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哲学的道教读者们都知道,“道教”这个术语即代表“哲学”,也指“宗教”教义和实践。由于我本人关注作为哲学的道教,所以我先介绍“道家”与广义的道教的关系。与儒家有一个主要的创立者不同,道家是事后的追溯。在公元前2世纪被历史学家司马谈第一次命名为一个学派。司马谈对学派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它们对治国的贡献,没有提到后来追认的两个主要的道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对“道家”的进一步说明则源于“道家”与“道教”的区分,后者一般认为始于公元142年。道教指有组织的宗教,延续至今。直到最近,道教学者,尤其是西方的道教学者,在…  相似文献   

4.
<正>一、“道教中国化”的概念及其内涵考察近年道教界与学界对道教中国化的理解与实践探索,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对“道教中国化”的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呈现多元化理解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与界定:一是强调“当代化”,即道教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相结合,使道教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道教当代化”理论——宗教政治纬度;二是立足“现代化”,致力于运用现代知识体系推进道教组织管理规范化与形象重塑,引导道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现代化”理论——宗教现代化维度;  相似文献   

5.
西方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哲学的变革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变革以及将西方科学思维运用于中国思想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进而形成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两种形式 ,即“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思维 ,二者各执一端 ,均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适合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中西融通式思维。  相似文献   

6.
王玄览道教重玄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美学思想的范畴里,“道”(有时又称为“玄”“一”)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判断。“道”是一切美的根源与归宿,是修道之人获得宗教化审美体验的源泉。早期道教著名学者葛洪在其所著《抱朴子》中开宗明义地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妙昧乎其深也,故能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能妙焉。”妙者,美也;玄即妙即玄即美。在道教哲学里,如何说明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即是内在于万事万物中的本体之“道”,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在美学上同样不能避免。作为美的本原的道与作为美的本体之道如何即二即一,即沟通美的本原与美的本体,使作为最…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现代现象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国内乃至海外华人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众多人本主义哲学的奠基性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象学推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方法,即对事物的直接把握而非间接把握的所谓直觉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与强调单刀直入和易简功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医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结构及其关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领域中 ,只有对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的加工 ,才能上升为科学意义上的医学认识 ,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 ,医学认识就在于医学思维。尽管医学思维活动中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 ,但哲学思维不能代替医学思维 ,它只能作为医学思维的先导 ;尽管从发生学意义上说 ,二者都起源于人的智慧想要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 ,但哲学思维是观念层次的思维 ,它力求以抽象的、无限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而医学思维作为科学思维的一种 ,则是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 ,是一种实证性的思维[1 ] 。医学家要想在医学思维活动中更好地运用哲学…  相似文献   

9.
郭硕知 《中国宗教》2022,(11):48-49
一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与儒、释二家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道教通过供奉先贤、编纂经藏、科仪劝善乃至衣冠发饰等诸多方式,守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在思想观念上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道教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复归其根”,倡导人们回到与万物融合的状态。这种崇尚融合的整体思维,不但衍生出“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和平观念,而且产生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态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民众思想是产生道教的基础 ,而道教自产生之后便渗透到中国民众底层 ,以其宗教形式、精神、思维方式比起国本位的儒教更多地支配着中国百姓生活及民俗文化。中国戏曲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其源起与民间宗教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联 ,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深刻。在闽台文化这个中华文化的子系统中 ,道教对闽南戏曲的影响更为深远 ,乃至产生由道士演出的“打城戏”。本文拟从史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道教与闽南戏曲的种种关联进行一番梳理 ,并试图以此探索闽南人的思想文化特点。一、道教和福建道教中国道教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二、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本世纪初,在一次道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有一位知名的西方学者,发表了他对中国道教的看法,认为: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由于对“道”的诠释纷繁,作为另念,其适应性很强,因此它是一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教义的宗教,也可以说是没有“神学”的宗教。他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道教伦理思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伦理思维是中国道教认识伦理本体、完善自我和协调自然的特有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国人道德智慧的独特体现.自我性思维、人本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是道教伦理思维的三大特征,它折射出道教抗命逆修、抱朴守真、清静恬淡、慈爱和同、度人济世、性命双修、顺应自然和力行不止的主体精神.道教伦理思维和主体精神的最终旨趣是对自我完满、人我和谐和人物(自然)和顺的追求.在现代化过程中,道教伦理思维及其主体精神是人类精神资源宝库中使生命得以充实、发展和丰富的重要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3.
《世界宗教文化》2023,(2):188-188
张彤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213千字本书尝试在中印思维方式融摄的视域下,立足佛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以僧肇“中道思维”“即体即用”思维为切入点,从辩证思维方法论层面探讨僧肇对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维、大乘空宗般若学辩证思维的融汇与转换,阐释了僧肇佛学思想的特质,并一定程度揭示了佛教中国化的理论特点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15.
道教生命哲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①。“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技”和“道”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和依据这种哲学发展起来的道教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7.
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大师朱伯岜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周易》的影响并不限于儒学的领域,其它系统的哲学也不同程度上从《周易》的研究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同易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懂得易学,对玄学的形成和演变,对道教的炼丹理论都难以作出正确的评论。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中国化方向,正成为当今我国各宗教的共同议题和重要任务。龙虎山嗣汊天师府有块牌匾——“阐道布教”,这是祖师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阐释它,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坚持道教的中国化方向。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切实含义,不是说道教本土化,而依旧是说道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样才能跟上当今中国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9.
有关“道学”定义问题,向来存在不同理解。本文所谓“道学”指的是道家与道教之学,而“道学研究”则是道家与道教的现代学术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在四十年间走向全面复兴,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道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构建道学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孙向晨 《哲学动态》2022,(6):45-55+128
在一个没有“家”的哲学时代,提出“家”哲学势必遭到各种质疑,如李勇教授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家”哲学可能遭到的批判。确实,“家”哲学要在现代世界站立住,就必须经受各种挑战。从“家”问题内部的论域来看,首先要清楚区分传统的家与现代的家,古今之间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今天我们讨论“家”的问题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一定要站在现代世界之中。其次,“家”作为一种普遍性存在,其在中国社会的形态与在世界范围的形态也需要深入辨析,汉语哲学有责任充分汲取中国思想传统的资源。最后,“家”作为社会性论题与作为哲学性论题也有所不同,本文强调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家”的问题。从外部的哲学批评立场来看,“家”哲学还需应对来自自然主义、多元主义以及个体主义立场的挑战。在这些问题上,“家”哲学有着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最终“家”问题有一个从“厚的文化”不断理性化到“薄的哲学”的过程。但“薄”并不意味单薄,而是意味着论题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