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代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带来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分化,各种新思潮、新思想相互碰撞,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融合与冲突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入和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警惕、抵制极端思想的蛊惑,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素来温和宽容,中国宗教也有和谐共生的传统。千百年来,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和谐与  相似文献   

3.
适逢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袂于泰山之麓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1)杨桂华中医文化做为中国文化宝库之一,在中西医文化撞击的各种学术思潮中,更加需要研究中医文化,分析中医面临的危机与出路。中医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深广。中医文化并非自然科学概念,它的哲学氛围足以说明中医...  相似文献   

5.
<正> 第一部由台湾学者和大陆学者精诚合作撰著、由美籍台湾学者陈鼓应先生和中国社科院辛冠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任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即将出版,同学界和读者见面。《明清实学思潮史》是一部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正确阐述明清实学思潮产生、演变、特点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从明中叶至清代末期——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百余年间,由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末流和佛、道思想体系而兴起的以经世政用、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从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清之际,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天崩地陷”的大动荡时代,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思想主流,是从批判整个宋明理学中产生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遍及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全部文化领域。它的历史使命是解放个性、解放生产力,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道路。作者认为,这一学术思潮,与近代启蒙思想不同,与个性解放、人文主义也有别。用“实学”这个传  相似文献   

6.
文化之于经济,首先在于其工具价值;文化之于人类,根本在于其目的价值;文化之于社会,灵魂在于其核心价值。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日趋成为世人所关注的世界现象,中国文化应该也必须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能否形成与中国发展相适应的"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能否大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中国能否成为强国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油画领域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同时,当代中国油画无论是具象还是表现具象,在西方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当代油画风格越来越倾向于表现性的绘画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文化的指导下诞生、发展和壮大的 ,中国共产党的 80年 ,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 80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两大历史性成果 ,就中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化的两大主导形态———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而对中华文化在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走自己的路 ,重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近代以来 ,中国文化的形态以及走向是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化思潮都试图回…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宋生贵为进一步繁荣和深化我国的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工作,汕头大学国家“八五”重点规划“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课题组与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于1994年10月21日—23日在北京共同举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学术研讨会。50...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的本质是价值认同,它既是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冲突、借鉴、创新的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核心,它不仅引领了文化认同的方向,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1.
齐鲁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对它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推动我国的改革与开放。山东地方学术刊物开展的有关研讨,受到了国内外学人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反映了学术上的繁荣;但是,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那就是部分作者把齐鲁思想文化描述为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过分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忽视了它们的共同点与相互吸收,以致使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例如,战国秦汉诸子百家通过争鸣而走向融合,反映在稷下学中形成为一种合流的趋势,就无法加以说明。为了对这一点进行探讨,特再度提出如下几点认识,敬请有关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市伦理学会举办了"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学术年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和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中之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开发齐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振兴山东的经济建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齐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为振兴山东的经济建设服务马存益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但在它长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与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又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同时亦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重点寺...  相似文献   

14.
探讨18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从它所处的时代性和社会思潮的性质特点切入,进行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分析,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8世纪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简要地说,是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断向外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相似文献   

15.
由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校和科研单位发起的“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思潮”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8月7日至11日在黑龙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合肥、南  相似文献   

16.
近读赵吉惠新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一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作者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时,努力地把宏观文化研究与区域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该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问题颇多,这里不便一一评述。现仅就有关儒学、齐学与传统文化等问题,略作评论。一、关于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主体结构。关于儒学命运问题,海内外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认为“儒学是老朽的文化,早已过时”,一种高唱“儒学复兴”。本书作者认为这两种思潮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儒学在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人类社会认识、社会关系和人文现象的粘合剂,它形成社会的人文世界,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深入把握文化现象,就要分析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广义的文化即人化,这一文化通常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领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形成文化的有机整体,发挥着文化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功能,实现着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8.
齐鲁学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源头和主流。齐鲁学术文化的学术宗旨是内圣外王,其旨趣在于内以修养外以经世,把道德学问与建功立业相结合;其学术主题是儒学和经学,先秦时期齐鲁儒学成为显学,两汉经学极盛,经学宗师多出自齐鲁;其精神内核是仁义道德,在它的主流儒学中,仁义道德或者说道义的精神价值始终居于首位;其学术风格是兼容传承,具有多元共存、兼容并蓄的风格,以及守护传统、继往开来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古兰经》的问世,既催生了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也为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文化进步和学术繁荣做出了贡献;既改变了7世纪转型期的阿拉伯社会并促成了阿拉伯伊斯兰王朝的建立,也一如既往地影响着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各穆斯林民族的现状与未来、社会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思想与行为等.鉴于《古兰经》之于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社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和具有的深远影响,历代经注学家根据他们对它有关段落的理解和注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并力求通过经注彰显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时代导向.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11月内容简介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宗教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及文化繁荣中能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不仅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必须面对的。当前,推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已不可能回避宗教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