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神论     
有神论(theism)一词来自希腊文“theos”,即“神”的意思。这种信念把神或神灵当成人格的、值得崇祀的礼拜的对象。神超越于这个世界,但又关注这个世界。神可以将他的意志或意思通过某些个别的人、通过某些事迹或事件、通过某些经典传达给世人。如果人们认为:  相似文献   

2.
荣耀归主     
单信 《天风》1997,(10)
“荣耀”一词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体面、光彩、出人头地”等,圣经中讲到神的荣耀时,指的是:(1)神向人显现时有一种耀眼的光辉(参徒22:11),(2)神藉着奇妙的作为,显出他的荣耀(参出15:6),这荣耀是神的特性、本领。代表神的大能、奇妙、伟大,超乎人之想象。  相似文献   

3.
荣耀归主     
单信 《天风》1997,(10):45-45
“荣耀”一词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体面、光彩、出人头地”等,圣经中讲到神的荣耀时,指的是:(1)神向人显现时有一种耀眼的光辉(参徒22:11),(2)神藉着奇妙的作为,显出他的荣耀(参出15:6),这荣耀是神的特性、本领。代表神的大能、奇妙、伟大,超乎人之想象。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战国楚诗人宋玉有感于(山海经)所载的蕃草神话,以他那如椽巨笔写下(高唐赋》和(神女赋),精心编撰了一出人神相恋相爱的风流佳话,从此在中国神仙体系中多了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性神人——巫山神女,她那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亦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时由巫山神女故事衍生的“巫山云雨”、“梦游高唐”、“魂断阳台”之类的典故,亦为人们所青昧,屡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表现爱情题材的诗、词、曲中,藉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译海拾零     
metalanguage的译法《哲学译丛》92年第1期曾提出 metaphilosophy译为“元哲学”是否妥当的问题。我们也常看到不少译者把 metalanguage 译为“元语言”。这种译法是否妥当,似乎很可以和 metaphilosophy 的译法一起考虑和研究。英国哲学家A.弗卢(Flew)在他所编《哲学词典》(1979)中这样解释:“metalanguage 是用来谈论一个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及其组成词的语言。因此如果一篇论俄语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俄语就是对象语言,英语是 metalanguage。可是,如果我们用英语写关于英语的问题,那么英语既是  相似文献   

6.
外刊学论     
布卢姆菲尔德 :“‘善’的规则———论道德语义学”(Bloomfield ,P ,“TheRulesof‘Goodness’ :AnEssayonMoralSemantics” ,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 ,Vol 40 ,No 3 ,2 0 0 3 )“康乃尔实在论者” (Cornellrealists)用指称的因果理论解释“善” (good)这个词是怎样获得它的指称或意义的 ,其方法与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用来解释“水”这个词如何获得意义的方法一样。然而由这种道德本体论产生出来的语义学却并不是我们日常道德话语中的语义学。康乃尔实在论者的理论主要是 :CRT因果规定论题 (CausalRegulationThesis) :对每个…  相似文献   

7.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8.
词义三问     
(1)怎样理解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社会在发展,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变化,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之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词的意义内容,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词义的这种变化,一旦为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所认可,某个词的声音形式与意义内容的固有联系,就为新建立的联系所取代了。这就使得词义成为一个历史范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比方说“dǎng”(党)这个声音形式原先是只和“政党”这一意义内容相联系的,现  相似文献   

9.
林华 《天风》2002,(1):22-22
一看到“悔改”这个词,我相信很多基督徒的耳边都会荡起一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句话曾经是两个人在世上开始宣教之旅时,所发出的第一声宣告。一个是施洗的约翰,这人是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在耶稣出来传道之前,先来预备人心,他的这一声宣告终结了两约(旧约与新约)之间神向人“沉默的四百年”,使以色列民荒芜了几个世纪的心田因着悔改的信息能再一次畅饮神倾盆的恩霖;另外一人就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当他将充满神之爱  相似文献   

