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2.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医德思想的文献。从概念史角度,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大医精诚》中相关思想史进行考察。《大医精诚》中"大医"概念,来自佛教"大医王"概念的本土化。起初"大医王"即为佛陀,佛陀拯救苦难众生的身体与灵魂,进而"大医"可指佛教故事中拯救世人躯体和灵魂痛苦的菩萨、信仰者。"大医"的概念随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在梁简文帝《劝医论》中指通晓佛典,用医术拯救世人的医者即为"医王"(大医)。孙思邈"大医"概念当经过如是发展演变,成为《大医精诚》中的样貌。  相似文献   

3.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佛教作品本身就是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如古代用来解释佛经音义的《一切经音义》、《续一切经音义》等。中国古代的《一切经音义》有两部,均成书于唐代。一部是初唐僧人玄应所撰,又称《玄应音义》,共25 卷,解释佛经音义,详注反切。另一部为中唐僧人慧琳所撰,又称《慧琳音义》或《大藏音义》,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以解释佛经的音义,并录玄应、慧苑各家音义编纂而成。辽朝也是…  相似文献   

4.
曾雪纯 《法音》2021,(8):11-15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原以来,便与古代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熙载《艺概》有言:"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1])可以说,佛学与美学的相遇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文人士子的品格。然而,这场相互辉映的交结,终究还是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  相似文献   

5.
张春蕾 《法音》2012,(9):53-55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法宝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讲述,其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佛教经典。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佛教大师口传下来的经典,是禅宗顿悟法门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或许因为这个缘故,研读《六祖坛经》时,我常怀有特别的亲近感。虽然六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  相似文献   

6.
龙树的《中论》是印度古代哲学及佛教哲学的名著,是深刻影响古代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经典性著作。因此,对这部著作的原语及义理展开深入的探讨,仍然是今后汉语佛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以第七世纪中观著名论师月称疏释《中论》的梵语佛学名著《清净句》为依据,对《中论》第24品第18颂的梵本原义,作了精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传佛教简论郭朋编者按:这篇论稿,是郭朋同志应约特为本刊撰写的。郭朋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三中全会以来独自完成并出版了12部专著,在我国学术界影响甚巨,其中三卷本《中国佛教思想史》获国家优秀图书奖。这篇论稿虽短,却高度概述了中国佛教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放生"在中国的经典依据,最早可溯源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说符篇》,其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足见,放生行之于中国,已逾二千余年之久。佛教立基于"众生皆有佛性",因此主张"众生平等"。作为大乘佛教的重镇,中国历代祖师大德无不主张放生,例如:智者大师、六祖惠能、永明延寿大师、寒  相似文献   

9.
古代 地面寺院 单体石造 像是中国 佛教遗存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编辑《石 佛选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它的时间与空间框架结构,完善佛教考古学体系。 中国佛教遗存研究20世纪初发端于外国不者,他们初步缕清了佛教艺术发展的脉络。建国后。  相似文献   

10.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1.
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黄崑威 《中国哲学史》2015,(2):34-39,55
"本际"词源为古代印度与原始佛教同时代的外道思想流派解释世界本源的哲学范畴。"本际"虽在汉译佛典中也间有使用,但在大乘经典中,才被赋予形上学的内涵,逐渐突出其"本体"色彩。"本际"又曾经是道教与中国佛教哲学的范畴之一。道教学者借"本际"一词的多义性,探讨"道体"与"道性"的本体之究竟和本源之起始,诠释"道"与"自然"在重玄学语境中的内涵和外延;"本际"范畴的定义,经历了由相似本体论向道性论和心性论的逻辑发展,这也是李荣的"本际义"与《本际经》及《宝藏论》的哲学诠释路径。《宗镜录》的"本际义"是佛教如来藏思想与道教重玄学"本际"理论相互借鉴、吸收的成果,代表了中国佛教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我国古代首部仿《资治通鉴》而撰成的编年体佛教通史。全书除了编年叙事之外,还多阐发史论,其中品评人物、褒贬史事,表现出了佛教史家受传统史学影响下的良史观、在佛教中国化背景之下调和儒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其思想内涵在编年体佛教史籍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清元年(547)四月,皇太子萧纲(503-551)作《马宝颂》献给梁武帝。李延寿《南史》作"《宝马颂》"。"宝马"、"马宝"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但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实则迥异。前者可在中国传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中得到解释,后者却是佛教理想统治者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礼器,反映的是佛教的王权理念。萧纲的《马宝颂》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反映当时思想、信仰与政治关系的文本,有助于揭开萧梁时期政治史的许多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更是南朝时期佛教理念渗入政治修辞和文学写作的经典案例。中古时期佛教流传中国,既是宗教信仰的输入输出,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融合。大量相关的术语和理念,也在中古时期的书写中出现。《马宝颂》这类文本,是第一手的史料,反映的是当时政治思想和政治宣传的实态。  相似文献   

15.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是我国古代首部仿《资治通鉴》而撰成的编年体佛教通史。全书除了编年叙事之外,还多阐发史论,其中品评人物、褒贬史事,表现出了佛教史家受传统史学影响下的良史观、在佛教中国化背景之下调和儒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其思想内涵在编年体佛教史籍中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靠师徒口传心授,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在现今宋代建筑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营造法式》的记载可以让后人对宋代建筑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而这部著作对于宋代佛教建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为北宋李诫"奉敕编修",颁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这部著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了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一,被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本文以《营造法式》的记载为例,介绍宋代佛教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飖 《法音》2012,(2):45-47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相似文献   

18.
王爱梅  胡海龙 《法音》2022,(2):12-15
<正>一、吉藏后期思想的转变及其主要争论三论宗,是以弘传“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要义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宗派,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宗祖师。中国三论宗与古代印度中观学派既有继承关系,也有所区别。印顺法师曾在《空之探究》中强调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与原始佛教的关系紧密,而中国三论的研究者深受大乘般若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1月20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山东菏泽惠慈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暨"中国当代佛教期刊数据库"测试版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开幕。来自《法音》、《中国宗教》、《禅》刊、《中国佛学》、《佛教文化》与凤凰佛教、佛教在线、龙泉之声等多家佛教刊物、门户网站、佛教新媒体和寺院官网,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法鼓文理学院、台湾慈济大学等两岸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共80人欢聚一堂,交流了探讨了各自的办刊办网理念,  相似文献   

20.
"祖庭"起源于儒家尊祖敬宗的浓厚观念,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隋唐以来,随着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祖统法脉意识的日益高涨,中国汉传佛教自唐中叶开始使用"祖堂"一词,北宋时开始采用"祖庭"一词,并逐渐赋予其多重的内涵和厚重的价值意义,使其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突出标识。我国古代教内外学人对此已有自觉的认同和表达,为我国佛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