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杨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广受艺术家们的青睐,经常以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海派黄杨木雕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了众多优秀艺术家们的发展、发扬,至今已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黄杨木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然而,如今海派黄杨木雕的继承与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黄杨木雕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另辟蹊径了。  相似文献   

2.
南京盐水鸭在金陵美食菜单中,占有绝对的醒目地位。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却遗憾落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究其原因令人深思。文章将从南京盐水鸭申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利中寻找原因,分别从南京盐水鸭申遗的优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传承期间产生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推进几个方面分别来阐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板鸭盐水鸭的制作技艺。  相似文献   

3.
贵州蜡染自宋代传入后被各民族广泛使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蜡染发展至今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保留实用功能类、单纯审美功能类和文类,各类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家"非遗"的认定和政府的支持基础上,贵州蜡染还需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出台,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预示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地区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南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肖永明 《法音》2006,(7):45-45
本刊讯创办于1866年的金陵刻经处,至今已有140年历史。9月22日,金陵刻经处将举办140周年纪念活动。值此即将举办金陵刻经处14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金陵刻经处至今一直保存使用的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工艺,作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项目,于今年5月20日,又被国务院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中央电视台专题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系列节目“中国记忆”,对金陵刻经处进行了实地拍摄。金陵刻经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肖永明  相似文献   

6.
"非遗"影像化传播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但在利用影像数字化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真实还原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与文化语境,积极探索"非遗"影像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互助双赢的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7.
我与五台山佛教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军 《佛教文化》2009,(1):86-93
五台山佛教音乐古老而独特,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图片报道     
《法音》2006,(10):F0003-F0003
1、2006年9月22日上午,南京金陵刻经处隆重举行创建140周年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大会。  相似文献   

9.
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地带,水碧山青,钟灵毓秀。卢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木雕与石雕、砖雕并称“徽州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三种地方传统古建筑雕刻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志诚堂里的木雕栩栩如生,被誉为“雕刻艺术的博物馆”,花窗是志诚堂木雕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木雕面临着无人继承的窘境。以志诚堂花窗为例,研究木雕的发展现状与原因,从而为徽州木雕的长远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及建议,弘扬徽州优秀的木雕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现根据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家指定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内容,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等的方法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上出现问题大体能区分五个方面:经济因素、程序因素、教育因素、法律制度,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来研究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整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方式,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进行保护,即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综合保护。文化生态建设应立足于当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文化生态环境得到科学的改善和优化,使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整体,得以延续和发展。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性保护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建设了一批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村等,至2014年底,文化部已相继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文化生态区"的建立,对于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契机,对于创意产业也将提供无限的思想艺术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是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为了有效保护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1月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并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和加强国际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名列榜首;2003年11月7日,在第二批28个代表作名单中,中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中蒙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入选第三批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3.
2015年3月至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召开了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专家会议,并于2015年11月至12月举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IGC)第十届常会,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最新论述,实质是一种鼓励和倡导。伦理原则是一个总的原则,在具体内涵上涵盖了主体、权利、发展、生态等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时代的流转变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因素造成的传承危机,如何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条件中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转化与发展,迫切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地思考与探索。在文化自信彰显的历史语境下,津门挂甲寺庆音法鼓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既"活"起来,又"传"下去!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有蔡伦手工造纸工艺,但由于工作量大、利润微薄已经难以维持了。其他地方的传统工艺品生产也有类似情况。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人提出"须求变求创新才能得以延续"的观点,值得商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的,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天然的破坏性。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而原汁原味是不需要所谓的"创新"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首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壮锦,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承载广西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以广西壮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困境,并结合新时代工艺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探索符合当代审美和技术语境下广西壮锦传承与保护的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位于湘黔交界处的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锹里"地区,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靖州苗族歌鼟(teng)的传承地.歌鼟是湘西南苗族同胞几千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曾被贺绿汀、吴宗泽等音乐家誉为"民歌奇葩"、"深山珍宝".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相当数量。本刊从本期开始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进行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