文化》2020,(1):92-99
这不是我第一次去朗奔佛寺(Rampoeng Temple)。这所寺院在清迈素贴山下的森林里。最早知道它,是认识的年轻人曾经在此短期出家。寺院不大,有一座古塔和一个大殿,如果不是这里常年举办内观禅修,与其它泰北的庙宇并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五台山成了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遂形成了汉藏佛教音乐并存的格局。由于璧峰禅师创作“华严佛事”、“四十二奏”,蘟宏法师作《水陆仪轨》、《瑜伽焰口施食坛仪》等,故使五台山“佛事音乐”臻于完善、定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20.
天宁寺重光     
2007年7月7日上午9时北京天宁寺接引殿阿弥陀佛像开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宗教活动,它标志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千年古刹盛世中兴,从此回归佛教。有佛像,有佛法,有僧人,有佛事的寺院是活着的寺院;没有佛法,没有僧人,没有佛事但主体尚存的寺院,是死了的寺院,是寺院标本。这有如自然博物馆中的动植物标本和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之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