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讨会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学院联合举办。40余名法学界、哲学界的学者、专家参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产生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根本对立;无产阶级解放与人权问题。与会者回顾了人权理论发展的历史。人权思想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朔到古希腊和罗马之交的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一体论的思想中。人权作为政治实践问题,最早出现于欧洲中世纪土地贵族和国王的政治斗争中。从16世纪开始,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王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5,(5):96-102
拉兹是当代西方政治性人权观的代表人物。从权利的利益论出发,拉兹依据人权在国际实践中限制国家主权的功能,把人权看成是二战结束以来人们针对国家拥有的普遍权利。尽管拉兹的政治性人权观表征了当代西方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但他对人权的论证并没有能够充分阐明全球化时代的人权。为此,应对他的人权观进行修正,并把人权理解为每个人依据人的尊严而拥有的限制国家权力的普遍权利。  相似文献   

3.
普遍主义人权观是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它存在着解释力弱化、有可能导致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局限。历史主义人权观关注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权发展和实现的影响,坚持研究人权问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和时代境遇的学术立场。应用伦理学研究社会生活诸领域的现实人权问题,其任务不是论证普遍人权的合理性,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以整体观的方法来理解具体人权存在的多样形态,探究具体人权实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要求什么样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议题。资本主义国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根基,它同无产阶级要求的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从现代国家到国家完全消亡的历史演进过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或“(半资产阶级)国家”、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四个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以彻底打碎传统国家机器为首要条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是推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政治形式。“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狭义上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非政治国家”的制度形式,在广义上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制度形式。《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现代国家观,对于我们准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超越性、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方位和制度特征,以及充分发挥现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所有制上的优势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志强 《现代哲学》2011,(2):111-116
尽管罗隆基认为其功用人权观既不是功利主义的延伸,也不是"天赋人权"的翻版,但它是现代中国对人权理论谱系的原创性贡献。功用人权观是西方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汇总和反应,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理论。罗隆基功用人权观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为了建构人权理论,却没有顾及理论来源所针对的问题和语境,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短路,以及理论上的片面性与互相抵触。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7年11月7日,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一个国家内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仍然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时俄国反动资产阶级和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疯狂地向苏维埃政权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列宁提出了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里的“建成社会主义”,是指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谈民族民主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问题。作者大谈“不发达国家在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却避而不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国家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把民族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首要的革命斗争任务。作者完全混淆了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线,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企图用阶级调和论代替阶级斗争观点,用改良道路代替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作者胡说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在亚非民族民主国家里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执行着无产阶级专政的一定职能”,它“在客观上体现着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原则”。按照作者的看法,亚非地区的无产阶级可以完全放弃在民族民主革命甚至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权。作者企图对亚非人民进行说教:他们完全可以建立没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似乎不经过革命斗争,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亚非国家就能够过渡到社会主义。文章的后半部详细叙述了一些亚非国家向“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过程。作者大谈这些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因素”,似乎这些国家里的一些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政党空喊几句“社会主义”的口号,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工作,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了。因此,作者所说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与科学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陈安国 《学海》2001,4(1):83-86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企图一统天下的以同一性消解差异性的过程。因此 ,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的、以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各个方面的全球化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的深层矛盾在全球的全面展开和激化 ,最终会导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社会主义必将取而代之。这一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必然的 ,无论资产阶级如何规避 ,也无法逃脱在达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颠峰”的同时 ,坠入自己选择的“深渊”中。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过程中 ,必然会侵犯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人权观里蕴涵着某些真理性的因素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是消极的。然而 ,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要害在于个人主义 ,即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夸大化、绝对化 ,从而完全否定集体 ,否定社会公共权力 ,包括国家权力。对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包括关于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 ,不是从思想上就能够化解得了的 ,而是要诉诸实际 ,有些甚至还要发展到武力对抗。为了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致引起社会的分裂与崩溃 ,就必须设立一个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持。这个社会公共权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反映、调整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代表他们的共同要求 ,排除和制止某些个体 (或群体 )的某些不合理的权利 ,抵制外部的侵略和压力。更重要的是 ,它应该成为一支积极的实践活动的力量 ,集合社会上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去保卫人权并实施和落实每个人的正当权利。人权与集体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 ,坚持集体主义不但不会损害人权 ,反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人权 ,找到实现人权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域中的人权争议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权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虽然二者之间的争议直接体现在人权实施领域,但在根本上则源于人权性质之争,源于在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上对人权之"人"的不同理解.如果把二者之争纳入人权起源的现代性范畴,则可以看到,二者实同属于主体性哲学下的人权论证,一种主体性人权观.依据主体性人权观的逻辑,无论人权普遍论还是人权特殊论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并且不可能化解二者之间的争端.消解二者间的争议,惟有实现人权论证由主体性向关系性范式的转向,人权争端的解决也惟有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协商机制上.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强调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我们在道德建设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往往没有能够全面地、辩证地加以把握。我们现阶段的社会,既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又是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上。这两方面的思想,既把我们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要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我们的腐蚀;又使我们从实际出发,同长期以来不顾生产刀发展的实际程度而产生的“左”的思想路线区分开来。我们在伦理道德建设上的指导方针是,首先,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腐蚀,同时,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有广泛影响的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危机现象(世界经济危机)有关。它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入法国,从此就广泛流行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存在主义终于成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西德、法国、意大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广大阶层的一种时髦的  相似文献   

