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卦是《周易》的十二消息卦之一,约天时为农历十一月冬至日,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回归;约卦象呈“雷在地中”欲震、阳刚复长之象:“阳复、阳来”,有一阳来复,万象更新之意,故复卦的卦德为阳为生。关于复归何处的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本文拟从“复见天地之心”着眼,对复卦的“贵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试作阐发。  相似文献   

2.
绝地天通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既是宗教事件,也是历法事件,因为中国古代巫教的核心就是天文历法。绝地天通确立了统一历法,重黎是掌握历法天道的巫师,它与《尧典》中的“观象授时”和《易传》中的“神道设教”都是以天文历法为核心,确立了自然与文明的区隔,却并非绝对的天人分裂,而是总体上的天人合一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乾卦六爻爻辞所说的“六龙”各种状态是苍龙星在一个回归年中所运动的不同天象。这种天象的观测年代,过去的研究都根据秦汉“二月二,龙抬头”等记载认为是春秋秦汉的实际观测。我们认为,其观测年代至少应早于西周晚期以前的乾卦爻辞形成年代;并根据秦汉易学中“建子起乾龙”“九二当太簇之月”的文献记载、甲骨文中“正月见龙”的记载以及仰韶文化时期的“(恙)和御龙”蚌塑图有力地证实了六龙天象的观测年代当与五帝虞夏的年代相当。同时认为,六龙天象的观测是先民们创制“六龙季历”的天文基础.“六龙季历”则是在古老的易占系统中流传的“易以三百六十析为期”的、刨制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太阳历。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6,(2)
现在把公元730年前后唐蕃通使的情况总结一表如下,以供读者与其他年份作对照。表中补充敦煌《纪年》所记而唐史缺文者有二条,注意当时吐蕃所行历法以麦熟为岁首,故一般比唐历晚二个月,如所记冬季可能延伸到唐历次年二月,但因置闰不同,有时上下又有一个月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律历与易经     
中华文化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  相似文献   

6.
郜喆 《现代哲学》2023,(3):133-140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7.
水族与铜鼓     
“端节”就是水族的大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以水历来推算过端日期的。“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农历的孟春为正月,是因为“春为阳中,万物以生”。而水历则以阴历九月为正月,是说九月万物阳而终,复乘阴而起,无有终已。因此,水族的秋实为岁首,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巫、史,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职能上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帛书《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数"作为巫、史治《易》的区别所在。巫者幽赞于神明而示吉凶,史官明乎数而推吉凶。先秦史官所处自然理性发展的新时期,又主"天官"掌有天文历法之职,天文历法又指称为"数"。随着近些年彝族十月历的发掘,使得远古历法得以重见天日。而《系辞传》所载的"天地之数"更与以天干为分类体系的十月历法特征相符,使得先秦时期易数与历法的关系的探究更近了一步。历法、占筮的目的皆在于"授以民时",顺时而动,于此可知《要》篇史官之"数",即为天文历数。  相似文献   

9.
律历与《易经》[泰]郑彝元中华文比的产生与律历有密切关系。律与历观测对象不同。《史记》八书律与历分立。因同样为制定历法所依据,故《汉书》将之合而为一。“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  相似文献   

10.
《周易》即《易经》(下简称《易》),是一部历来被尊奉为中国群经之首的古经,其流传三千年来,对中华文化与科学曾产生过重要贡献.如天文、气象、历法、数理、政治、军事、医学、科技、哲学,其渊源均与《易》有关. 自大战后,西方世界竞相用现代科技大力研究,不只是电子计算科学所用的二进位制数学得益而已.《易》兴于盛世! 多以为《易》是“古人因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即算卦)”,这是片面的.《易》  相似文献   

