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可见者的交错》等现象学著作对"凝视"(regarder)的阐述观照下,宗炳《画山水序》里"澄怀观道"的审美命题实际以"眼观""心观"的二重视域建构起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把"道"的不可见性和"目力"的感性直观统一了起来。"道"这一本来只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无形本体依托山水之形被赋予可见,证成了"味象"与"观道"的语义同一性。  相似文献   

2.
藉"澄怀味象"四字,可以更好地鉴赏中国画家张顺琦的花鸟画。读他的作品,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澄怀味象"一语深厚的艺术蕴涵。首先,"澄怀"既是一种艺术的本体论,也关系到艺术创作、艺术品及艺术欣赏等审美活动的各方面。非澄怀无以体味物象,把捉真实。其次,体味者,令观者心会神交,于无声中把捉了画面的真象深意。品味,正是体味表现的极处,也是体味发生的源泉。最后,澄怀味象,所味者不是表象,而是真象。  相似文献   

3.
宗炳提出澄怀观道的观点,这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主张心灵虚空的观点,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山水,而是重在体现自然之道,重在意趣,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澄怀味象"与"内视"是中外美学史上的重要概念,它们关注审美主体的非身体状态下与"道"∕"太一"的合二为一的过程。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在侧重面和概念详细层面的不同,因此呈现出美学思想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富有哲学的精神产品,"道"是其艺术的精神基础,始终以"观道""体道"作为终极精神追求。山水画家须经常"洗心养身"来修炼自己,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应目会心"感通读者,使画家、作品、读者产生共鸣,引导人们对人生、社会、自然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不仅抒发个人情怀,更表现生命意识、人格精神以及书写象之外意的"胸中丘壑"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山水画论中论及"四时"常与"气"相关联,而先秦哲学中多谈"气",而后又与"象"结合,即为"气象"。本文以"四时"中"秋"之气象为例,着重阐述了山水画论中"秋"之自然形态、画面营造、意境建构等诸多方面,进而总结了山水画秋境萧疏、明净的气象特征。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9.
旋象与审美     
王鹏 《美与时代》2015,(2):50-51
象理为中国古典哲学中察观天地人和之法,其中亦藏精湛玄妙之审美意趣。先哲创制的太极图中隐含着万物周旋运转的恒定之道,于象理范畴中可现"旋象",觉味旋象渗浸于艺术创作之内,品悟其酝酿于审美情愫之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塞尚的感性透视到中国的散点透视,从"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探讨塞尚风景画绘画与中国山水画中西两个美学体系在透视观与自然观中对于"自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2.
魏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拓展和细化期,自然美在这一时期获得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在宗炳《画山水序》中得到体现。《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自然审美之魅,即山水之道、质趣之灵和山水形态之媚。自然美之发现,一方面需要"澄怀味象"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自然美的发现也离不开"应目"——"会心"——"畅神"的审美过程。而《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将自然山水之美以诗文绘画的形式得以体现,从而突破了自然美欣赏中的物质局限,将自然美拓展到了艺术美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直观表达,也是古代人高尚的人生观的表达。山水画在唐末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结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自兴起之日,就贯穿了老庄之道,道家精神是其内涵。恬淡至上、寂寞无为是山水画的宗旨,山水画对"淡"的境界追求一直都是山水画家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正>张铭,1978年生于河北省迁安市,1992年师从古泥先生学习书法篆刻,2001年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艺术系,2002年就职于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2006-2009年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山水方向研究生班学习,导师白云乡先生。2009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高研班。现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现为河北山水画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年书画家创作中心副主任、尚庄艺术部落秘书长。作品多次入选河北省及全国性大展并有获奖。出版《澄怀味象—张铭画集》、《当代名家国画作品—张铭卷》、《张铭山水精品集》、《张铭写生作品集》等,2010年策划《当代画家艺术跟踪》丛书。举办个展、联展多次。  相似文献   

15.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绘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情与画意相完美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当中,文人将自己对于山水的感情借助于笔墨丹青融汇在笔下,而同样借助于山水画的意境来进行诗文创作。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当中,诗画实质上是分不开的。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分析认识中国山水画当中,必然要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借助于绘画技巧,来更加深刻的理解"画意"。  相似文献   

17.
"势"为中国古代画论重要的美学范畴,郭熙在《早春图》中以"三远"法来把控画面的整体与局部空间层次的关系,以求达到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三远"的布局方法,很好地将画面的"势"由有限上升到了无限,从画面表现的雄浑磅礴的浩大之势,让人联想到画外深邃幽远的虚静之势。"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笔者认为,郭熙"三远"出自于道,道即自然,势亦为自然,故笔者认为"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也就是画家悟道之后融合自身审美体验来表现"势"的过程。《早春图》画中与画外之"势"源自画家匠心,是画家通过自身修养在面对客观物象时由艺术思维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观"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艺术上,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和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对艺术欣赏和创作影响深远,同时又是一种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的修养过程。另外,在"观"中还体现了尽善尽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些都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弼易学中的"象""意"理论,其学术渊源可溯及两汉乃至先秦。《易传》提出了"立象尽意"的"象""意"观。此"象""意"观由先秦传入汉代,成为汉代易学家治易的一条重要原则。王弼将此说改造为"意以象尽"。西汉新易学构建了宇宙生成论,提出了"理生象"的学术观点。王弼据此阐发了"象生于意"的"象""意"说。审视王弼易学"象""意"理论渊源可知,王弼并非否定卦爻象的作用,更不是舍"象"而不谈,他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整体总结、反思易象与易义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庄子"艺道"观重在强调"道"对"技"的超越,历代学者多承此论。陆西星在此基础上认为由"技"而"道"尚需"技进而精""顺理而处"等不同层面的努力,并且认为由此可"虽应万变而神不劳",达到对心神的养护。与此同时,陆西星发展了庄子"艺道"观,形成由"适意"入"忘形",由"忘形"而"物化"的主体境界论,以及"无心""无情""大心"等修养论。本文旨在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陆西星对庄子"艺道"观的发展,突出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贡献,同时丰富对陆西星这位道教学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