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雪  杨伊生 《心理科学》2007,30(5):1233-1236
采用实验法以90名3~5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中延迟满足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较弱,而4、5岁的幼儿在这种能力上有了较明显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幼儿阶段的延迟满足能力仍然很低;3~5岁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不同性别中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左雪  杨伊生 《心理科学》2007,30(2):373-376
采用实验法以90名3~5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个体和群体情境中延迟策略的使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注意转移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在被动策略的使用上4岁组的幼儿具有显著差异;在个体与群体情境下,除了寻求帮助策略上有显著的差异外,其他延迟策略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延迟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我国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的特点及中澳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延迟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岁幼儿使用延迟策略少,4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5岁幼儿主要使用寻求策略和自我分心、问题解决策略,自我言语控制策略在整个幼儿期始终不具有显著优势性。(2) 澳大利亚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高于我国同龄幼儿;在延迟策略选择上中澳幼儿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化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着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2岁儿童为被试,探讨其在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岁儿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体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2岁儿童已能使用一定的延迟策略,包括问题解决、分心、寻求安慰、消极等待、寻求他人帮助、回避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分心策略;(3)不同的策略对延迟时间有着不同的影响;(4)儿童对策略的使用不会因延迟满足情境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室实验观察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幼儿气质与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气质与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2)负情绪水平低,坚持性好和冲动性低的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较好.活动性水平高的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较差.(3)修订的TAB-R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来测定与自我控制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不同自立水平儿童自我延迟满足的注意机制及发展特点.方法:应用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对272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自立水平进行评定,根据儿童在自立行为问卷上的总分按由高至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取40名儿童作为高自立组,由低分到高分取40名儿童作为低自立组,对两组被试采用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等待实验范式,进行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对照研究.结果:(1)两组儿童在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最长,在呈现奖励物的三种情境下平均延迟时间较短;(2)高、低自立水平儿童在延迟时间、延迟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低自立水平儿童相比,高自立水平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更强,提示儿童的自立发展水平可以预测其自我延迟满足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文通过论述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的因素,探索了如何教育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眼动研究方法,以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及眼动特征为指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儿童在自我延迟满足情境中的注意分配策略及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偏爱策略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小学1、2年级儿童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学前儿童;延迟奖励物的彩色照片比黑白照片更有利于儿童的延迟等待;眼动方法是延迟满足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延迟满足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突破。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研究领域目前有三种典型的实验研究方法,即自我延迟方法、外加延迟方法和礼物延迟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对于延迟满足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研究方法似乎都忽略了延迟满足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价值评判。儿童之所以愿意忍耐长时等待,是因为他们做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选择,这一选择过程在延迟满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延迟满足中的价值评判,尝试性地提出了对延迟满足研究方法的初步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0.
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丽珠  于松梅 《心理科学》2002,25(6):712-715
1 引言  延迟满足 (delayofgratification)这一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弗洛伊德 ,他对延迟满足富有创新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外加延迟满足 (externalimposedde lay ,EID)的情境上 ,即认为当直接满足实现发现障碍或推迟时 ,儿童通过对实际上暂不存在的、需要延迟满足的对象产生“幻觉意象” ,来达到消解紧张和由延迟满足所带来的烦恼 ,并最终度过延迟期限而得到满足。斯金纳在小说《华尔登第二》中也曾阐述过延迟满足的现象[1] 。但延迟满足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确立 ,当属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米契尔 (W…  相似文献   

11.
杨丽珠  王江洋 《心理学报》2007,39(4):668-678
采用追踪研究,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54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5年后结合教师访谈与评定、同伴提名、儿童自评等方法综合评定这些儿童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探讨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的预期作用。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水平可以预期其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水平。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总体发展也好,其遵守规则与执行任务能力、与教师交往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社交情绪发展水平都显著高于那些在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儿童;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2.
探讨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和学习优秀学生(学优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独自操作、单一团体操作和混合团体操作,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延迟满足实验中,被试变量(学优生、学困生)与情境变量(独自、单一团体、混合团体)的交互作用显著;(2)在独自操作和单一团体情境下,学优生延迟满足能力显著高于学困生,混合团体则不存在这种差异;(3)学优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在独自操作和单一团体时水平较高,而混合团体的成绩则显著的低于单一团体,学困生的延迟满足能力在单一团体和混合团体时水平较高,而单独操作成绩则显著低于混合团体.本研究一方面拓展了对延迟满足能力的群体比较研究,同时,对学困生的心理教育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14.
Excessive technology use among young children remains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with diverse serious consequ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find out how children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use technology. 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he authors explored what factors influence children's ability to delay gratification in using technology. Four specific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interview data: they found (a) fear of punishment, (b) self-directed speech, (c) reinforcement, and (d) parental modeling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rain children to forgo immediate pleasures of using technology. These findings provided some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s self-control of technology use can be modified and improved. This study suggests methods to leverage and strengthen existing initiatives to promote self-control of technology use fo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日昇  寇延 《心理科学》2005,28(4):788-791
研究选取了10名幼儿(3~6岁),对他们的初次箱庭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如下:给幼儿介绍箱庭时通常需要他们的父母或朋友在场,利用玩具在引导幼儿熟悉箱庭时发挥重要作用;幼儿箱庭制作时间都比较长;玩具选择以动物类为主;制作过程中频繁移动玩县;空间使用以“占满”类型为主;大多数幼儿制作时都不动沙;作品主题以“无明确主题”为主,有明确主题的主要为“动物世界类”和“家庭生活类”;制作过程中幼儿主动与见证人之间的互动频繁。  相似文献   

16.
姚尧  陈晓湘 《心理学报》2020,52(4):456-468
已有研究表明, 音乐训练能提高成人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此种训练能否增强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训练效果是否受到训练时间长短的影响?本研究对幼儿园4~5岁幼儿进行音乐训练, 共40人, 分成音乐组和控制组, 每组各20人, 追踪考察音乐训练和训练时间长短对幼儿声调范畴感知能力提升的影响。实验采用前测-中测-后测设计, 对音乐组开展每周3次, 每次30分钟, 以小钟琴演奏为主的音乐训练;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有组织的训练活动。结果发现, 12个月音乐训练提升了幼儿对声调范畴感知的程度, 表现为音乐组幼儿范畴边界宽度显著小于控制组, 而训练6个月时, 该优势并不显著。此外, 12个月音乐训练还加强了幼儿区分范畴内刺激声学差异的敏感性, 而对范畴间刺激的区分能力无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音乐学习的歌剧理论(OPERA), 音乐训练具有跨域迁移作用, 可提升4~5岁幼儿对普通话声调范畴感知的能力, 但只有长期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真正提高幼儿的音高精细化加工水平。  相似文献   

17.
An adult, with a puppet held at shoulder height on either side (within the infant's visual field), interacted with 3- to-6-month-olds, turning her head intermittently to talk to a puppet. Seventy- three percent of infants' first eye-turns wer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dult head-turn.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3~5岁幼儿职业声望认知及职业声望垂直空间、大小双重隐喻的发展规律,研究采用将高声望职业人物和低声望职业人物图片放置垂直空间的上方/下方和大/小的人物剪影图片的任务操作。通过2个实验及综合分析结果发现:3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开始萌芽,高职业声望为“上”的正极概念隐喻开始出现; 4岁幼儿职业声望隐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已形成高职业声望为“上”、“大”,低职业声望为“下”、“小”的双重隐喻能力; 5岁幼儿职业声望的双重隐喻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揭示:3~5岁幼儿对职业声望的隐喻加工存在正极优势。幼儿对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和大小双重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不同步,职业声望的垂直空间隐喻发展优于大小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