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言情小说的读写转向耽美小说的读写,实际反映了"同人女"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不认同,以及她们面对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不一致时的焦虑。为了从原有的性别认同中突围,她们选择在耽美文本中用"受"这一男性形象取代原有的女性形象,并将女性从文本内容中心驱逐出去,以回避这一社会符号。并转而对"受"这一形象新鲜的性别气质、社会身份和社会情境内涵产生了认同,文本本身的媒介特性也在这一认同突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往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男同性恋者为研究对象,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现有有关研究大多也将整个女同性恋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在女同性恋的生活中,有"T、P"(类似异性恋男-女结构)的普遍角色分工。"T"角色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更被看做异类,她们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她们在同性恋中扮演了异性恋中"男性的角色"。通过调查研究作者认为儿时同辈群体、家庭教育、性经历以及同性恋亚文化群体是影响"T"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庾晋  白木  子荫 《思维与智慧》2001,(11):14-16
近年来,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而中国女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样为世人所钦佩。业内人士估计,在与网络有关的行业,女性所占比例几乎高于除纺织之外的任何行业。女性在网络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比例逐年增长,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起网络女杰,业内人士可以列举一长串的名字。她们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实践背景。专家认为,女性在中国网络经济中独领风骚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新中国妇女地位比较世界各国一直很高。同时,网络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非常薄弱,谁在此创业…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国家的女性艺术家来讲,她们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在这些差异性当中也体现着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共性。如俄罗斯女性艺术家在表现艺术作品时经常融入了夸张、大胆的风格,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表现作品的时候,其风格会更加细腻、柔和,但这差异性并不影响女性艺术家中独特的感性之美。中国和俄罗斯女艺术家都注重展现女性的地位以及女性的美态,在相关的女性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体艺术还是摄影艺术,艺术家们都能将女性优美的形态或者独特的气质展现出来。此外,中俄女性艺术家们还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将生活的所见所闻化成一个又一个的作品,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论文致力于从三种不同的焦虑出发分析中国的国家认同.本体论上(对命运、死亡)的焦虑、精神上(对空虚、无意义)的焦虑、道德(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构成三种基本的焦虑.焦虑Ⅱ在西方发达社会更普遍,造成政治冷淡;而当下的中国对焦虑Ⅰ更为关注.焦虑主体在中国更多不是自立个体,却更多是国家.国家的哲学根基与其说是自立个体,不如说是履行发展功能、富强功能的“天道”.国家高于、优先于个我,国家的富强成为近代以来深感屈辱的中国人首要的希冀.相比于西方式的民主、平等理念,富强、统一、发展、繁荣,更成为国家认同的基础与标准.国家认同不单具有狭义的政治性,更与经济发展、文化、语言、历史的认同密切相关.中国国家认同的特殊性不能仅仅依据西方的国家观予以求解,也须同时充分考虑传统的天下观的作用.创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式现代化,这个困扰过德国、俄国的问题,客观上成为中国的关键问题.中国不以特殊性对抗现代化的普遍性,而是在普遍性与中国特色的融合中谋求这一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6.
在艺术长河中,女,陛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魅力闪烁着光辉.她们有着和男性艺术家同样的艺术热情和艺术追求,但由于她们自身的女性特征又使她们与男性艺术家之间存在着绘画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的相互交织和冲撞磨擦,才使艺术之花常开.这一点,在当今的女画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梅康钧 《天风》2005,(4):14-15
20世纪以来,中国妇 女在社会变革中开拓进取, 不仅摆脱了传统的性别角 色束缚,男女平等地参与 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现了 中国妇女对自身主体身份 的认同和主观能动性。由 于中国传统的性别视野和 在现实生活中对女性的偏 见,要突破这些不公正的 偏见,就必须坚持创设对 待妇女的公平、公正的社 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女研究生是女性群体中高知识层次、高综合素质、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优秀群体,她们是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瞬息万变、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女性独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女性研究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的问题,如果调节不当会影响她们的健康成长。为此要求女性研究生积极自生自救,做出合情、合理的调适,同时也对高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多元理念主要包含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体现在穆罕默德创立的乌玛实践中。伊斯兰教初创不久即传入中国,其多元理念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流传存续的初始禀赋,学界对这一现象有所注意~(1),可惜未做深入探讨。本文简要考察该理念的基本内容,它在中国穆斯林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为新时代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中国伊斯兰品格特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哈密木卡姆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在哈密地区,只有山区才有女鼓手,因为在山区女性和男性一样,下地参与农作。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女鼓手来活跃当地的婚礼以及节日气氛。哈密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较为艰辛,山区的女性与男性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劳动,使得她们的地位和男性较为平等。