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国主义作为公民的义务,不仅有助于国家获得稳定性和统一性,也是公民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条件。我们有理由践行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确保作为一条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爱国主义得到深思熟虑和审慎的贯彻实行,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源于国家政治生活、公民身份认同与价值依归的内在需要,蕴含着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要求公民自觉加强对国家的政治忠诚、热爱祖国的文化,践行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高中华  赵晨 《心理学报》2014,46(8):1124-1143
本研究基于个人-组织契合理论的视角, 通过对286份员工与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 揭示了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绩效(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组织认同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政治知觉对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可以显著调节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调节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是以组织认同为中介, 具体表现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燕萍 《学海》2002,(2):198-200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形成的关键是广大共产党员为实现党的宗旨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因此 ,加强党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任是现阶段我党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发源于政治共同体成员人格中与所属共同体及亚群体有关的自我认同的叙事建构,是共同体成员对所属共同体及亚群体过去历史、当下主权、现行政体、未来使命的综合的能动性反应,包括认知层面的认可和赞同、情感层面的归属和依恋、行为层面的支持和拥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认同状态,并且会随着人格的成长、自我认同的发展、以及共同体命运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政治认同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已有研究多是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论述,随着近年来大众对社会心态的日益关注,理解政治认同议题中的心理学因素愈显迫切。目前心理学视角下的政治认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厘清政治认同结构、编制测量工具、探讨形成过程,关注未来预期和移情的影响、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以及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晨  高中华 《心理科学》2014,37(3):729-734
本研究以来自5家公司的272对主管与员工之间的配对数据为样本,探讨了员工政治自我效能与组织公民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治自我效能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当员工政治自我效能较低和较高时,组织公民行为都比较低,而当他们的政治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时,组织公民行为最高;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减弱员工政治自我效能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倒U型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5)
政党文化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要经过政党因子积累、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作为政党文化的内核,党的最高政治思想一方面影响着政党制度规范、行动方略等政党文化要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以社会化的方式内化为党员稳定的心理状态,成为更深层次的文化。本文以政治思想的宣传阐释为视角,通过结构过程和政治修辞两个路径对《人民日报》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报道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以制度规范为重要依托,以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为动力,基本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径。这种建构既是国家民族先进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又与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秀作风和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一方面恪守自由主义的中立原则,另一方面又拒斥霍布斯式的"私人社会",认为良序社会的正义原则及相应的制度是一种内在善,是公民应为之奋斗的共享的终极目的,两者形成了紧张关系。为了解释其张力,罗尔斯援引奥克肖特关于事业联合体和公民联合体的区分指出,有着共享目的的政治社会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共同体,而只是实践联合体(公民联合体),它相容于中立原则。但事实上,对于罗尔斯而言,中立原则和共享目的的和解依赖于更深层次的共享——对自由及其相关价值的共享。正是奠基于这两个层次的共享目的,政治认同得以确立,"稳定性论证"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8.
陈肖生 《学海》2014,(4):81-89
公共辩护理念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从根本上说,公共辩护可以看作是自由平等公民间就他们在公共生活中采纳何种"相待之道"而进行的理由交换和论辩,它主要诉诸公民的实践理性,是公民彼此间要求理由和给出理由的一种实践。因此,政治领域的根本原则获得公共辩护的标准,不可能存在于某些理性无法理解的、未"祛魅"的实体那里;也不能等同于理论理性领域里的正确的逻辑推演或因果推导。这种检验标准只能是:在满足实践理性所有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它是自由平等、理性而又合乎情理的人们彼此都可以合理接受的原则。这个标准里蕴含着政治自由主义公共辩护事业的双重目标或双重要求:它试图为政治权威行使的正当性提供好的规范理由,但这些理由又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们可以合理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8,(5):117-120
在"微媒介"盛行的当代社会空间中,"微文化"以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社会空间。"微文化"因其丰富的内容、个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及快捷的传播效应颇受大学生的喜爱,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方式。但"微文化"恰似一把双刃剑,它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微文化"中浅表性思维方式的盛行消减了大学生政治认知能力,参与主体的情绪化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多元价值思潮的广泛嵌入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鉴于此,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应着力净化"微空间",构建大学生的认同环境;增强能力素养,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觉;凸显"微文化"宣传认同客体的优越性,树立大学生的认同自信。  相似文献   

10.
