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德伦理学家所理解的美德是一种性格特质,但近些年以来,在情境主义者的主导下,美德伦理与情境主义关于美德实在性的争论聚焦于反应性倾向上,这一思路的论辩偏离了美德的本质。而根据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美德可以依据态度这一心理学概念得到很好的解释。而且态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以对美德的实在性提供佐证,这不仅可以消除美德伦理与情境主义的对立,而且可以为美德心理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俭”的本义是对行为和欲望的约束.在不同的语境中,“俭”可以引申为谦逊、简陋、节省等.在今天看来,俭德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一定社会的要求,节制自己的欲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美德.它反对奢侈和吝啬,反对浪费,追求“施而不奢,俭而不吝”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3.
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诚信社会。为了形成诚信文化,社会应该对不诚实行为进行惩罚,而且这种惩罚应该有一种制度性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政府的诚信是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有美德的行动之情感体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伦理学家所热衷讨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注意到有美德的行动与快乐具有紧密关联的哲学家,但其相关讨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尚难令人满意。我们认为有美德的行动需给相应的有美德者以快乐,这种快乐源于有美德者自身所具有的良善意向的现实展开或实现而取得的某种精神满足,属于一种所谓的意向性快乐,因此我们的观点更多指向有美德的行动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特质,它并不意味着一种道德精英主义的立场。把握有美德的行动需给相应的有美德者以快乐,不仅是把握有美德的行动自身所具特质之关键,而且还是把握美德伦理对恰当行为动机的强调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逸周书》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德,主要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生态美德;取物有时、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美德;节制物欲、反对滥用资源的生态美德.这些美德不仅体现了与周代“敬德保民”思想高度一致的文化自觉,而且是儒家生态观得以生成的重要思想素材.  相似文献   

6.
在《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一文中,万俊人教授认为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在现代性道德文化语境内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这不仅在根本上误读了麦金太尔的思想,而且基于此种误读寻求的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掩盖了美德伦理原本应该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万俊人教授文中的核心观点进行辨析,阐明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站在整个西方道德文化传统的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对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并指出一种符合人类道德生活客观实际的道德探究方法,即美德伦理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身份的政治和公共特性决定了公民美德不仅是一种政治美德,它还是公民个体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性美德.政治性与公共性是公民美德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种身份美德,公民美德能够使个体以公民之立场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之发展与凝聚.  相似文献   

8.
<正>“俭”较早见于《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许慎《说文》:“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奢之意。”因此,“俭”取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克制物欲之意,引申为节省、节俭、不浪费,与“奢”相对。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很多,“俭”的思想不仅与“修身齐家”相关,而且与“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因此“勤俭治国”“勤俭持家”总是联系在一起来谈。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分歧不在于前者强调美德或性格,而后者只考虑何为正确的行动;相反,他们都充分注意到了道德行动对人的性格或美德的依赖。但他们之间也确实存在根本的分歧,这一分歧不仅在于道德行动应该出于义务还是美德,还在于美德究竟应当依据自然目的还是实践理性来加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康德的道德哲学所代表的不仅是美德伦理与义务论的区别,还反映了对美德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理解。受亚里士多德启发发展起来的现代美德伦理需要认真对待来自康德哲学的批评,回应现代人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迫切需求,才能迎来真正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古典功利主义者(classical utilitarians)一般把判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归结为该行为是否能实现最大化幸福,并同时将幸福等同于快乐。但同为古典功利主义者之一的密尔并没有直接将快乐最大化看作是判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他非常强调各种美德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他甚至模仿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审慎。他认为美德不仅有助于增进幸福,而且认为美德本身就是幸福的一部分。密尔虽然强调美德的重要性,但他没有将美德与道德混同起来,而且他是通过其联想主义道德心理学(associationist moral psychology)来解释美德如何从一个工具性的善转变成为幸福的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11.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12.
自从美德伦理学复兴以来,它一直受到无法为正确行为提供有效说明的质疑。面对这种质疑,美德伦理学家在最近30年来积极应对,至少发展出以下三种流行的形式:以赫斯特豪斯为代表的合格行为者理论,以斯洛特为代表的基于行为者理论和以斯旺顿为代表的目标中心理论。这三种形式分别通过强调有美德之人的典型行为、行为动机和击中美德行为的目标给出有关正确行为的说明。这些说明不但给出了有关正确行为的一般框架结构,而且为正确行为的评价留下了独立空间。基于此,美德伦理学捍卫了自己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立场。这种规范性立场不仅体现在有关行为评价的理论说明,而且尤其体现在提供有关行为引导的实践问题的多元主义答案中。  相似文献   