14.
人权的普世意义一直是全球正义关注的焦点,也是后者的基础。罗尔斯的《万民法》将全球正义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万民法》中的人权观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概而言之,罗尔斯支持了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权观,并以之作为万民法的基础。但由于罗尔斯注重程序正义,拒绝任何形式的人性理论,他的人权观缺乏完善的论证基础。而且,由于罗尔斯过多强调人权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这使他的人权清单内容比较"薄",对合宜等级社会也比较宽容。理论上的这些特征引来了不少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0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办、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美好生活"。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人权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当代美好生活建构等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权,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范畴,表征着人类对自由、平等、安全和幸福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憧憬。但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文化历史传统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权内容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各国家、各民族人们实际享有的人权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差异性却成了一些西方国家歪曲别国形象、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对伊斯兰人权横加指责、肆意污蔑,这除了其别有用心的目的外,对伊斯兰人权观基本精神的无知或掩盖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的胜利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决定了马克思的学说成为许多现代理论家关注的中心。我们已经强调指出,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的学说不再保持“沉默的阴谋”,今天已难于找到一个比较严肃的理论家不承认它的独特的科学价值。然而,事实是马克思的学说过去和现在经受着最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的人权观汪习根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存在着尖锐对立和根本分岐的一个焦点问题。西方某些大国奉行“人权外交”政策,为达到以“人权”作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强权政治的目的,在人权理论领域颠倒是非、制造混乱、模糊视听,造成极坏影响和严重后果。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不顾近年来一些民族民主国家中所发生的惨痛教训,美化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把民族民主国家说成好像是当代“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形式,散布关于“和平过渡”的幻想。文章一开头就说,社会主义体系对于民族解放革命本身发展的速度、形式和途径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作者还谈到在反帝、民族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关系,片面地夸大客观因素的作用,抹煞民族民主国家实行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和伟大意义;说自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时起,就出现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又说,任何一国,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只要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和支持,一般都能不经过资本主义,或者不必通过其所有阶段而向社会主义过渡。他还说,非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可能,并非因为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要有了主观条件就已足够,而是因为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足够高的水平对非资本主义发展起着客观条件的作用。作者把世界上的民族民主国家分为两类。他认为:在第一类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已得到一定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发达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共产党。在另一类国家中,或者根本不存在民族资产阶级,或者民族资产阶级微弱到还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已经形成的阶级来谈论。因此,在这里,劳动农民、手工业者、萌芽的工人阶级、民主知识分子和其他人民阶层结成联盟,而民主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领导这一联盟,领导这一政府。在这类条件下,民族民主国家也将是人民的政权,而且,“人民”这一范畴本身“可能还不具有明显的阶级色彩”。接着,作者断章取义地引证列宁的话:绝不能以关于这个或那个政府的成分问题来顶替阶级专政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说,在民族民主国家的政府成员中,工人和共产党人不一定占多数,只要在第一阶段主要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保证对这一政府从下面施加充分的压力就行了。作者把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说成是采取“和平方式”的。总之,他力图把民族民主国家说成是当代“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形式,暗示民族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等革命力量不必准备在必要时推翻现存政权并进行武装斗争,实质上是要从思想上解除它们的武装。  相似文献   

20.
权利或人权问题是近现代以来东西方学界关注的思想热点之一,其研究领域不仅局限于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还扩展至自然科学领域。然而,不论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天赋人权观,还是当代的社会关系的人权维度,都不足以为权利的论证确立普遍的理论根基,也不能自洽地解释人权理论的复杂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完整的人权概念必须依靠社会本质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共同来界定。前者确立人的应然人权,后者确立人的实然人权。应然人权向实然人权的转化表现为权利的申张,实然人权对应然人权的限制表现为权利的经界。权利的申张与经界不仅是理解人权的线索,也为解读儒家人权观提供了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