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音乐美的评价关乎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于音乐美评价观念的转变可开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时代,不合时宜的音乐美评价观念则必然会阻碍音乐的进步.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音乐美与不美,以及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人创造的,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它不同于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空间艺术,将美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欣赏音乐主要依靠人的听觉.  相似文献   

2.
周咏 《美与时代》2004,(9):65-66
美感与技巧是音乐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美感就是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技巧就是音乐表演者展现音乐作品的技术手段.音乐表演的技巧应围绕美感的表达展现,美感的表达又要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音乐表演实践中,要使美感与技巧协调统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美学价值.因此,音乐表演者要从美感的获得、技巧的提高、美感与技巧的统一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不能单单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的,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音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开发并从中受益.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也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枫  程海云 《美与时代》2003,(10):18-19
音乐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的情感的艺术表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有作为艺术的普遍性。除了表情的主要功能外,它还可以艺术地表达思想,也有可能在经济社会中更为直接地体现出它的功利价值。  相似文献   

5.
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乐 《美与时代》2004,(10):60-61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并生动地表现着人类的情感.人们从不同的视野探索情感开发与培养的奥秘,其中艺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钢琴音乐也是如此.钢琴演奏是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它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的运动形式直接展示着人的内心情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审美和情感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的文化”的”心的音乐”,亦即心的艺术。这个”心”,表现为以道家(自然)为主,糅合儒家(纯真)思想的偏激的正始玄学思想,冲破儒家《乐记》音乐的政治功利境界,将音乐引向艺术的美学境界,也即是从”声有哀乐”到”声无哀乐”,其音乐本体表现为”和”。嵇康所说之”和”是艺术的纯音乐范畴,是客观乐音引起人内心原有感情的共鸣而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传播效果问题是音乐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音乐传播作为传播学的具体类别,其传播效果无疑也可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影响音乐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作品的因素、"人"的因素、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只有综合利用并充分发挥相关因素的作用与价值,才能最终获得更好的艺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声乐艺术是最易触动人的情感的一门艺术,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声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把精妙绝伦的演唱技巧完全融于丰富的音乐表现中,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独创个性,牢牢把握作品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力求演唱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音乐的声音材料并非自然界的自然音响,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乐音.然而音乐发展到20世纪,许多传统的音乐观念被颠覆,音乐不一定是以音响作为它的感性材料,音乐的材料也不一定是乐音.作为一种观念的表现,音乐甚至可以没有音响.  相似文献   

10.
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鉴赏都源于和归结为人的情感,它不失为音乐本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它是县体可感和确切的,它对人的人文感化和润泽效应具有自身内在的原理和方式。音乐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实质上是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素养。 音乐是乐音与时间有机结合的听觉类表情艺术。它通过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诸多方法与方式来表现和塑造音乐形象,表达和诱导人们的情绪、情感以及人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冯晔 《美与时代》2008,(5):87-88
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是全人类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经历三百多年的演化与发展之后,其艺术表现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把钢琴与合唱相结合,不但可以发挥乐器演奏技巧与表现的巨大潜力,而且也使合唱找到了新颖、广阔的艺术表现天地,形成两者紧密结合、相依共存的有机整体.在合唱艺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钢琴伴奏在合唱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现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的确,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令人百看不厌,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要能领会书法艺术美,也必须有一双懂得书法艺术审美的慧眼.  相似文献   

14.
李伟 《美与时代》2004,(12):70-7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抒发、表现方面,音乐的强大优势是其他姊妹艺术难以与之媲美的。在高师的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国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智力性人才的竞争.为此,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在改革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设有专门的音乐、美术课,还增设了一门与之并行的"艺术"课程. 新一轮艺术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坚持综合性的课程方向,不但注重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四个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十分强调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在艺术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其它方面的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如在小学低年级《无言的伙伴》一课中,四个艺术门类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美术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造型",音乐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声音",舞蹈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动作",戏剧表现动物朋友"可爱的生活",等等.  相似文献   

16.
邓斌 《美与时代》2014,(8):86-86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舞蹈演员能够根据任何音乐节奏跳出相应的舞蹈。舞蹈作为八大艺术之一,是唯一一个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情感的行为艺术,而这种“心智交流”表达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舞蹈演员对艺术感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音乐已成为人 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要从音乐中获得更多精神财富,得到更深的艺术熏陶,就必须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努力探讨音乐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仓淼 《管子学刊》2011,(2):72-74
孔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都对音乐的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管是孔子的“子与人歌”,还是庄子的“听之于心”的聆听所达到的无声境界,都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客观存在性和音乐所具有的声音特性的默认;但是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则更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作用,以音乐的艺术形式来达到对人品德的教化;而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则是强调了人对音乐的“悟”,表现了他追求“至乐无乐”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是目前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即:音乐鉴赏、表现与创造之间;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音乐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以及音乐课堂内外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21实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如何欣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深刻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的形式才能为听众所欣赏和感受,从而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与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相比,音乐更能直接地深入人类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