13.
现代美德伦理学强调和重视道德心理问题,但面临现代心理学的严重挑战。其中,作为一种在理论上可以追溯至社会心理学乃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伦理知识立场,情境主义不仅试图取消美德的独立性,而且试图取消美德的实在性,从而对那种相信在行为者内部存在某个与其行为构成因果关系的心理实体的美德伦理学的基础观念提出质疑。然而,在论证上,情境主义依据社会心理学所提供的经验证据而进行的推理和解释在逻辑上并不完备;在方法上,情境主义所赖以成立的心理学实验的设计环节也存在问题,不足以在证明"情境"是"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同时证明"品质"是"行为"的既非充分亦非必要条件。情境主义的挑战有助于人们重视情境的伦理意义,但对于否认美德的必要性和实在性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个人能具备美德是人们都能理解的,但制度能具备美德却是需要加以严密论证的.在当代社会中,制度具备美德是一种普遍的诉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美德,而且是首要美德.在一个具备了正义秩序和正义美德的社会制度中,社会才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个人才能合理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其他美德也能得以塑造成型.  相似文献   

15.
美德伦理学不仅应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德,还应告诉我们怎样才算拥有了美德,这便牵涉到美德拥有之认定这一问题。在我们看来,特定的连贯性行为表现可看作美德拥有之认定的行为途径,特定行动中的意向性快乐的在场可看作美德拥有之认定的情感途径,而行为者自身的总体品格状态之参照则可看作美德拥有之认定的辅助性途径。当然,在现实的美德拥有之认定活动中,只有借助于三种途径间的综合考察,才能使我们对美德拥有之认定这一问题有最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 ,宽容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的话 ,那么 ,在现代社会 ,宽容不仅是现代人所尊重的一种宝贵的基本价值 ,而且在现代制度的作用下 ,已经制度化了。换句话说 ,由于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制度本身就具有宽容性质 ,因而成为现代宽容得以生长、发育和扩展的社会机制。1 .  相似文献   

17.
“俭”的道德价值——中国传统德性分析之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俭 ,是中国古代各种德性的基础。俭的道德价值 ,表现于修身、持家、治国三个方面。俭是一种中道 ,既不同于奢侈 ,又不能归结为吝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俭德的存在是与市场主体的经济理性相吻合的 ,但应正确把握消费与节俭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来扬弃传统俭德。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 ,节俭已从主要是个人的、家庭的德性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德性 ,从一般生活的层面上升到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 ;节俭与否不再仅仅与生活质量的好坏有关 ,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我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麦金太尔将其置于美德理论建构的视阈中讨论。他提出了一种叙事性的自我观,从可理解性、可持续性、可解释性、角色统一性等方面提出了自我与共同体联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传统为这样一种联结提供了社会背景,实践的内在善则为其提供了规定性内容。而且,自我与美德之间的统一,要基于对共同体的善的认可来实现。正是社会目的论集中体现了自我与共同体联结的内在结构。此外,他进一步刻画了自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爱国主义被视为一种核心的美德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9.
美德的实在性问题是当前西方道德哲学论辩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伦理知识与心理学前沿知识的一个交汇激荡处。理清该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可以促进美德伦理学的心理学基础建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以此窥见伦理知识乃至一般哲学思想未来可能的产生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德通常被看作是美德的不完全形式或待发展状态,因此所受到的关注往往有限。从美德品质的层次划分与自然美德的理解所存在的某种分歧出发,我们可探寻到对自然美德的一种更为恰当的界定;从与美德相比较的维度,我们可把握到自然美德所具的特征;而自然美德在自在、个体与社会的层面均具有相应的意义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