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2):67-73
国家安全是陆港博弈的政治底线。在国家安全的审视下,香港政制改革受阻、"港独"意识抬头均是陆港博弈失衡的表现。回归之初相对宽松的对港策略使香港反对派形成策略误判,回归20年政治安全风险不降反增考验着"一国两制"的政治活力。香港政治中存在着法律自治与政治自治落差、特首非党化与政党政治悖论以及协商民主与自由民主理念分野等二律背反的情境。如何推进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仰赖于陆港双方寻求妥协与协商的艺术,谋求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更为灵活的安全立法、更为明确的政治中立以及更为有效的管治联盟,进而推进香港协商政治的实践,不断发展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  相似文献   

2.
一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头20年的俄国,是一股异常强大的社会潮流。它不仅发展为强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包括左、中、右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还有着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学术界历来重视民粹主义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因而侧重于对其社会政治纲领的研究;而深入到它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特别是文化观的研究,则向来显得薄弱。鉴于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在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加深理解整个民粹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政治纲领及其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无法把握并了解其激进革命主…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的兴起体现了部分城市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民众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矛盾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满,而民粹主义政党正好利用了这种不满把民粹主义当成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和策略进行政治动员。在绝大多数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跟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其最具影响力的民粹主义政党正义发展党在进行政治动员时经常把民粹主义与伊斯兰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土耳其的民粹主义可以被称为"伊斯兰民粹主义",这种"伊斯兰民粹主义"在正义发展党处理宗教教育事务、建立威权政治和处理外交事务时都有充分的体现。伊斯兰民粹主义的广泛运用一方面加深了土耳其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使土耳其与西方盟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相似文献   

4.
"民粹主义"几乎无法定义,但拉克劳仍然试图使这一术语变得完整而成熟。他在《论民粹主义的理性》中将民粹主义理解为一种政治逻辑,分析了民粹主义的三个结构性维度。等同链条是民主要求得以转变为大众要求的必经环节,民粹主义的出现依赖于等同链条的延展。社会的构建是差异与等同零和博弈的结果,但民粹主义不仅是差异与等同的"零和博弈"那么简单。内在分野在一个断裂的空间里发生,将社会划分为两个对抗的阵营。但分野的不确定性使得等同的巩固依赖于大众认同的形成。大众认同需要围绕能指凝缩,这些能指为了容纳异质的社会要求而驱逐自身的特殊性,成为空洞能指。民粹主义符号的含糊与暧昧是空洞能指的表现。民粹主义的中心不是领袖,而是名称。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7,(2):45-55
相较于"稳固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初期常常是一个政治暴力风险上升的历史阶段。本文指出,尽管民主化同时蕴含暴力加剧和暴力缓解的逻辑机制,但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格外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常常早于暴力缓解机制出现。那么,为什么即使在社会分裂的国家,转型期不同国家的暴力冲突水平仍然出现明显差异?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另一些暴力冲突水平高得多?本研究聚焦于政治宽容这个因素,以此来解释多族群社会转型暴力水平的差异。在本文中,政治宽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两个维度,并强调其相辅相成性。简单而言,政治宽容水平高的地方,暴力冲突水平低,反之则否。本文以印尼为例,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6.
张礼刚  田焕云 《学海》2012,(3):200-206
"现在实现和平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以色列的民间非政治性和平运动,该运动推进埃以和平,反对黎巴嫩战争,抵制定居点建设,倡导与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的实体进行谈判。虽然该运动的发展存在着游离于主流政党政治之外、组织松散、目标分散等问题,但仍然对以色列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仅推动了以色列国内和平运动的发展,抵制了极端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也为缓和巴以关系提供了一种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3):100-106
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回顾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发展之路,两地在不断探究和完善经贸合作模式中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对香港还是对内地而言,两地之间的经贸往来均为各自的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进入新时期,"CEPA的升级"、"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机遇给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合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总结归纳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来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的特点基础上,分析香港与内地深度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前瞻性的提出未来香港与内地之间经贸合作的主要方向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医疗制度由一个"二元医疗体系"组成,在体制模式、融资制度及服务规管三方面的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为香港七百多万人提供了一个全民医疗安全网,能够达到公平、有效、可及性高及质素佳的要求。但是这个医疗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需要有效的改革,包括管治、管理、服务安排和融资模式改革等。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6,(4):42-48
2015年的欧洲难民危机,使得二战后长期遭受压制的民粹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政党东山再起,欧洲地区掀起了一股民粹主义复兴浪潮。当前欧洲民粹主义复兴主要表现为街头频发的反移民行动以及民粹主义政党影响的迅速壮大。欧洲民粹主义迅速崛起,与难民危机所带来的民众不安全感、执政党的政策实施不力所造成的信任危机以及民粹主义政党哗众取宠的意识形态口号等紧密相关。而民粹主义脆弱的社会基础、执政党的政治联盟对民粹主义政党发展所形成的阻力、欧盟在难民危机上的有效措施和正确政策以及民粹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制度性困境等等,使得民粹主义最终难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3):122-13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国际因素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国际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影响了民主化进程?这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国际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有两种主要方式:强制移植和外部诱导。本文拟以欧共体对西班牙的影响为例,来展示国际因素的外部诱导作用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从"政治结构—行为者"和"政治精英—大众"两个维度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国际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考察欧共体如何为西班牙民主化提供了动力,并促进其民主力量的成长。只有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西班牙民主转型的成功故事。  相似文献   