谭安奎 《现代哲学》2007,106(5):99-104
政治自由主义试图将其正义观念塑造为纯粹"政治的"观念,而不能是完备性的"道德的"观念。但任何规范性的正义观念似乎都不能不是道德的,这就形成了政治自由主义所面对的一个最根本的悖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治自由主义要克服这一悖论,必须寻求一种具有自主性的规范性政治概念。此外,政治自由主义把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当作理论前提,同时强调道德化的公民美德,这两个因素都加深了这一悖论。通过解释和分析这两种因素所带来的理论难题及其原因,文章认为,"政治的"自由主义之所以难以抹去"道德的"面纱,其根源在于政治在自由主义价值系统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5,(3):144-156
在1984年《光明日报》社举办的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荣膺特别奖,但获奖名单的公布及奖金的颁发与分发,引来了一场多年未见平息的著作权之争。按照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可以把撰写《实》文原稿的胡福明看作民间社会"学术话语"的供给者,而把参与修改《实》文的吴江、孙长江等人看作位居权力系统边缘,并促使"学术话语"转换为"政治修辞"的观念把关性质的"守门者"。两类角色都有其理论贡献,但他们各自的角色认知却发生了某种错位。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不无论战色彩的回忆文章合在一起,恰好还原了《实》文撰写、修改及发表的历史实况。据此,不仅可以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贡献度及贡献方式给出典型性的个案评估,还可以在政治过程的意义上对当代中国的权力系统运作机制作微观的剖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邹雯娟 《学海》2004,3(5):112-115
192 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起各自的政治系统 ,国民对这两个系统有着不同的政治认同 ,最终决定了中国不同的政治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3.
民主制度需要公民的政治忠诚.西方民主制度下却出现了公民政治忠诚的缺失现象,它使公民公共意识缺乏、个人权利得不到更好的保护和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它的造成既有民主制度自身的原因,又有民主制度之外的原因.由于西方民主制度下公民政治忠诚的缺失与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话语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只有超越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伦理话语,民主制度所需要的公民政治忠诚才可能产生,民主制度才会健康地运转.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正当性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政治同"善的生活"逐渐统一的历程.政治与"善的生活"的联系,在历史、法律和价值三个方面得到不断揭示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作为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它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谋取"善的生活"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经验、国际比较、现实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曾经是跨民族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中"变动中的碎片化格局"的深刻教训,是跨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没有共同价值观的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构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抓住突出问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6.
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认同的影响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0余名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的员工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分层回归分析对组织政治知觉、组织认同和工作投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组织政治知觉对工作投入和组织认同有直接的消极影响;(2)组织政治知觉通过组织认同的中介对工作投入有间接的消极影响;(3)在组织政治知觉的三个子维度中,只有薪酬与晋升子维度对工作投入和组织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政治伦理视野中的公民教育是基于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围绕政府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社会公共政治伦理教育,它是培育契合国家政治精神和社会公共伦理期待的合格公民之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晏辉 《道德与文明》2012,(5):120-127
政治生活走进伦理学涉及"应当"与"能够"两个方面。政治生活"应当"走进伦理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政治生活的本质和伦理学的目的。政治是有关公民之根本利益分配的所有方面,政治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公共秩序",这是使社会良序运转的直接基础;政治应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政治权利、公平的经济权利和多样化的精神产品。伦理学作为关于善与正当性问题的学问,除了规定个体行动者之行动的正当性之外,还必须规定集体行动者(企业、行政机关、国家)之行动的正当性。因制度性缺陷和权力滥用造成的损失有可能比个体因不遵守伦理规范造成的损失更大。政治生活接受公民的伦理反思、批判与规定乃是公民的正当性要求,在伦理学中应有重要位置。政治生活"能够"走进伦理学的现实条件取决于伦理约束权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必要性在于权力拥有者可能有利己动机;其可能性在于执政者因有德性而产生的自律以及社会舆论的强大监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象学把政治看作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样式,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政治,一种协商民主的政治.这对理解公民教育很有启发意义.从政治现象学的角度看,公民教育意味着通过协商民主的教育生活,培养具有参与、享受和推进社会民主能力及品德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