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6,(1):62-6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35年之久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究竟是恰逢其时还是姗姗来迟?中国人口发展趋势是否会因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而逆转?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本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中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形势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面二孩政策绝非恰逢其时而是姗姗来迟,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不会因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而改变,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具有亡羊补牢的性质。全面二孩政策是生育政策调整的"中点"而非"终点",要想取得预期的生育率回升的效果,相关的配套改革必须跟进。全面二孩政策是中国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1):134-143
自今年起,继施行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开始实行了一个新的人口政策。这篇文章以日本及韩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新"二孩"政策的影响。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具有社会文化共通性,且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在减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中国限制人口增长政策和日本、韩国并不成功的人口增长方案中汲取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应实施"二孩"政策,甚至完全开放的生育政策来取代之前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据统计,我国目前数百万人承受着失独的痛苦,并且陷入因失独而导致的生活困境。失独家庭充满对于伦理关怀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责任、正义还是关怀伦理的角度,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为失独家庭提供伦理关怀的道德义务。在伦理关怀中,我们要维护失独家庭的主体性价值,实现实质正义,帮助他们重拾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3)
<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法师出席今年两会,代表佛教界提出了关于重视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五点建议。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曾对我国人口控制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随着近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第一代独生子女基本已成家立业,其家庭多呈现"421"或"422"的倒三角结构,与多  相似文献   

6.
所谓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主要是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居家养老方式。目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养老模式有很多,比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旅游养老等等。其中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这两种模式。而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中,以家庭养老更为普遍和传统,也为多数的老人和家庭所普遍接受。我国从1979年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和普遍的家庭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形势在21世纪的中国将愈加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保障问题,特别是研究传统道德文化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恩佑 《天风》2018,(10):41-41
前不久,辽宁省政府出台文件《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表示,将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给予生育二孩的家庭更多奖励政策,成为全国首个提出鼓励生育政策的省份。此举是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两年后,出生人口数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采取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新空巢"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巢家庭"是指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1]。"新空巢家庭",则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2]。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结构在逐渐小型化。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马上或者已经步八老年阶段,而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子女的这一部分失独家庭严峻地面临着经济、精神、照料等诸多养老问题。本文从该群体的现状分析八手,指出长期以来对于失独家庭养老政策的严重缺失,长期照料问题紧迫凸现,进而提出探索建立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  相似文献   

10.
正就算自己多受一点苫,也要便家庭结构更完整。目前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非常普遍,但四二一模式的人口结构却成为青年人沉重的负担。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因此带来的生活压力使他们不敢再生育二孩。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更加严重。独生子已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四位老人争相溺爱,非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性格。再加上长远来看,孩子长大后也会同样面对沉重的养  相似文献   

11.
杨胜慧  陈卫 《学海》2015,(2):154-160
本文通过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的粗户主率的分解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在家庭规模减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采用标准化方法控制年龄结构影响后计算标准家庭规模发现,近二十年来中国家庭规模的内在变动相对较小。在众多因素中,生育水平通过对年龄结构的影响,进而对家庭规模产生明显且灵敏的影响:一方面生育率对通过少儿比重的变动对当下家庭规模的变迁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生育率通过对总户主率的影响对未来二十年后的家庭规模产生长期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新近放开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将使得未来中国家庭规模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老年人的增长速度加快,基数巨大并且呈高龄化的态势发展。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导致了家庭人口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子女组成了"三世同堂"的家庭格局,即年轻夫妻、子女、夫妻双方父母三代人共处一室,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家庭"组织,在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二胎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关系,即同胞关系。现有文献在同胞关系的类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等。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包括同胞自身因素(同胞的结构特征、气质)和父母相关因素(亲子关系、养育的差别对待、婚姻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同胞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影响儿童各自心理的发展:依恋作用机制、社会学习作用机制和社会比较作用机制。此外,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同胞关系理论假设框架,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同胞关系,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引发同胞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后,强调我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胞关系相关理论框架,注重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视预防与干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1):67-75
本研究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广义稳定人口模型,对我国2000-2010年普查间的平均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同时,利用户籍统计数据,对2008-2014年的生育水平进行了估计。总体的结论是我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低于1.5,而近年来在1.6左右,且有上升趋势。虽然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但是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水平的高低。在目前的生育水平条件下,"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另外,从估计的生育水平和趋势看,"低生育率陷阱"的判断还缺乏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江 《学海》2003,(2):140-144
独生子女群体及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规模、作用及影响越来越大,对独生子女及儿童观变迁和调整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或理性的儿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郭建康  李晶 《社会心理科学》2010,(1):98-101,105
目的了解高等师范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231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通过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结果高师新生SCL-90总分阳性检出率为23.5%;高师新生在各因子得分上均低于大学生常模,却高于成人常模;SCL-90因子得分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城乡、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高师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对"心理问题"学生应提高警惕,对偏远乡村、家庭气氛不和谐、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新生要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1):52-61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而70年代的计划生育很成功。由于急于求成,从1980年开始推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远远超出了农村群众的承受能力,也不得不将计划生育工作引入强迫命令和野蛮粗暴的境地。由于理论落后于实践,这一政策事前缺乏充分科学的论证,《公开信》给出的解释也是十分牵强的。"一孩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长期影响中国;解决"一孩政策"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从"独身女性可生育"引发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2)规定"独身女性可生育".辅助生育技术使生育与婚姻、性行为的联系,家庭亲缘与社会人伦关系,继承权、赡养权、抚养权、人格尊严权等均形成冲击,易引起家庭、医疗及社会纠纷.应使生命科学在法制的规范下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1):76-81
作者基于对我国"十三五"和中长期人口格局变化的判断,提出需要重新调整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和实施相关政策改革。作者提出需要将生育政策改革、开发人力资本红利、推进户籍改革和实现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展行动应对老龄化,及强化家庭的发展能力构造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人口发展战略五个支柱。作者深化讨论人口转变和人口红利的关系,提出应充分挖掘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新人口红利",推进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5)
儿童保护的社会政策及实践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参与。我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困境儿童的保护政策,但在实践中仍不乏困境儿童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形。究其缘由,既有政策上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责任及分工不明确、"家庭"在儿童保护政策系统中的严重缺位问题,也有政策偏重物质保护而轻视社会服务、轻视家庭能力建设的问题。本文立足"现代家庭"的政策视角,基于天津市的案例调查,在评估和分析当前困境儿童的五大"保护需求"基础上,揭示了现有社会保护政策及社区服务机制的结构性缺陷,并尝试构建"以现代家庭为中心"的困境儿童保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