11.
甘地宗教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精英立场和引导大众参与的两大阶段。他的宗教民族主义改变了精英阶层只关注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机关建构的弊端。在学习提拉克等前人动员群众的基础上,甘地运用更适合本民族传统的抗争方式,把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运动推向了新高潮。但是,甘地的宗教民族主义是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反对现代物质文明,在宗教旗帜下缓解教派冲突的"前现代"模式,暗含有反现代化和引起宗教纷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医疗制度由一个"二元医疗体系"组成,在体制模式、融资制度及服务规管三方面的安排都有其独特之处,为香港七百多万人提供了一个全民医疗安全网,能够达到公平、有效、可及性高及质素佳的要求.但是这个医疗系统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需要有效的改革,包括管治、管理、服务安排和融资模式改革等.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以广州为发源地的国内大革命高潮波及到香港,不仅给港岛带来了强烈的政治动荡,也带来了强烈的文化动荡.加上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决定了其既是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港派文学的独立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时代,人口、资本、信息、技术等在全球各地更加快速地流动、聚集、消散,"灵活"的身份使主体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形成新的共同体,但主体仍无法逃脱本土的家族制度、文化制度对他的限制。香港是受全球化影响巨大的地区,在跨境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跨境合作电影中,香港的本土文化仍旧是香港影片特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和建构人民的思想是拉克劳理论思考的核心。在拉克劳那里,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的逻辑。民粹主义的两个特征是名字与情感,它在等同和差异逻辑的运作中,建构了人民。拉克劳认为,由于社会的异质性存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历史必然性就被偶然性的领导权逻辑所取代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历史主体也不是传统的阶级,而是人民。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观念先行;虚空能指是脱离社会历史斗争实际的。他反对阶级斗争而强调领导权斗争,实际上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虚无化了的人民取代阶级,将阶级和人民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民与阶级的统一性。我们切不可迷失在诸如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的光怪陆离的理论演绎当中。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意大利的民粹主义力量如此强大,成为西方传统政治大国中第一个出现民粹主义政府的国家?意大利作为天主教传统在社会思想中至今影响巨大的地区,天主教会在政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与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否有关系?本文通过对意大利近现代社会政治中的宗教影响进行梳理回顾,分析了天主教民主党瓦解后意大利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机会空间,同时以意大利联盟党为例讨论右翼民粹主义试图将宗教问题纳入自身的政治话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如何“建设和谐香港”很高兴能有机会参加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所主办的“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谐香港”论坛;感谢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长庄世平先生和理事长李国强先生的盛情邀请。当前,祖国内地正在热烈研讨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现在看到香港各界文化人士也在热烈研讨如何“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谐香港”,说明香港和内地的人心是相通的。但我个人长期在内地生活,不一定能对香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提出切实中肯的意见,我只想借这一论坛,介绍一下我对内地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些思考,也许可供香港朋友们的研讨参考。二、内地将如何建设和…  相似文献   

18.
维也纳学派和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我将在两种意义上来考虑维也纳学派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我要考虑,维也纳学派,或更确切地说,它的某些领导成员提出,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中的一项政治事业,它不仅反对奥地利思想生活中的反动势力,而且也反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反动势力;更具体地说,是对向社会主义社会演变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一项贡献。第二,我要把维也纳学派本身作为社会和历史分析的对象,作为思想运动来考察。也就是说,要把维也纳学派“作为社会运动”来考察,并且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考察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19.
1 往昔备受歧视自生自灭香港中医药业百多年来走过了一条崎岖、曲折的道路。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香港殖民地政府表面上不干预中国传统习俗及其发展 ,包括中医治疗和中草药的使用 ,实际上却歧视、贬低中医药 ,拒绝授权中医签发死亡证 ,将中药经营称为“中草药贩卖者”。香港中医药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 ,既无专业地位又无社会地位 ,中医多数是在临街开设诊所或在中药铺坐堂 ,中药虽有药材、成药、凉茶等专门店 ,但多混迹于大街小巷的杂货店铺。19世纪中叶 ,香港民间成立了首家全部由中医师负责诊治 ,并以赠医施药为…  相似文献   

20.
14世纪中期,以彼特拉克为首的人文主义者开启了"德性政治"观念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倡导的"德性"不仅包括古希腊的四主德与中世纪的宗教德性,还涉及个人能力、专业知识等现代性的概念范畴.他们主张真正的高贵只能源于德性,希冀通过提升统治阶层的德性以实现政治改革.在德性政治的统摄下,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提出在德性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秉持精英式德性教育理念,默认一定程度上的政治等级制.就本质而言,人文主义的德性政治仍然散发着强烈的精英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