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20日,由东南大学、《光明日报》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暨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首届高层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光明日报》、东南大学、江苏省政府参事室、江苏省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会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一、重思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价值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大平教授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城市、地理、空间研究相结合的历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6,(4):28-34
本文讨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发展战略与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要求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基础是良好社区提供的人居环境。本文根据社区管理方式对现有城市社区分类的讨论,指出中国现有的五大类型的前四类社区(传统市民社区、单位社区、城中村社区、城乡接合部社区和新兴商业小区)都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冲击,第五类新兴商业小区的社区建设还在形成过程中,参差不齐,发育不全。这五类社区都不足以全面应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提供良好的人口接纳、基层治理和市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我们有意识从社区发展的视域出发,遵循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推动社区发展,构建以规划改造为空间基础、就业机遇和通勤为基本条件、和谐人居为生活环境、法律服务和冲突治理为手段、新型城市基层综合治理为目标的社区发展战略,以达到和谐人居的城市治理。综合城市主义理论对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愿景和治理行动,经历着深刻的城市发展价值理念转型。聚焦城市更新伦理价值维度,从空间人本伦理看,应超越增长范式,向宜居城市目标迈进;强化人文关怀,回归城市空间的日常生活本质。从空间正义伦理看,应立足共享正义,确保空间包容性和空间福利均等化,让城市更新增益惠及所有人,尤其是保障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追求居住空间正义,调控城市更新中居住空间重构的负效应。从空间治理伦理视角看,应强化公共利益保障的政策引导,建构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善治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的道路决定城镇化的命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的生态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生态城市是方向,提升人民幸福感是目的,建设"三型社会"是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是途径,培育生态文化是引擎,优化"三生"空间是载体,完善"三生"制度是保障,创新"三生"科技是支撑。该研究旨在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祖云  范虹珏 《学海》2014,(6):16-22
观察中国城镇化的展开可以选择"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中国城镇化互动展开的社会情境有知识情境、历史情境与政治情境三个方面,它们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中国城镇化的社会互动过程有三个关键环节,即政治宣示、社会响应与知识联盟的形成。城镇化问题上的学术互动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还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与分歧,其中,学术会议作为一种互动仪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突出新型和统筹两大主题,以人为核心建设发展城镇化,城镇空间布局越来越优化,但相比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城镇化水平依然不高,这是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居民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础设施待完善;农民收入不乐观;住房标准待统一;农厕改造任务重;医疗、住房、教育、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满意度对居民满意度均存在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越高,其幸福感和获得感越高。充分认识河北城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我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4):89-9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城市政治学反思: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是凸显人的"城市权利"的城镇化;城镇化中的政府治理方式需要向效能治理、公正治理、统筹治理变革;而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在城市政治学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这些反思对于深入推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4月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全球空间理论与中国城市问题"青年峰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  相似文献   

9.
于洋  金卓 《美与时代》2021,(3):34-35
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城镇化建设要在分析遗留问题基础上,推动变革和转型,寻求新道路。这期间需要做好城镇化建设规划,满足战略发展需求,既要兼顾近期和远期城镇化发展要求,又要确保规划具有宏观性和基础性,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而当前需要积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会对城市规划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还将对建筑设计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站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对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中,存在奉"以人为中心"为惟一的价值评价尺度、忽视生态价值的理论缺陷,城镇化在实践中也曾出现偏差。"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内蕴着人本伦理和生态伦理的"双向伦理"价值维度。深刻理解并坚持"双向伦理",尤其是重视生态伦理标准对城镇化实践进行道德考量和评判,兼顾人和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刘同舫 《哲学研究》2023,(3):5-14+12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大历史观,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在秉持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意识这一思想前提下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叙事。唯物史观赋予中国道路以现代性理念,推动中国道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自主创新,使中国在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构建出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基于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开启了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新起点,推动了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展现了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在实践中的中国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成果,不仅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站起来的伟大道路,而且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和走通了一条使中国富起来的发展道路,并在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原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紧贴中国社会改革实践,一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克服"左"的教条主义约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面向实践、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在理论探索中把借鉴、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4,(5):164-168
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阐释与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城镇化本身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的综合性概念,实践中对城镇化理解的偏差引起城镇化演进的偏差,出现"鬼城"、城市贫穷、农民工、乡村撂荒等问题。我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小城镇快速发展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及尝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特色城镇化阶段,当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且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偏差导致要素产出效率低、资源消耗多、社会问题易于发生。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效率提升、低碳绿色,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空间正义"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1],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对哈维的空间正义观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必定能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量"与"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中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和无畏的勇气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人类历史空前的伟大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不断理论创新的结果。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为此,我们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力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而不能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2013年岁末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运用"天人合一"、"乡愁"、"历史文脉"这样一些带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词描绘未来中国社会城镇化的蓝图,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过程,也是城乡快速振兴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目前,我国城镇化正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是必然趋势。我国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要以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而县域作为其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在县域城镇化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属性,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过程中避免"空城"现象,保证县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特色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形态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其沉淀下来的形态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地域特征,反映了不同地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过程。通过研究地域城市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探索成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空间句法进行定量研究,对当代历史城镇建设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城市形态学理论和空间句法进行相关综述,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总结其为中国历史城镇研究提供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话语和思想理论权威的。尽管理论界对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上百年历史采取"西学东渐"的方式予以研究,但建国以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研究尚未形成"中国化"的研究态势。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现新问题、新领域而形成哲学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