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王嘉澍 《美与时代》2003,(12):49-50
唐代画家张璪的作品虽已失传,但其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五代荆浩之《论画六要》、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更加丰富了这一创作理论。至今,这一传统的绘画思想仍是画家们观察和表现自然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3.
郭熙画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拟人化"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美与时代》2007,(11):48-50
郭熙是一位典型的宫廷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在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左右下紧紧维系着皇家及贵族的爱好.但郭熙对于绘画主、客体关系的强烈关注与体认,又使他在此影响下将自然对象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在创作过程中的平衡统一,从而使儒家伦理纲常观念鲜明而独特地体现在郭熙画学思想的整体建构中,即通过其理论系统<林泉高致>及<早春图>等作品将这一观念进行全面的表述与传达.  相似文献   

4.
在山水画成为主流的宋代以前,以人物、场景绘画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绘画中,边框在画面中曾凭借划界等功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山水画的兴起,绘画中的边框渐渐被突破,至宋代在主流绘画中消失,其原因正在于宋代及以后的山水画以“去边框化”追求无限空间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边框的消失是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观念在宋代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自然观,并由此发展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构图和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结晶,阐述了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总结经验及思想创新。众多的古代画论将历代人的美学思想汇聚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坚固的中国画理论体系。其中,郭熙的《林泉高致》便印证了作为绘画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聚集了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经验的独特见解和艺术分析,是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由此可知,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也成为后人绘画创作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来源,也可以通过总结历代人的绘画理论经验来丰富绘画实践,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6.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认为,画有"三远",说出了画面中蕴含的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平视的"平远"三种视角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这表明,在对画面空间的处理上,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以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而是选择了通过画面物象近大远小比例的变化、画面线的疏密以及山石肌理的变化、画面物体的线条的掩映叠压关系、墨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空白来表现画面的空间,这种更为适合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画面空间观,即无固定视点的透视观,从而达到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家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三远法"是郭熙提出来的山水画写生观察方法,后来韩拙发展了"三远法"。韩拙的"三远法"虽然是在郭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其是两个不同的维度。他们的绘画思想受到不同时期理学的影响,郭熙的"三远法"注重的是方法论的层面,而韩拙的"三远法"更注重的是感受的层面,因此,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韩拙的"三远法"是"理"到"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刘伟 《美与时代》2007,(7):93-95
《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系统完整的山水画论.郭熙把山水画的功能归结为"快人意,获我心",使其回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是对中国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最初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于隋唐时期,成熟于五代、北宋,为中国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艺术风格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影响,传递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于自然界中山水这一事物特有的东方哲学理解和表述。留白作为中国山水画中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既是中国山水画创作时的一种绘画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东方哲学理念——阴阳、变化、虚实与意境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山水画既不同于文入画也不同于山水画,是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画派.它发端于唐,成熟于宋元,在此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影响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并成为有别于西方绘画的艺术瑰宝.文人山水画存在的千年里一直以它独特的美征服着世人.  相似文献   

12.
"画院"是五代两宋时期的"翰林图画院"的别称,而中国古代画院建制是指将宫廷绘画纳入完善的体制和制度下进行管理。古代画院的建制源于宫廷绘画,始于五代,即翰林图画院,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走向衰落。古代画院服务于统治者意志下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反映了统治者的审美意识,同时与统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话语与权力的角逐关系,权力与话语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郭熙是北宋杰出的画家,其美学思想更为直接地表现在画作上,他的山水画造诣颇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历代文人学士对此多有赞语.如<图画见闻志>说他:"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1].<墨庄漫录>中也记郭熙"以画得名",并盛赞他的画"雄伟清润,妙绝一时"[2].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于"空间"概念的认识源自于对社会实践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虽然没有对"空间"概念作出系统而详尽的说明,但是在诸多的理论著作和绘画作品中依然能够找到古人对于绘画空间的理解和表达。在中国传统的时空观念和绘画理论的影响下,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借助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在绘画中体现出了"空间"的概念,并且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完美地完成了对绘画作品的主题情致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15.
绘画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西洋画通过形体、光线、色彩、透视等表现二维或者三维的画面,中国画则讲究意境,以"远"为核心,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画面效果和心里境界。文章简单说明了"三远"的理论渊源,主要通过举例分析了郭熙"三远法"的美学理论思想,使我们对"三远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创作作品有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表达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意境是情和景(意象)的结晶(宗白华语)。中国艺术诸如诗词、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这就是"道"、"空白"。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境界。中国园林艺术的这种"道"、"空白"的意境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近自然、超越自然,创造虚空的空间。本文试就中国园林艺  相似文献   

17.
丁翔  黄星鼎 《美与时代》2023,(12):80-82
“浅空间”概念是《透明性》一书中重要的空间概念,它延续和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最早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引申而来,是现象透明性理论的转化介质,主要作用在于分析空间中的层化关系。中国山水画在历史的河流中,同样出现过类似于立体主义空间关系的画面组织形式。山水画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这四者微妙的关系为园林门洞的取景空间建立了可分析的纽带。通过分析立体主义之于“浅空间”理论和中国山水画之于中国园林的关系,以“浅空间”理论为出发点,尝试以别样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门洞中的空间关系,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提供多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先秦文献里"四时"主题的相关论述,梳理了绘画中这一主题形成的源头,并对六朝至五代文论、画论中"四时"的演变与延伸加以阐发,进而认为山水画中"四时"主题在五代时期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9.
董其昌才华横溢,有着丰富的学养,多方面的才艺,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是文人画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董其昌在绘画上专长于山水,他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处在政治黑暗腐朽,宗派纷争,相互倾轧的恶劣社会环境下,只能在山水画中寻求自我心灵的释放。在其看来,绘画就是以山水来表现自我的审美心胸——游心于艺,才有了浸润着其美学旨趣的画理画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20.
刘研 《美与时代》2014,(5):73-74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来提高人格的境界;阐释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在自然中真正地理解、感受和把握山水变化的美;在“三远”说中表达画家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心灵安顿的寻求。《林泉高致》不仅是对山水绘画的总结,更具有美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