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的"证"与人体"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证的研究中 ,像“机体反应状态”、“机体宏观状态”、“整体功能态”、“异常机能状态”、“综合性的功能态”、“应变态势”等等一些类似的语词常被用来说明证的内涵。这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称谓之间虽然有些细微差异 ,但大都认为证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状态。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医学就是状态医学[1] 。那么什么是状态 ?证为什么能够称作状态 ?把证看成状态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这些问题目前尚缺乏一个通盘的论证。1 状态是什么状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具有相当老的资格 ,在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表”中它就占了一席 ,他指出 :“状态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2.
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于 2 0 0 2年 4月 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四条第八项明确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与《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正好相反 ,即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而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称为“举证责任倒置”。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医疗侵权的诉讼中 ,如果医疗机构不能举证该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将依法推定医疗行为有过错 ,或推定该医疗行为是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属于一个伦理学范畴,也是一个政治学范畴,还是一个修身学的范畴,“仁”具有“爱一切人”的含义,这与孔子的出身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4.
"是-应该"问题及其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平 《现代哲学》2002,3(3):92-102
休谟提出如何从“是”推出“应该”,亦即如何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问题。本文以该问题为线索,评述和澄清休谟道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并对与此问题密切相关的“囚徒困境”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解答,即:“是一应该”问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在这个意义上,休谟的“是一应该”论题是正确的。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一应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即对于那些已经把长远利益作为追求目标的人而言是如此。因为对他们来说,追求长远利益已经是一个事实,因而必须考虑与他人或社会的合作,这使他们原有的同情心得到加强,从而产生名誉感和自尊心,进而达到正义和仁慈的德行。这样便从追求长远利益的“是”得出正义和仁慈的“应该”。  相似文献   

5.
"达尔文模块"与认知的"瑞士军刀"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熊哲宏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2,25(2):163-166
本文在描述“达尔文模块”的基本特征以及进化心理学家对这种模块的理论辩护的基础上,论证了所谓达尔文模块并不是真实的心理模块;由达尔文模块所构造的认知的“瑞士军力”模型也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 4期转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 5期发表蔡定芳先生《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下称“变” ,以下引文凡未加脚注者均引自本文 )以“科学的形态”之“变”作为评判、取代中医的想法和做法 ,是值得商榷的。1 以史为鉴 西化之“变”应反思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现代还原性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医学科学向着直观化的高度精密的微观世界发展。同时 ,也为中医增添了精确的实证技术手段和准确快捷的应急方法。它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变”却忽视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8.
芮执俭 《管子学刊》2005,3(3):111-113
“六峜”在中国古籍中仅见于《管子》.对“六峜”一词的解释,近、现代研究《管子》的学者均释为“六法”或“八卦”.本文对“六峜”提出新的释义,指出“六峜”实际上是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始祖”伏羲在“立周天历度”中所创造的对八卦的一种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盖光 《管子学刊》2007,(1):54-58
“化”即为易与变。“化”性显现自然万物与生命存在的“生生”运演及转换,“化”性思维是探究自然万物间,人与自然间相互依存、互为转换,以及生态性的变化及转化的思维机制。太极思维及“生生”运行节律作为“化”性思维的本体,旨在破解自然天地运行的“化性”之理。人类只有生态性地“察时变”,也就是知自然之“性”,通“天文”之“理”,才可以“人文”而“化成天下”,并运演节律及转换性而构筑人文生态。“道化”到“生化”的转化过程呈现了“化”的气脉韵律及转换序列,而“造化”与“神化”则使“化”性思维在生态审美化中悟解“自然”的高妙。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11.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alk by one of the authors (DL) given at the symposium for the retirement of RF Thompson (RF Thompson: A bridge between 20th and 21st century neuroscience). We first make some informal observ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times and research conditions in the Thompson laboratory when the cerebellum was found t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eye lid 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 "cerebellar years". These conditions influenced our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the phenomenon known as "transfer of training" or "saving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savings" is an artifact of the order of testing, and depends up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contralateral interpositus nucleus (IPN) in a way that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role of the IPN in normal eyelid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相似文献   

13.
药品价格“虚高”已成为近年来药品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考量药价“虚高”的成因,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药价“虚高”的结果———“有效需求人数”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情"与"智"概念的相关研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情”与“智”的研究成果,指出,“情”与“智”是相互依赖,相互整合的关系。“智”对“情”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合理控制利用“情”也有利于“智”的发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用整体论的思想进行考察,把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才能实现布鲁姆所提倡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Four studies are described outlining the favorability of attitudes toward women. In Study 1, participants indicate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women and men and their construal of the term "wome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omen were evaluated more favorably than men, but that male right-wing authoritarians (RWAs) who construed women as referring primarily to feminists were least favorable in their attitudes. In Study 2, participants indicate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both "housewives" and "feminis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feminists were evaluated less favorably than housewives, and that the most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feminists were expressed by authoritarian men. Study 3 revealed that high-RWA males held more negative symbolic beliefs concerning feminists (i.e., beliefs that feminists failed to promote participants'values) and that these beliefs accounted for variation in attitudes among high RWAs and much of the RWA-attitude relation. Finally, Study 4 revealed that high RWAs perceived greater valu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m-selves and feminist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李菲菲  刘电芝  刘宝根 《心理科学》2005,28(6):1353-1357
“利用缺陷”是策略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该文从它的定义、存在证据、产生原因、发展过程等方面分析了策略“利用缺陷”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从记忆容量、知识基础、元记忆等发展性因素,智力、归因等个体性因素和训练条件等外部因素探讨了策略“利用缺陷”产生的原因,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We discuss Smirnovs problem of finding a common background for classifying implicational logics. We formulat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extending, in an appropriate way, an implicational fragment H of the intuitionistic propositional logic to an implicational fragment TV of the classical propositional logic. As a result we obtain logical constructions having the form of Boolean lattices whose elements are implicational logics. In this way, whole classes of new logics can be obtained. We also consider the transition from implicational logics to full logics. On the base of the lattices constructed, we formulate the main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for propositional logics.  相似文献   

19.
“成功恐惧”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霍纳提出"成功恐惧"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学者们争相争论的神秘焦点,本文尝试解开"成功恐惧"之谜,介绍"成功恐惧"的概念,研究现状和原因.研究的测量方式.最后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与人格”包含着“文化中的人格”和“人格中的文化”两个命题。当今人格与文化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人格特质的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人格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人格与文化的作用机制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1.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结合起来;2.将文化看作动态的过程;3.考虑到文化与人格之间起作用的中间机制;4.加强人格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