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海》2016,(3):183-18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中欧和俄国,他们主要说意第绪语,当时意第绪语作家试图把中国历史、儒释道三教、中国诗歌呈现给犹太读者,个别作家还来到中国旅行,留下了对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的记录。就在意第绪语作家书写中国的时候,茅盾、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也开始关注意第绪语文学。但这种关注源于一种误读,即误把意第绪语当作犹太人的白话,认为如同文言在中国终将被取代,意第绪语也正在取代希伯来语。其实,这种双向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是这两个世界各自社会变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3):196-203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18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87岁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去世。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而享誉世界文坛,《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翻译成中文的《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包括莫言、贾平凹和韩少功等都从中获益,并助推寻根文学和故乡书写热。  相似文献   

4.
(辛格)I.B.Singer于1904年出生于波兰,1934年在其哥哥的帮助下移居美国.在波兰虽然已是颇有名气的作家,移民后,却没有在美国找到立足点.他在默默无闻中辛勤耕耘,4年之后,相继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the National Book Award-winning),声誉日渐升高,从鲜为人知的意帝绪语作家逐步迈进世界经典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5.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是马克思在巴黎居住期间写成,作为对鲍威尔于1842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文章的反驳,这是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最重要地公开评论本民族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犹太人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背后却隐藏着典型的犹太思维方式以及犹太文化精神的影子.这一吊诡现象使研究《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有了十分有趣并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意在挖掘隐藏于《论犹太人问题》一文背后那些影响了马克思思想的犹太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并未因马克思对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抵触而消失,反而在其思想中处处显露出了特有的标记.  相似文献   

6.
观点集缀     
1、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方法杨剑龙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从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出发,对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文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作家可分为四类:1、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2、基督教的皈依者,3、对教会现状不满者,4、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体影响的基础上,还…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象、竟是中国哲学史上三个重要范畴,先秦诸子已对“言”、“意”这两个范畴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周易》中又引入了“象”这个范畴,并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易学发展史上,历代都有思想家论述这三个范畴。本文试图对先哲们的论述加以梳理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三个范畴加以讨论。一、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言”、“意”相离的批判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他们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他们有时又称为“志”。“言”和“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  相似文献   

8.
叙利亚语教会礼仪中使用的主祷文与其他版本的主祷文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即在"免我们的债"后面还有"和罪"的字样。这个表达并不见于叙利亚语教会通用的简行本《圣经》之中,却是一个固定的宗教仪式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考察几个版本的叙利亚语福音书、简行本翻译策略以及叙利亚教会的使徒统绪即多马传统,来分析"和罪句"的源流、对叙利亚教父释经的影响,以及最恰当的主祷文译本。  相似文献   

9.
杨苡 《学海》2003,12(5):157-160
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 (公元 1 96- 2 2 0年 ) ,即汉献帝自建安至延康之间 ,史称“建安时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家以三曹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主 ,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 ,这一时期的文学 ,被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充分继承了《诗经》、《离骚》、汉乐府民歌尤其是文人五言诗的优秀传统 ,发展了东汉文学 ,形成了历史上我国文学成就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学在东汉末年献帝建安时期由“建安七子”等兴起的文学作品风格 ,即“建安风骨” ,在其产生的当时及其后的一千七百年中 ,一直倍受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文…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关于"犹太—基督教传统"在研究宗教史的过程中,一些欧洲学者最先提出了"犹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这一概念。据《牛津英语词典》描述,具有思想内涵的"犹太—基督教"一词的连用首次出现在1899年的一本《文学指南》中,意指基督教会的仪式实践与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有很大的相似性。此后也有学者偶尔引用"犹太—基督教"  相似文献   

11.
徐新 《学海》2006,(1):5-12
《塔木德》完成于公元400-500年间,它被认为是继《圣经》正典之后犹太民族编撰的又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编撰《塔木德》的历史是犹太民族“从圣殿崇拜向书本崇拜”过渡的历史,是犹太教“经典时期”步入“拉比犹太教”时期。《塔木德》的出现为犹太文化的千年大厦树立起了中心支柱,由此形成了犹太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并为犹太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杨孝柏这个名字,在中国阿拉伯语界几乎无人不知。他毕生从事阿拉伯语教育,不仅在中国桃李满天下,而且培育了为数众多的阿拉伯学生。他编著了多本阿拉伯语教科书。晚年积极参与创办新天方学校,继续培育阿拉伯语人才。他同时投身阿拉伯文学翻译和研究。他很早就翻译了巴勒斯坦诗人艾布·赛勒玛的诗集《祖国颂》(1964),埃及作家陶菲格·哈基姆的小说《乡村检察官手记》(1979),  相似文献   

13.
“望峰息心”出处 “望峰息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同时,它又有助于改变人的劣性情绪,抑制狂躁不安,净化人心,进而达到治疗某些心理疾患(指“心病”)的“不药而治”之效。 “望峰息心”语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篇书信体散文《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望峰息心”。意  相似文献   

14.
《希伯来圣经》中有很多关于神迹的描写,这些神迹被后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注解和诠释,奠定了犹太集体意识中理解神迹的基础。《希伯来圣经》中的神迹对现代犹太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开拓出宗教文化独到的认识,推动了现代犹太哲人思想的孕育。神迹在建构犹太集体记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犹太文化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5.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经》的英译本这一目的语出发,对《易经》的英译事业做全面的、历时性研究,指出: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消长对不同时期的《易经》英译规范与倾向有影响;二、《易经》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社会功能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阳明殁后,整理阳明文献,钱绪山贡献最大。然绪山以规范化的教材为宗旨来选阳明语录,连他自己所辑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共五十五条)亦只选入《传习录·下》十九条。近年来,日本水野实、永富青地、三泽三知夫等先生对《阳明先生遗言录》(《阳明先生遗言录》,刊于日本《防卫大学校纪要》第70、71、72、73刀4辑[平成7年~9年])与《稽山承语》(《稽山承语》,刊于日本《论丛文化思想》第4、6、7号)作了详细译注,并从此两书以及《阳明先生语…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新的汉语文学存在。这些华文作家身处异国他乡,笔下描写的也是他国的风光,但其中的价值观、文学手法、文本语言等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带有深深的中华意味。许多华文作家们像陈九一样,用"第三只眼"的文学叙述,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也把世界文化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三年秋,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邀请许多外国作家到布拉格访问,举行了座谈会和讲演会。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学家、史学家费歇尔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尔及其夫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我们在这里所译载的是费歇尔和萨特尔在布拉格的一次关于“和平共处和思想斗争”问题的谈话,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现代修正主义者和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是怎样互相吹捧为“马克思主义者”而在观点上合而为一的。费歇尔和萨特尔的主张,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在文化上的“合二而一”论。这篇谈话,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火焰》,我们是根据《新日本文学》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上刊载的日文译文转译的,译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们很激动 ,这的确是很久没有过的激动 ,因为从此我们牢牢记住了回族著名作家冯福宽先生在长篇小说《大迁徙》的前言《走进历史》中的一段话 :感情在撕扯着我 ,灵感在冲击着我 ,使命在催促着我 ;我必须从这里走进去 ,和我的先民一起去体验人生的折磨和苦难。从这部以成吉思汗西征时回回先民历尽苦难被裹挟东征、移居中国为背景的近 2 0万字的长篇小说创作思路看 ,作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激动或曰兴奋之中。冯福宽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作家 ,这从他的许多反映回族历史与生活的诗歌、散文以及史学著作中即可找到充分的佐证。这一类作家敢于言明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