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周志斌 《学海》2004,(2):102-106
南京是晚明耶稣会士传播福音的重地。明万历四十四年七月 ,南京发生一起逮捕耶稣会传教士及天主教信徒数十人的事件 ,史称“南京教案”。以南京礼部侍郎沈榷为代表的明保守派官僚联合某些佛、道人士发动了这起教案具有文化排外的性质。它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晚明党派斗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成为晚明天主教传华后发生的第一起影响较大的反天主教事件  相似文献   

2.
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地区发生苏州教案,两名传教士被处死。乾隆十九年(1754),江南地区再次发生教案,被拿获的五名传教士先被监禁,后被驱逐至澳门。在这两次教案的打击之下,江南传教区日趋萎缩。本文利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苏州致命纪略》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中的有关资料,对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江南两次教案发生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乾隆朝严惩传教士的原因,而对教案等相关材料的厘定,有助于考察乾隆时期的禁教政策。  相似文献   

3.
明末的江南地区是耶稣会传教士"适应策略"的实验场。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利玛窦在南京成功建立传教点,到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的40多年间,耶稣会士开辟了南京、上海、杭州等中心据点,以及苏州、镇江、扬州、湖州、松江、常州、宁波、淮安、嘉兴、金华等十府的传教点,教堂及教徒数量居全国前列,从而奠定了江南地区在天主教进入中国的起步时期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地方的开教和早期传教活动,都有地方官绅居间襄助。这些官绅无论是否奉教,都对"西学"抱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些官绅,耶稣会士在江南地区不仅获得一定程度的政治庇护,顺利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还得到相当规模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其传教事业比其他地区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利玛窦路线"为核心的"适应策略"在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普遍接受,可以说是明末形成的"江南模式"在全国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作为制度化的宗教,离不开各类经济活动。为了维持宗教活动的各项开支,扩大宗教的影响,教会需要采取种种方式吸纳资金。明清在华欧洲传教士以耶稣会士为主,他们在向欧洲申请传教经费的同时,还在中国内地置办地产、开办钱庄。本文以18世纪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为研究对象,重点梳理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其复杂原因进行剖析。透过这一事件可以发现,财富是宗教发展的杠杆,通过追寻财富而拓展传教事业,应该是北京耶稣会士开办钱庄的主旨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高一志译著集中完成在晚年(1630-1640),与耶稣会士进入历局、雷翀告示"尊天辟邪"有着密切联系。历局为南京教案之后陷入困境的耶稣会以新的生机,雷翀告示为以官府之名公开支持耶稣会传教开启先例。二者均为高一志所著义礼西学从塾学到社学再到乡约的步步渗透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并由此形成一种以儒学为主神学为辅的地方教化模式。地方官绅"引耶入儒"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末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关系日趋紧张,超出了儒家教化思想所能承当范围。取神学伦理思想之长,引导地方教化,维护政治秩序,实为迫于现实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明末艾儒略在福建传教活动遭遇了反教士人的激烈抨击,引发了晚明历史上著名的“崇祯教案”。这波反教(“辟邪”)浪潮由漳籍居士黄贞挑起,福建官员或闽籍士大夫施邦曜、颜茂猷、蒋德璟、周之夔等纷纷卷入其中,漳州地区成为当时的反教漩涡中心。反教士大夫高举维护儒家正统的大旗,对天主教思想学说进行了措辞严厉的口诛笔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反教舆论的阵势背后,映射的是明末党社的纷争纠葛,这也是天主教在晚明社会传播所必须时刻面对和适应的现实际遇与历史处境。透过《破邪集》中不同人物的立场和思想言论,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士大夫对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播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同时也传递着可以外来宗教传播这一视角重新审视晚明党社运动和政治生态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7.
明清来华耶稣会士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过积极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为了在中国立足,首先为自己起了汉姓、汉名,而且其中国名字的素材大多来自中国文献典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这一点与唐、元以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来华情况大相径庭。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那稣会士们选择以“学术辅传教”的策略,而用道地的中国名字则是他们能够在明清历史舞台上成功地从事传教及文化交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听提出的“合儒补儒”策略开创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清初,以法王路易十四派出的“国王的数学家”为首的法国耶稣会士的入华,标志着天主教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国耶稣会士们所表现出的在天文、数学、医学、地理等多方面的才华和他们的谦恭谨慎、汲汲修身的道德品质赢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1692年康熙甚至向全国下诏准许西方传教士在  相似文献   

9.
天主教的传华史是从耶稣会士在华的宣教事业开始的。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主要代表有罗明坚(MicheRuggieri)、利玛窦(MatteoRicci)、汤若望(Adamsxh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0等。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多难之际,但儒家文化仍居主导地位,儒学理念在士大夫和百姓心灵中根深蒂固。耶稣会士为了在中国内地立足并开展传教事业,不得不研习儒家传统,趋同和认可儒学理念,并在不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解构与重建,这方面,利玛窦的贡献最大。 第一,生活和…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格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相似文献   

