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疑处不疑     
正苏青负责《天地》杂志的时候,向好朋友张爱玲约稿。起初,张爱玲都会提前一天完成,而且质量上乘。可是有一次到了交稿的最后时间,仍然没有收到张爱玲的稿件。苏青有些着急地催促:敬爱的张女士,就等您的大作了。张爱玲有点生气地回:不是还没有到最后时间吗?等一会儿就发过去,着什么急。说完挂了,苏青的同事为她不值:你  相似文献   

2.
李光地是清初理学名臣,著述颇丰,与康熙君臣相得,在儒学领域也颇有建树。其儒学思想根底在于其本体论。在其本体论视野中,宇宙分为两个互不相离又不能混同的层面,即超越的天道本体与具体的万事万物,天道本体有主宰义、神妙义、生生义、超然义、规律义、至善义等六义,为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李光地以性或天地之性解释天道本体,所以其本体论可被称为性本论。《周易》中"天地之心"与"生生"的观念、"乾元"与"乾道"的观念、"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观念,在李光地性本论的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要对一段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进行摹仿",从这一定义出发,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等哲学著作中所体现的目的论思想为基础,从"完整""行动""摹仿"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对《诗学》中的"摹仿"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借助目的论的视角,纠正"摹仿"说的常见误读,加深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美学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写了无数人物,但真正存在爱情的只有宝、黛。他们在初见之时都感觉对方似曾相识,阿里斯托芬尼斯把这种熟悉的感觉解释为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清代王国维认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正是叔本华提出的源于"剧中人互相所处的地位"而导致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悲剧"。而黑格尔把悲剧看成一种矛盾的对立而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个理论用于《红楼梦》非常合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的快感"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到疏泄,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读者在未曾察觉之时已为《红楼梦》的悲剧清泪沾襟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端,经由批判政治国家、批判市民社会以及扬弃市民社会这三个主要理论发展阶段,逐步成为奠定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从《莱茵报》时期到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早期马克思是一位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支持者,使用的是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而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思想构建了一个对市民社会批判的一元框架,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市民社会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所扬弃的观点,完成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建构。  相似文献   

6.
"悲剧"一词来源自西方,自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就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将中国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品《窦娥冤》与古希腊著名作品《俄狄浦斯王》相比较,能从悲剧题材、悲剧人物及悲剧技巧等方面,管窥中西古典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杜重石 《天风》1995,(9):33-34
一、神的本质是爱 悲剧是戏剧中的一个品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有句精辟话:悲剧是写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 回忆我过去的人生历程,自感于国于民无愧于心,无负于人的。然而偏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把我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写了一本书,书名《风雨岁月》,在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在这书里记述了我入社会以来。  相似文献   

8.
<正>《荀子·礼论》有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三本"观念非常重要,它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天地君亲师"曾经在历史上成为中华各族共有精神家园,对维系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价值判断,特别是趋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燕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3-183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悲剧爱情的杰出代表作,本文通过对《霍小玉传》中李益“无情”与“多情”,“软弱”与“无奈”的分析,提出对悲剧人物“负心”汉李益的同情与理解,从而无情批判唐代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扭曲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0.
"慎"观念在《老子》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尚书》和《周易》来看,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其在老子思想系统中的作用来看,"慎"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最重要的是"慎"观念与人的心智密切相关,揭示了老子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文化之整体的个体本位相对应,西方的同意观念也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个体本位"的特征,即具有鲜明的个人性或个体性。这样的同意观念,曾经在历史上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就是说,西方同意观念具有不容否定的历史价值。然而,在完成其伟大的历史使命之后,个体性的西方同意观念却因其内在缺陷以及社会环境的转换而逐渐步入困境。西方同意观念的内在缺陷主要在于:首先,西方同意观念偏执于个体主义或个体本位的片面性;其次,西方同意观念一直存在着与民主政治的内在冲突。对待同意观念,我们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基于中国当代国情的辩证扬弃,即:吸取西方同意观念的合理因素,抛弃或否定其消极的、负面的成分,积极地对之予以适应中国国情的辩证转换。  相似文献   

13.
帛书《二三子问》作为解经之作,其论述是依《易》之经文展开的。《二三子问》论《易》屡称"龙德",分别从龙与天地阴阳的关系,龙的变化特性,龙之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表达作者的易学观。在此基础上,《二三子问》的作者通过对卦爻辞的诠释,以阐述施政艰难的方式表达忧患意识,同时通过比较人君、贤者、君子、小人的不同德行,表达重德的核心观念,凸显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易传》认为天地生生不已即是天道。天道生生,不仅是万物生命之源,而且是善与美的价值之源。《中庸》推演《易传》的思想,提出诚的观念。作为本体范畴,诚是生生不己的天道,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作为道德范畴,诚是天地的善性,也是人的善性。人如果能认识人性之善,并发展它而成为至善,就不仅是人道自身的完成,也是天道至诚的实现。在实现诚的过程中,人的主体得到升华,取得宇宙意义: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17.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精灵神信仰     
所谓精灵神,就是把神看作一种精灵。精灵神观念与人的灵魂观念密切相关。灵魂观念大概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出现灵魂观念不一定就把神看作是灵,更不一定就认为天地山川树木都有灵魂。例如中国,原始的山川之神并不是山川的精灵,而是山川的主宰者或管理者。据《国语&#183;鲁语》说,大禹有一次在浙江召集山川诸神开会,防风氏迟  相似文献   

19.
《文言传》为何以“文言”名篇,历代学者论述各异。陈鼓应“文”本于“天地之文”的观点颇有启发性,但过于简略。“天地之文”是“文言”之“文”取义所本。《易》中有天地之文,亦有人文。天地之文即天地生物、成物之象,人文是圣王法天牧民,使天地生机昌茂、万有和谐有序之象。《文言传》以“文德”贯通天地之文与人文、天地之道与人道。“文德”即易道生生之德,其所反映的深层精神品质即“仁”。乾坤二卦作为生生之本,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生生之易道、天人贯通之“文德”,故阐释乾坤二卦德义之辞题曰“文言”。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