11.
孔祥锦 《天风》1994,(1):8-9
经文:申11:11—12,28:1—14;诗90:12;103:2。 “主恩深广,无量无边,在主爱中,又过一年”。(《赞美诗》179首《心泉歌》) 弟兄姊妹们,在恩主的眷顾下,一年又过去了。当我们每个人回顾已过的一年,真是处处充满神恩。正如我们才读过的经文,《申命记》十一章里所说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神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是的,蒙福之地和蒙福的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对颇有争议的先天八卦及《洛书·河图》的产生和最初含义进行了探讨。首次发现,伏羲氏是在甘肃天水龙马山,观变于隔河对岸卦台山的阴阳变化而画卦的。天水卦台山“三阳”时刻的阴阳变化现象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即四季,八卦即八节。四象八卦阳顺法编序,便是象序1、2、3、4,象数6、7、8、9和卦序(失传)卦数(洛书)。《洛书》是反映八节二十四气哲理的节气图。同时意外发现,《河图》是阴阳闭合周期图。说明伏羲八卦系列及其数日《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研制历法的一项纯学术思维系统工程,包括六个单项成果,互不可分。只有用我国农用节气历法,才能全面系统的通解先天八卦系列及其数图《河图》和《洛书》。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2月23日,中国道教学院名誉教授、香港圆玄学院副主席赵镇东先生为中国道学院学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赵先生首先讲了“冬至”的意义和一年四季与道教修炼的关系。他说,春天万物生长,也是开始修炼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结丹的季节;冬季是储存的季节。“冬至”是一年之极,下一年即将开始,“冬至”是一阳初动。赵先生还介绍了一些神仙的事迹,告诉同学们要修炼功德,又要帮助别人,积累福德。最后,赵先生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为道教  相似文献   

14.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帛书《易经》异文校释刘大钧讼:有复(孚),洫(窒)宁(惕)。克(中)吉,冬(终)凶。利用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复,返复。今本之“孚”,帛本皆作“复”,恐家法不同耳!案之《周易》古经,有的卦爻辞作“复”,较之今本作“孚”,似于义更胜,如《随》卦九五爻之“...  相似文献   

15.
<正> 颜元二十四岁时设家塾,教授门徒,名学舍为“思古斋”,自号“思古人”。此年作《王道论》(后改名《存治编》),提出了“复井田”、“复封建”、“兴学校”三大政治主张,以求建立富强的封建帝国。此后他潜心教育和学术,成为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本文拟对颜元的教育思想作一粗浅述评,以就教于读者。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颜元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大批“经济实用”、能“为天地造实绩”的人才,并通过他们去“经世大务”、“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习斋言行录》卷下)来达到“行大法,平天下”。在他看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习斋年谱》卷下)学校办好了,便  相似文献   

16.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按照《古兰经》的规定,凡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一生中应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圣城朝觐一次。这是一项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跨国性的宗教活动。 朝觐活动始于公元630年,它是穆斯林朝拜以克尔白为中心的全部宗教活动的总称。凡在希古莱历(伊斯兰教历,公元622年7月16日为纪元元年岁首)12月前10天内的活动为“正朝”或“大朝”。其他任何时间的宗教活动都是“副朝”或“小朝”,只有“正朝”者才能称为“哈吉”(哈只)。朝觐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受戒 圣地麦加有东西南北四…  相似文献   

17.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18.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瑞明教友所著《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一书除前言外共分九章,即时代背景、家庭出身、宗教生活、历法研究、介绍西学、农政全书、政治抱负、军事才能、生活作风。共五万字。今选载其中的一章“宗教生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京氏易传》入手,对京氏易学中阴阳二气的对待与流行进行了阐发。文章指出,京氏通过纳甲、卦变、飞伏、游魂、归魂、建候、积算诸说将“一阴一阳”之《易》道具体到实处,构建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立体的阴阳对待流行图;其纳支、建候、积算则依历法及音律之隔八生律法纳入。  相似文献   

20.
舍利的安奉     
一、舍利的由来舍利,为梵语Sa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意为“身骨”,指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烬。舍利有两种,一为法身舍利,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教经典。《妙法莲花经》卷四《法师品》云:“经卷所在处,皆应起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也说:“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