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基础只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不包括生产力。后者是直到目前为止为多数哲学教科书所确认的观点。然而,无论是从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去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逻辑去看,把经济基础仅仅理解为生产关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泛在"技术是当代人类依托移动互联网,在信号可达的任何时空实现相互交往、处理信息和各类事物、并享受相关服务的技术装备和活动方式。它使人类诸多行为摆脱了狭隘时空的束缚。"脱域"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行为空间概念,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超脱出来,进入更宽广的境界。本文认为这两个空间范式具有彼此依存、互动的辩证联系。它们给出的行为机制和空间效能,已深深嵌入社会生活尤其是当代生产关系的建构和运行中。故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与社会的空间形塑的结合上,围绕生产关系四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结的机理,解析它们依托"泛在"技术实现"脱域"建构和运行的新机制,便成了揭示当代生产关系空间构型特质及其社会样态变异的一条重要致思之路。这对于经济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于革新空间思维,从行为空间的视角对生产关系新形态做出唯物史观的深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恶劣影响。它片面地夸大了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导致盲目地变更所有制形式,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了实现公有制后自觉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它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质或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或交替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4.
景观设计中的场所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空间有了与人的互动而形成。场所=空间+空间中人的行为,它集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以及使用性于一体。人性化的功能定位和实施在场所营造中就显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时,也从来是指生产关系。现将第二部分的内容节选刊登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专门考察“社会-经济成分”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概念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列宁把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产成分、社会经济成分)理解为以一定生产力为其基础的、在不同程度上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生产成分”概念和“社会经济体系”概念是等同的。成分是特殊的生产关系体系。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关系类型,就有多少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对应,也有五种基本的社会-经济成分。此外,小规模的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是两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成分。在某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都可纳入一种成分和形成一种社会经济体系的条件下,“特殊的社会生活成分”概念就完全与“社会-经济形态概念”相吻合。在氏族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和共产主义形态存在与发展时期,只存在一种社会生产成分。除此以外,在人类社会中通常存在着好几种社会生产成分,其中有一种成分占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在一个社会中,所有的生产关系产生了一定的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属于社会的基础。但是,只有占统治地位的成分,才是那个具体社会的基础。在某些时代中,任何一个基本的社会生产成分都不占统治地位,都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就完全不适用了,而“社会-经济成分”范畴则具有特殊意义。在一定具体条件下,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能够形成一种包含有这两种生产关系的特征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封建-奴隶制成分、封建-资本主义成分等等。目前拉丁美洲的大庄园属于封建-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究竟是指生产关系还是指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的理解,从而关系到我们如何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它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奖赏指能够使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动机性或娱乐性体验的社会刺激或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介绍社会性奖赏的概念、评估方式和神经基础。针对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是否存在共同的神经基础的争论,本研究明确指出社会性奖赏与金钱奖赏加工有一个共同的神经基础,但社会性奖赏加工还特异性地激活一些社会性脑区。鉴于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深入理解社会性奖赏加工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关于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人们都接受的,理解起来也没什么困难。但是关于科学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障碍主要来自对科学以及科学与生产关系问题的传统观念。人们习惯于把科学看作一种理论认识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去说明科学的意义和对生产的作用。按照实践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意义。科学作为一种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既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大多被定义为不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一定义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重新探讨。一、经济基础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定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全产关系各…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实,这只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它无法准确地揭示生产力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真实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的。”又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种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如何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青年马克思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遭遇的重大问题。从最初意识到市民社会应当是国家的基础,到后来接受感性原则而强调市民社会领域的丰富性与基础性,乃至最后主张人的社会性是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市民社会"批判已经超出了对某一问题的单纯理解,而逐渐要求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持续理解,是其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4.
技术哲学的空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虎 《哲学动态》2006,19(6):62-67
整个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直缓慢地变革着人类的空间观念,由此展现出来的一个重要哲学主题是:技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与此同时,技术哲学也开始就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进行了空间性思考。本文通过考察技术哲学的空间话语转向、空间经验批判和空间重构诉求,意在促进人们在空间向度上整体地把握健康发展的技术实践问题,以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轨道。一技术哲学的空间话语转向技术哲学诞生时实际上卷入了一种时间性或者历史进步的言说之中。一般认为,德国学者卡普(ErnstKapp)的《技术哲学纲要》(1877年)标志着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曾就生产关系范畴的狭义性和广义性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普列汉诺夫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时有如下的特点:“当他们说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时,那时他们把生产关系一词用作比较狭隘的财产关系的意思。”而“生产者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直接关系(例如,在工厂及作坊中的劳动组织),它们在比较广义上也应当被称为生产关系。”(《普列汉诺  相似文献   

17.
婚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但就其科学含意而言,那不过就是指两性之间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正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才得以实现的。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关系,即生产人的生产关系。它也象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一样,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因此,它也是一种历史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这正是人类的自身生产与一切动物的种的繁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19.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讲到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大都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物质力量,对生产力作一种实体性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生产关系就成了盛放生产力的一个大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分工的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社会性相联系。分工的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