11.
虽然在中国古代就有儒教之名,但儒家是不是一种宗教却是要到明末才受人关注。耶稣会士就儒家的祖宗崇拜是否属于偶像崇拜的争议,成为清朝禁止其传教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曲艺 《世界宗教研究》2015,(2):140-147,193
意大利语convenevolezza意指绘画中用当代服饰和场景再现历史题材故事。从14世纪开始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就出现在意大利艺术中。耶稣会传教士也深谙这一概念,17世纪他们在中国传教后不久,就用图像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思想,convenevolezza的艺术手法亦即出现在晚明圣经故事插图中。以1593年在罗马出版的《福音故事图像》为蓝本,1637年,耶稣会会士艾儒略在福建晋江出版了《天主降生出像经解》,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耶稣生平的插图书籍。书中描绘耶稣生平故事的插图上就出现了许多当时的服饰、家具、装饰等素材,并体现了儒家思想和生活方式。基于《天主降生出像经解》中的木刻版画,并将之与《福音故事图像》中的铜版画相比较,本文旨在探讨convenevolezza在中国版画中的应用,并从艺术实践方面论证明末耶稣会采用适应儒家思想的传教策略。  相似文献   

13.
据教会史记载,天主教最早传入河南省大约在1613-1625年间,此间,意大利神父艾儒略(JuliusAlani)、郭居静(LazarusCattaneo)和法国神父金尼阁(NicolaussTrigault)等人都曾到过河南省会开封。不过,他们当时来河南的目的主要是访问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而不是为了传教,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暂。1628年,耶稣会士意大利人毕方济神父(FrancisSambiani)从南京来到开封,购买一栋民房作为教堂,开始传教。由于不  相似文献   

14.
田海华 《宗教学研究》2007,4(4):172-177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时表现在"文化植根"与"文化渗入"两方面,即中国本土文化对天主教来华的参与和贡献,同时,天主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以耶稣会士反对纳妾为例,呈现一些中国天主教徒如何因为委身于天主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耶稣会士而言,纳妾直接违背了"十诫"之"毋行邪淫"的诫命,而作为耶稣会士主要传教对象的士大夫阶层,纳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它符合儒家注重孝悌的道德价值。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紧张,导致了诸多的论争,而且,象王徵这样的天主教徒,一生都在围绕纳妾的问题而历经痛苦的挣扎与考验,并以悲剧告终。这样的事例表明了天主教曾经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重要影响,就是促使人们采纳一夫一妻制,并对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实践构成改变。  相似文献   

15.
明未来陕西的首位神父是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他约于万历44年(1616)随从经他在扬州劝化的一位大吏圣名伯多禄到达陕西商洛一带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旋因这位大吏升调福建省,艾也随之去了福建。所以他在陕西并未开创任何教会立足之地。 明天启5年(1625)金尼阁应进士王徵邀请来陕,春三月抵达三原县城。金尼阁字四表,法国杜埃人,1594年入耶稣会,明万历38年(1610)来华,先后在杭州、山西等地传教,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当时来华的整个西方耶稣会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自成体系,与葡系耶稣会士分庭抗礼并最终取代其地位;还因为他们深入到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之中,行动活跃、策略灵活,对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法国耶稣会士的这一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对大部分法国传教士还缺少探讨,对于法国传教士的来华过程尤其缺少专门性的研究。鉴于这一情况,作者利用在国外所接触到的某些中外文材料写成此文,专门就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的来华过程作一专门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艾儒略为明末来华意大利耶稣会士,在福建活动二十五年,影响至深且巨。1625年春,他首度亮相,在福州书院作有关耶儒可以相容的演讲,深得福州士人好评,有"西来孔子"之美誉。福州书院因此成了艾儒略在福建传教之始地。然而,明末福州书院众多,究竟在何所何地,在国内外艾儒略研究中,至今未有问津。本文在中外文文献相互参照的基础上,考订出它为明末福州的共学书院。  相似文献   

18.
据《江西省志·宗教志》、《南昌市志》等记载,元朝末年,曾有西方传教士到江西南昌传教。1585年,意大利耶稣会(S.J.)传教土罗明坚与阿尔麦达翻过大庾岭,自赣江而下来到南昌,并在此过了圣诞节,后经景德镇去浙江。这是天主教传入江西省的最早记载。一、天主教初传江西159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自韶州(今韶关)北上,途经江西,准备前往明朝都城北京。同年5月,利玛窦到达南京后因种种原因既不能继  相似文献   

19.
正16世纪,天主教自唐、元两代之后,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达北京,他主张要适应中国国情,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策略。利玛窦自称"西儒",秉持儒家作风,引用儒家经典论证、诠释天主教教义,将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释为儒家经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