如今哈密木卡姆中的女鼓手,她们有自己的演出服,并且很多人都是自己刺绣。在她们的服饰上有一个特别的细节——沿用了汉族传统的右衽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西北地区的女性绘画的特点尚不明朗,未突显出群体性的作品面貌,选取当下几位极具典型性的女性画家与其进行比较,通过对她们作品的解读与论证,力求准确概括归纳出西北女性绘画所呈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赵亮 《现代哲学》2017,(5):38-47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抗战的研究进展,支撑和构成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解,印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间已经普遍存在的国家认同及其利益认同本质。但国家认同不是单纯依靠利益认同就能实现的,还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体验。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各民族经历了共同生活和发展的悠久历史。但仅此并不足以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自发实现,相反是意识形态实践持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这种实践不可能以某种具体文化形态来重构整个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但却使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支撑性的社会价值观念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成为各民族民众共同持有的基本秩序立场。文化认同及其秩序立场观念的引入,提示少数民族抗战研究视野在多方面的拓展,并更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对于引领而不仅仅是加速各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鹏 《美与时代》2007,(12):54-56
对于一名女性艺术家来说,人格的独立、独特的观察视角、生理特性与社会特征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在叙事意识上的巨大变化.她们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方式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的女性感受加以再创造,使女性视角东方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初期,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在多种出版物中提出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著名中国伊斯兰教研究者梅益盛(Isaac Mason)的批评,双方发生争辩。本文分析当时回族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指出这场回耶冲突折射出辛亥革命后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对回族自身民族建设的新诉求:即不仅仅要被承认是多民族国家的爱国的公民,积极主动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而且希望改变主流社会对其信仰的漠视、忽视和错识,希望被承认为是一个和平的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所借助的外来的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正是他们找到的构建中国回族伊斯兰民族-宗教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和普拉斯:阁楼上的疯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映 《学海》2006,(5):177-181
弗洛伊德认为,性是女性疯狂的根本原因。女性主义者们吸收福柯等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阐释。她们认为,女性疯狂不仅与性意识的危机有关,更是男权话语压抑女性的结果。女性写作是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失语的修复,但由于女性在文学创作中被迫使用男性的话语和具有男性象征意义的钢笔来塑造男性幻想中的女性形象,所以她们怀有作家身份的忧虑,越写越陷于自我分裂。“阁楼上的疯女人”是19和20世纪妇女文学创作的一个典型特征,它是女性对男权二分法思维逻辑(女性不是仙女便是妖女)的颠覆,更是男权社会里任何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与意志的女人的必然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3):62-67
对于人类来说,共同体是人的存在的本质和家园。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地存在着三个无法忽视的共同体形态,就是家(血缘共同体)、国(政治共同体)和天下(开放性共同体)。家庭以血缘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守望相助,形成以血缘之爱为基础的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意识;国家以政权为核心,通过对政治权威的尊奉,形成精忠报国的忠诚意识和与国家休戚与共的价值共识;天下作为一个开放性共同体,秉持"无外"原则,通过兼容并蓄,达到"天下一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对中国传统社会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如今,"女汉子"这一女性称呼成为一种流行语汇,受到广大女性群体的热烈追捧和认同。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女性特质,"女汉子"并非丧失了传统的女性气质,也不是女性魅力的消失。这一女性新形象符号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一方面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女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开始寻求自我身份建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女汉子"仍是在男权话语系统中的一种称呼符号,在"女汉子"身上,传统的性别话语隐匿其中,女汉子话语不是颠覆了两性差异而是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观察、总结城市与建筑的新现象,可以窥见当代文明的文化基调。因此,探讨近些年来城市建筑领域的新现象、新特征,分析了当代城市建筑物理空间、情感空间、理性空间的构建特征和城市建筑领域内的认同构建探寻,以及体现在新技术赋能现代城市建筑浪潮中的技术导向特征,并结合城市建筑典型实例进行分析,发现人文关怀、认同探寻意识和技术导向已深刻地体现在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基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达浦生阿訇为例,具体分析了其生平实践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国家认同生成的社会框架,以及其个体实践中三种认同的互嵌与互惠。这展现了近代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揭示了现代背景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成功的原因,彰显出达浦生阿訇不愧为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