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发明 《中国宗教》2018,(11):30-33
―、解经教务: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 出版经籍满足宗教需求。从宏观层面讲,教务工作是我国伊斯兰教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是引导我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伊斯兰教界陆续翻译出版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古兰经》,伊斯兰教逊尼派六大权威圣训集以及阿拉伯文《塔哈维教典》等数十种经籍,逐步满足穆斯林宗教生活的基本需要。  相似文献   

2.
清代成、同年间,云南穆斯林大量镌刊先哲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诸氏的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译著,流传海内。 清末经堂教育家马联元的阿、波文著作,大部分是著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成果,问世之后,风行南北,寺院经堂竞相采用为教材,历百年而不衰。当时,凡所镌刊的雕板扉页或卷末皆注明“板存滇省南门内清真寺”,即现今该寺度藏的伊斯兰教经籍雕板。 所藏的经籍雕板中,最负时誉的是《宝  相似文献   

3.
正"以儒诠经"指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亦称"用儒释教"。明清时,中国还没有《古兰经》汉译本,加之当时我国穆斯林已普遍使用汉语,一些地区的穆斯林群众已经不懂《古兰经》的文义,伊斯兰教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衰退现象。加之明清封建统治阶级中有的人认为伊斯兰教"不敬天地,不祈神祉,不奉正朔,不依节序,另定宗主,自岁为年",有对其禁绝之意,一些民众  相似文献   

4.
<正>一、"以儒诠经"是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自我觉醒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承和解读都是"家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保守。在元朝,穆斯林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有许多人入仕从政,如"回回司天监""回回国子监学""广惠司"等(1)。东来的穆斯林把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传入中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没有把《古兰经》翻译成汉文,也没有用汉文阐扬  相似文献   

5.
徐蕾 《中国宗教》2023,(4):74-75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教法、教制、历史、文化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最突出的当然是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通常称为“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之际,在我国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他们用汉文表达和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律,使之与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相适应,进而达到对话交流、调适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汉文译著活动的目的在教内旨在改变以往伊斯兰教“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宣传教义,维护信仰;在教外力求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做到“隔教不隔理”。  相似文献   

7.
王静斋与阿汉字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斋翻译的阿汉字典有两种:《中亚字典》(俗称王氏小字典)出版于1928年,《中阿双解中阿新字典》,(俗称王氏大字典)出版于1934年。这两部工具书,对我国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文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对回族穆斯林中一向只学习阿拉伯文而不重视、或无机会和条件学习汉文的人,也提供了兼学汉文的方便。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国回族伊兰斯教数个世纪以来清真寺传统的经堂教育,在兼学汉文上起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创办了《中国穆斯林》杂志,为全国穆斯林提供了自己的讲坛和园地,在祖国文化的交响乐中,又奏响了中国伊斯兰学术文化事业的新乐章。五十年来,《中国穆斯林》经历了创刊、停刊、复刊、发展的变迁,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从季刊发展到双月刊,从只有汉文版发展到有汉语、维吾尔语两种文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穆斯林大众的爱护下,  相似文献   

9.
新书介绍     
《法音》1993,(4)
《中国密宗大典》中国密教传自印度。世称唐代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所传中土者为唐密,莲花生所传西藏者为藏密,经由中国传入日本者为东密、台密。《中国密宗大典》首次汇集印行了历代汉文藏经所见有关密宗的经典、陀罗尼、修习仪轨等数百部经籍和其后诸家所译各种密宗经籍,还收录唐以前所传杂密,并附以敦煌文献有关密宗经典残卷残篇。本《大典》依据译经年代顺序排列,可为佛学专家、思想史专家、超自然现象研究者等提供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学习资料。本书首次集印汉文密宗典籍,并附敦煌文献以资校勘,可称开创之举。适合中外各国大型  相似文献   

10.
正今天大家欢聚一堂,隆重集会,共庆《中国穆斯林》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向多年来为《中国穆斯林》杂志倾注大量心血和热情奉献的所有采编人员、工作人员、专家、作者及广大穆斯林读者,致以热烈的祝贺!抚今追昔,历届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穆斯林》杂志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极大的鼓励。60年前,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中国穆斯林》杂志顺利创刊。1995年《中国穆斯林》杂志汉文版百期纪念时,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集了会议,决定重新编定《中华大藏经》。首先的工作是编定目录,然后再选定古刻本,加以校勘,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12.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一明末清初,中国穆斯林从编译波斯苏非哲学作品起步,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这一新文学种类。对于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通常将其体裁归为散文。因此,在对该类文献的研究中,学者多重视对散文部分的史料收集和义理阐释,及对穆斯林作者哲学思想的探讨,鲜有对诗歌体裁及其内容的关注和讨论。事实上,在明清中文伊斯兰文献中蕴藏着大量诗歌体裁作品。例如,在舍起灵译作《昭元秘诀》和《推原正逵》中,每部所载诗歌均多达百余首。其他的伊斯兰汉文译著,  相似文献   

14.
色兰!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以十分愉快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全国穆斯林自己的刊物——《中国穆斯林》杂志复刊十周年。《中国穆斯林》杂志创刊于1957年下半年,试刊三期,1958年以月刊正式发行,1959年下半年改为双月刊,1960年停刊,汉文版共出27期,维文版共出12期。  相似文献   

15.
帕林达 《中国穆斯林》2012,(2):18-21,32
明清以来,穆斯林学者卓有成效的汉文译著活动,成就了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和实践。在这一活动中,苏非主义也起了相当的作用,苏非来华传教、苏非作品传入中国并在经堂教育中作为课本使用,都对明清穆斯林学者的译著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他们的译著作品带有苏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穆斯林》杂志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伊斯兰教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57年,有汉文和维吾尔文两种文字版本。汉文版现为双月刊,维文版为季刊。该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宣传介绍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各民族穆斯林服务。宣传报道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各民族穆斯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活动情况及模范先进人物事迹;介绍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制、教规和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发表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2023,(3):17-22
<正>1957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成立8周年的喜庆时刻,《中国穆斯林》杂志汉文、维吾尔文两种版本应运而生。从此,这本承载着全国穆斯林群众美好心愿的综合性伊斯兰文化刊物,成为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传播伊斯兰教知识、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交流、讲述穆斯林爱国爱教故事的新园地。从创刊起,《中国穆斯林》杂志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在教言教的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6)
中国是一治史的国家,佛教也不例外。治佛教史者,人物、寺院和经籍为三大基础。纵论佛教,当以人物为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僧俗二界。为僧人立传,始于魏晋南北朝,至现在仍未缀止,历代僧传,计有几十部之多。然后藏传佛教中,有关僧人的别传和类传还是不少的,有些已由学者译成汉文或编纂整理出来,如牙含章著的《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多尼传》。但是类似总传的《高僧传》传记,在藏传佛教的汉文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称谓辨析(一)马忠杰一、何谓"经名""经名"是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用名,故亦称教名。因多采用《古兰经》和其他古典经籍中提到的历代圣贤、圣妻、圣女的名字而命名,所以又叫"起经名"。起经名是伊斯兰教的礼法制度之一,有段圣训说:婴孩出生后父亲应在第七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马注的《清真指南》为切入点,全面论述了内涵丰富的伊斯兰教人道思想。文章提出,伊斯兰教是重视天道与人道的宗教,重视天道是为了坚定信仰(伊玛尼),重视人道是为了实践天道的思想和要求。在当今社会,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人道思想的实践,将更加促进穆斯林之间,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全面实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