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天人之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基本问题。北宋哲学家邵雍甚至强调 :“学不际天人 ,不足以谓之学。” (《观物外篇》)所谓“天人之际” ,就是天人关系 ,就其最具现实性的意义来说 ,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诚然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所谓天 ,除了自然之天的含义以外 ,还有作为有意志的最高权威的主宰之天和作为伦理道德本原的义理之天等含义 ,因此 ,天人关系远远超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范围。不过 ,所谓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云云 ,实乃人们把自己在社会文化的积淀中产生和具有的社会功能特征和社会精神属性经过思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道德与天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此,"天人合一"实质上是在道德基础上的合一,即"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3.
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大成者。《老子》中所包括的独辟蹊径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御神的养生理论,为道教养生学的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天人合一或曰天人相应观念,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部分。《老子》对天人关系的探索是通过对“道”的认识开始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有生无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体都是“道”,都是“道”的普遍规律在各种具体物象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相通的特征和规律。人是自然界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宗教、哲学、伦理视角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进行辨析,试图完整呈现其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本文认为董仲舒的"天"包涵三重含义:神灵之天、道德之天和自然之天。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论"的思想形式,自然之天是其哲学基础,道德之天是其伦理核心,三者构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宗教性的"天人感应"与哲学性的"天人合一"均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基础上,以人伦道德性的"天人合德"为归宿,集中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人文理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重建道德理想和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思想的核心则应在“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思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太平经》“三一为宗”天人思想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继承了老子之道和传统天神信仰,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仙家之术,熔修身、治国于一炉,把前人较模糊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概括并深化为较具体的“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再以此统天道观、政治观和内养观于一整体思想体系。这一体系首先以“三一为宗”思维模式阐述天道,然后以天道观指导个人修行,以个人修炼去感悟大道,证得统…  相似文献   

6.
陈国谦先生在《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中,对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天人对立、主客二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天人合一、主客浑饨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主客二分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可能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以此取代西方人的天人对立观念,是目前人类摆脱环境危机的出路,但缺乏人对自然改造的实践能动性。(参看《哲学研究》1994年第5期)罗卜先生不同意陈的观点,专作《国粹·复古·文化》一文,予以反…  相似文献   

7.
一、两种人文类型 人文主义,就其词源学意义而言,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化思潮,但就其实质蕴含来讲,则泛指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学说.而中国文化在其延绵数千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以趋善求治为追求的特点,其人文主义特征是十分鲜明的,更有甚者,中国人文主义还凸显着它人情化的理论特质.首先,从中国文化思想内涵而言,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人将天人化、人情化,尽心知天肇其始,天人合一继其后.人们以情感同一来论证“天”心即“人心”,有“天亦有喜怒之气,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各民族对此都有一个自然主义的认识阶段.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主义观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道“与“天道“的合一,即人事和自然的统一.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与“道生一,一生二……“的对“万物生成之理“所做的解释,颇能说明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1.
《管子》天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管子》“天”的含义有至上神、自然神以及运行变化有自身规律的自然之天。基于这种认识,天人关系表现为一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天人感应”;二是人效法、顺从“天道”,利用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宰自然,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它在先秦的天论思想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儒家生态学,其论述“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想由以下五个基本观念组成:1.“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它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固然之理”;2.“赞天地之化育”的价值论,它谈的是如何将“天人合一”的“固然之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然”;3.“德性之知”的认识论,它强调要从“生存意义”方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通观地了解;4.“民胞物与”的义务论,它认为人类要以平等之心去看待自然万物,这是人的义务和“特权”;5.“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它提出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时,既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与价值,也要顾及到自然的利益与价值,要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太和”。  相似文献   

15.
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儒道两家都追求天人合一,都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这种天人整体之学一方面接引天道来论证人道,另一方面又按照人道来塑造天道,并通过这两个过程的不断的循环往复来把握天人整体。援引天道来论证人道,就必须从人道中寻找出合乎自然的内在根据;按照人道来塑造无道,又必须从天道中寻找出合乎理想的人文精神。只有当人道中的自然根据与天道中的人文理想融为一体时,才谈得上真正的天人合一。透过这种天人合一的形式,一种终极性的价值追求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儒道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所理解的天人合一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归根结蒂就是他们的价…  相似文献   

17.
郝颖婷 《中国哲学史》2020,(2):114-120,128
王船山以“理一分殊”说作为处理家国关系问题的基本视域,对朱子“家国一理”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并进而提出“家国殊等”说以驳斥阳明学。在船山看来,“理一”仅仅是人道“继善”的倾向性,“分殊”则是抽象的继善倾向的差异化人道实践,“家国殊等”就意味着国-天下层面的政治实践有其独立性,政治秩序的形成需要以“絜矩之道”为原则实现制度构建。船山在继承理学传统强调天人相继的连续性的基础上,申明“君子之道非天地自然之道”,更为着眼于人作为一个群类整体的“人道”秩序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信仰的基本认知范式,也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试从孔子“三畏”入手,通过梳理先秦语境——“巫的传统”、阐释“天人之合”的内在脉络、揭示“圣人形象”的伦理处境,指出孔子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个范畴转换了西周“德性—礼乐”文明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圣人—仁学”的天人模式,但同时也给后人的信仰实践留下了许多模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天人之辨”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将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论文从“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参”四个层面分析了荀子的天人之辨中的无神论思想,这四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呈现出逻辑发展的内在轨迹,从而揭示出荀子天人之辨中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易经》之卦象到底有没有象征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依据有关史料、《易经》卦爻辞和前人的研究,做了肯定的回答和比较系统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易经》在天人问题上的四个观点:(1)天道与人事有统一性;(2)自然属性与人格品德相联系;(3)人是天人关系的主体;(4)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然后,又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伦理和宗教进行了概略的追索,指出中国科学古代曾长期领先而近代落后,中国哲学思维偏重求同,偏重综合、整体和功能结构,中国宗教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等等,都与天人合一观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