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风入室     
正作家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见过一幅古画,画中有一间茅屋,一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欲放到几案上。画的题款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闲暇无事,我上网搜索这张古画,居然搜到了。画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古画,因为作画者高峻是清末民初人,只能算是近现代画家。画面主体是几座寒山,山脚窝着一间茅屋,茅屋里的场景  相似文献   

2.
画趣     
名画家 一位著名的画家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中间画了一个小黑点,这幅看似简单的画在他眼里却弥足珍贵,画家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盯着这幅画陷入深思。他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每天看这幅画,为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  相似文献   

3.
前文呈现了作画者的两个主题图画:边界和魔法壶。作画者有较好的自我觉察和开放的心,所以他读出了很多信息。透过这五幅画,反映出作画者稳定的模式:一是对外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警惕;二是渴望拥有内在的空间和宁静;三是能够随遇而安。图画是怎样反映出这些特点的呢?作画者的边界图画中有五条线,分别象征着五层边界,从外到内一层层深入。除了作画者自己所解读到的内容,图画还体现出以下特点:作画者外在给别人的印象是比较热情的人,但他的内在其实是安静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文萃     
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一、当机立断。悬而未决的事情决不会自行解决,相反只能让人更多地处于不安状态。 二、寻找港湾。你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房间不要堆得太满,放些自己喜爱的东西,如一张对你很重要的画,一束香气四溢的花,每天到这里一次。 三、积极思维。你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推卸责任不仅毫无用处,而且还会削弱自信,必须停止自己是牺牲品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和自己相遇     
<正>像孩子似的肆意涂鸦撒野,是成年人难得的机会。有幸参与严文华老师的涂鸦技术工作坊,我选取了感受深刻的几幅画与大家分享。姓名涂鸦——自我介绍在严老师的引导下,画一棵树来代表自己的名字。一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具体想要画的树的形象,只是用我最喜欢的颜色天空蓝跟随感觉涂抹出一些圆弧形线条,  相似文献   

6.
卜林在《达斡尔萨满跳神行巫见闻追忆》中谈道: 1934年春,我在铁匠屯舅父家里,还见过愣子萨满驱鬼的跳神,达语叫做“苏木苏扎日拜”,这是私人请萨满给病人除鬼的跳神活动。 铁匠屯在一棵树西北二十余里处,全屯三十几  相似文献   

7.
会写信的树     
正2015年6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府出了一个新招,给全市7000多棵树涂上不同的颜色,并给每棵树设置了一个电子邮箱。给树一个电子邮箱,难道树会写信?或者有人给树写信?事实上,真的有人给树写信了,而且树居然也回信了。一位墨尔本市民给一棵树发了封邮件:"感谢你为城市创造了一处美景,感谢你吸收了二氧化碳。听说你的寿命不长于50年,我真的很难过,我们需要你啊!你一定要保持健康,超越50年哦!"  相似文献   

8.
先让你按照“指导语”做一个意象测试。尽管我们熟知每个人好奇心很强烈,但是还是要求你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提前浏览文后的测试目的和内容。否则,测试的准确性就会因此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正>在疫情封校隔离期间,严文华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系列表达性艺术活动。没曾想,封校前匆匆领取的1盒油画棒、4张A4纸,在隔离期间竟显得异常珍贵。为了物尽其用,我每次都只用一面纸作画,文字描述也直接写在画上。所以你会看到我的每幅画上都有文字,稍微有些杂乱,倒也意外呼应了主题——在无序中安守内心世界的秩序。春光底下无心事好像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走进春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季节更替变得敏感起来。  相似文献   

10.
夏日听蝉     
画家张大千应一位朋友之请,画了一幅《柳阴鸣蝉图》。画上柳丝依依,一只蝉落在柳枝上鸣叫。看了张大师这幅画,我想起了儿时夏日听蝉的情景。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我割完牛草回到家,  相似文献   

