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雅瓦屋山道教与蜀中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洪雅瓦屋山是张陵五斗米道平冈治教区 ,当地的青衣羌人是蜀中最早皈依道教的少数民族。本文探讨洪雅瓦屋山道教的源流 ,围绕五斗米道与青衣羌人关系 ,对五斗米道传教史有新的阐释 ,认为洪雅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  相似文献   

2.
四川考古发现的两例道符为五斗米道的遗迹,在墓葬中起到升仙、驱邪、劾鬼功用。《太平经》复文是已知最早的道符,与滨海地区早期道教有关,其他地区的复文道符皆来自该地域。《后汉书》所说的张陵“造作符书”,非指道符为张陵所创,而是张陵在《太平经》复文及中原早期的道符基础上改造形成。新发现的瑞麟寺道符既有滨海区域因素,又受到中原早期道符的影响,对于研究五斗米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4.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的蜀之鹤鸣山究竟在哪里?本刊曾发表过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为道教发源地的文章。现在蔡运生先生提出四川剑阁县鹤鸣山才是张陵创教地点的新见解,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刊登其来稿。  相似文献   

5.
张鲁     
五斗米道“师君”(首领)。创教者张陵之孙。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刘焉任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杀脩,并其众,割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并建立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自称“师君”,不置长吏,而以教中“祭酒”管理地方行政。统治汉  相似文献   

6.
正江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丛书(五卷,2014年11月出版),是天师道思想文化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该丛书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民担任执行主编。各卷撰稿人均是近来年崭露头角、活跃在道教研究一线的中青年学者。由汉代张陵、张衡和张鲁祖师创立正一天师道(五斗米道),传续了二千多  相似文献   

7.
覃光广 《中国道教》1985,(16):62-6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多神教。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道教仅是汉族的宗教,与各少数民族并无多大关系。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甚切合。道教创建、发展、衍化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东汉未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区。除氐族、羌族外,其地住南和西南还有僰人,邛僰、叟、濮、摩沙,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最初的道教徒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张陵设置的“  相似文献   

8.
道教一向主张“自然无为”,对自然的博大、巧妙,充满无限的崇拜,主张世间的一切事与物都要顺其自然,人要与自然相互包容。《淮南子》中只着重论述了人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并没有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早期道教也是这样,张陵的五斗米道要人们崇拜天、地、水三宫,以及各种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之神,乞求神灵保佑长生久视。魏晋时道教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  相似文献   

9.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10.
蜀国多仙山 ,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瓦屋山海拔 2 830米 ,山体方平厚重 ,形如瓦屋 ,高矗云汉 ,神秘幽深 ,与峨嵋山遥相拱揖。远在周代 ,瓦屋山即已开发 ,流传至今的地名“周公河”、“易俗乡”即是明证。但由于明清以来被冠以“妖”名 ,从正史中删除 ,致使这座名山几乎被世人忘却。在此 ,我想考察瓦屋山道教历史的渊源。一、孕育五斗米道的沃土“原始的五斗米道 ,大抵从民间流行的巫鬼道演变而来。”① 张陵吸收巴蜀少数民族信仰而于鹤鸣山创道的观点 ,在学界几成定论 ,而瓦屋山区正是其从少数民族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