10.
人们都熟悉这种现象,当语言的印刷或书写材料出现在有经验的阅读者眼前时,他会不自觉地,自动地去阅读并了解其意义,甚至在不想读它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在地铁等侯乘车时,会自动地阅读地铁两旁的广告,这说明人们对词和词义的知觉是自动的,甚至带有强迫性质。1935年Stroop 曾以人们对词义强迫性知觉为课题,研究了词与书写词用的不同颜色(“红”字用绿墨水写)之间的干扰作用。例如,当呈现一个“红”词,要求人只注意墨水的颜色特征而忽略词义时,由于对词义知觉的自动倾向,颜色的特征会对词义  相似文献   

11.
一在汉语日常语言的用法上,“做事”一词有两种主要的意义。一种指生产性、职业性活动。例如,当一个徒工没有完成好一件交代他做的工作时,人们会指教他说“做事要认真”等等。即使在这种意义上,“做事”也同完成一项生产的、技艺性的制作活动的态度上的规范含义相关,而不单纯地是描述性的。另一种指交往性、实践性活动。这似乎是它的更主要的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很少被同前一种意义明确地相互区分。“做事”的“事”所指的大都是同“人”有关的“人事”。就这种主要的用法而言,“做事”是一个有关交往实践事务的规范性语汇,与“做人”一词一道…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诠释学(Hermeneutik)是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技术。“赫尔墨斯”(Hermes)本是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他的宣告显然不是单纯的报道,而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且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可以理解。诠释学的基本功绩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这一点也适合于(即“陈述思想”)的基本意义,因为陈述这一概念本身是多义的,包括述说、阐明、解释和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解释篇》(《工具论》中的一篇)根本不是诠释学,而是一种逻辑语法研究,它研讨直陈语句(判断)的逻辑结构,并且排斥所有那些重点不仅在“真”的语句。诠释学作为一门技术,自柏拉图以来并不隶属于所有有关思想表达的学问,而只是属  相似文献   

13.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4.
作者详细考察了“Bedeutung”一词在德语中的标准意义,以及弗雷格在其著述中使用它的各种情况,并仔细回顾了在英语哲学界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所发生的争论及其理由。他不太赞成把“Bedeutung”译为“meaning”(意义)和“significance”(意谓)一类的词,他还反驳了支持这类译法的三个论证。“公正地讲,‘reference’(所指)和‘refer to’(指称)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翻译。”他区分了“Bedeutung”的水平意义和垂直意义,前者是指语言表达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语言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弗雷格更多地从“对象”的意义上使用“Bedeutung”一词。鉴于弗雷格使用“Bedeutung”的模糊性和怪异性,作者建议用“reference”及其近似词来翻译“Bedeutung”及其近似词,它兼有“指称”(作为关系)和“所指”(作为对象)的模糊性;并把该德语原词置于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  相似文献   

15.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6.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17.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对术语是一个本的意义(下写作C-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C-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而听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下写作S-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关于异化概念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现今捉摸不定的西方社会里,许多概念常常被滥用,“异化”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在最常见的、而多数是含含糊糊的解释中,“异化”这个词,常常被理解成了一个哲学概念、道德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异化是有学识的人,为了用“科学”方法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但并不赞赏的状况,表达他们在这种状况下的烦闷心情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使用异化概念的人们的头脑中,常常有一种与理想的状况相脱节的表象,而  相似文献   

19.
论意义的“生命”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都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意义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最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意义是永恒的原型。英国哲学家洛克把意义看作是由词作为外在符号而标记的观念。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则强调 ,语言形式的意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布龙菲尔德 ,第 1 6 6页 )正是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 ,学者们建构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意义理…  相似文献   

20.
叶闯 《哲学分析》2023,(1):100-111+198
在一种自然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作品,是否可用另一种自然语言来解释,或是否可被持另一种自然语言的人所理解,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区分“不能正确解释”这个否定结论的几个典型涵义,并区分给出这个否定结论的典型语境。在此类区分下,可以论证,不同涵义或语境下的“不能正确解释”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不但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上没有看出有任何实质不同,而且,自然语言所具有的足够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得正确地解释在不同语言中被表达的哲学文本总是可能的。因此,并没有一种自然语言是本质上优越的“哲学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