11.
有两组幼儿画树,第一组幼儿画的非常整齐。第二组画的比较凌乱,有些在成人看来根本不像一棵树。第一组作品是孩子在教师示范下一步一步画的,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人性”;第二组作品看似杂乱无章,却是孩子心中的树,每一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然而,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追求更有把握的顺利开展活动,会因“求稳”而采用前一种教法,但这样处理后又常常会感到缺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2.
1.赏画猜成语 宋徽宗赵佶是个有才华的画家,他亲自掌管画院。一次他以唐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要求画师们作画。有个聪明的画师画了一幅画:船夫疲倦地睡在船上,身旁横了一支竹笛,说明船夫整天没有搭渡行人,无聊地吹笛解闷,吹着吹着睡着了。赵佶看后十分满意,赏赐了这位画师。读者朋友们:请您从这幅画的意境中猜一句成语。  相似文献   

13.
一、作画医疾  南齐刘 有一个妹妹嫁给了鄱阳王,夫妇恩爱异常。后来鄱阳王惨遭明帝杀害。王妃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日夜悲伤,渐渐地卧倒在病床上,久治不愈。一天,刘 请画家殷 作了一幅画,画中的鄱阳王,正与宠姬亲昵地照镜子,一副就要双双入寝的样子。王妃看到这幅画,立即妒火中烧,大骂:“死鬼,早死一点儿不冤枉 !”从此,王妃的病慢慢好了。   二、挥鞭脱险  从前,侯景与宇文泰作战。宇文泰因马中了流箭,摔落地上,追兵随即赶到。保驾的都督李穆情急之下跳下马,挥动皮鞭狠狠地打宇文泰的脊背,骂道:“陇东军士,你主子在…  相似文献   

14.
画余随想     
<正>戏里画理我爱听戏,常在豫剧的旋律中作画,也常在戏与画间相互参悟:一出戏有主角也要有配角,有低缓处也会有高潮处。一张画也应有主角与配角,有低缓处与高潮处。可我们作画时,常常想把每个地方都画得很精彩,缺少画糊和画虚的地方。有时戏台上面会有很多的演员,你细观察,边唱边走动的只有那一两个演员,其余的演员都是一动不动的站着,让观众的视线一直随着主角活动。于此可以感悟很多画理,如主次、虚实、动静等。戏剧服装中加长的水袖,在刻画角色内心情感以及表  相似文献   

15.
著名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天,一位慕名者买他的一幅牡丹画作,回去后,高兴地挂在客厅里。这位买画者的朋友看到这幅画,告诉他这幅画不吉利,因为,这幅画没有画完全,牡丹花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那不是"富贵不全"吗?买画者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就拿回去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氏听了他的理由,灵机一动,告诉这个买主,牡丹代表富贵,所以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买者听了俞氏的解释,又高高兴兴地捧著画回家了。  相似文献   

16.
人的魅力之一在于人的复杂性。人需要不停地进行自我探索,才能看到人的更多侧面。这位作画者在两幅画当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热烈与冷静;内敛与奔放;感性和理性;粗犷与细腻;活泼开朗和与世隔绝;努力拼命与放松慵懒......所有这些都神奇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位作画者借助图画对自我有较深的剖析和认识,意识到这本来就是自己身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正指导语:亲爱的同学,您好!请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有选择项的请在相应的数字上打"√",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请不要多选或漏选。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对于您的回答,我们承诺将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为生命着色     
生命本是一张白纸,人生的意义,就是为这张白纸着上独特的色彩。着上绿,让你的生命蓬勃向上;着上红,让你的生命激情洋溢;着上蓝,让你的生命高洁脱俗……为生命着色,让你的人生丰富多彩。你喜欢绿,就用绿色装点生命。为山,则高山耸翠;为树,则松柏挺拔。头顶蓝天,脚踏实地,永远怀着  相似文献   

19.
走出舒适圈     
导师是一位很优秀的教授,那一年他带了我们八个研究生。明天我们就要各奔东西,走向工作岗位。教授请我们这些学生聚餐话别,也可以说是给我们上最后一课。吃完饭,我们请教授赠言。教授没有说话,而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用笔画了一个圈,在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教授开言说:"这是你的舒适圈。这个圆圈里面的东西对你至关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工作。在这个圆圈里头,人们会觉得自在、  相似文献   

20.
常留三分     
记得念初中时,我曾喜欢上了作画。指导老师是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国画家。他指点我时,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你画得太满了,要懂得留白;画留三分空,留白天地宽,你要记住呵。“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