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竹书《君子为礼》,既与《论语》有内在的联系,又可与《孟子》相互印证。比较而言,其内容较《论语》的相关记载有进一步的发挥,与《孟子》的记载更为接近然又不及它系统,如第一章中关于仁、礼、义三者关系的论述,第三章中关于孔子和舜、禹等人的比较与认识,皆可说明应是介于孔、孟之间的一篇儒家文献。可能是早期《礼》类文献的佚篇。  相似文献   

2.
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都说“孔子晚而喜《易》”,班因《汉书·儒林传》所载亦同,只不过改“喜”为“好”而已。孔子为何要至晚年方才“喜《易》”?他晚年前后的易学现有没有变化?对此,司马迁、班固没有记载,人们也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孔子的思想终其一生,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有转折变化,其易学观也当如此。因此,探讨孔子何以“晚而好《易》”这一问题,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孔子易学观演变的认识,对孔子整个思想的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启示。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六篇…  相似文献   

3.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4.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5.
正一阳泉市三教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石卜嘴村西南约5公里处的四矿口,是阳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正殿内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太上老君而得名。据庙内的清乾隆年间《重修三教庙记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因当时阳泉地区采煤业兴盛,民间奉太上老君为煤矿行业守护神,老君信仰日渐繁盛,故当地百姓又将其称为"老君庙"。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仁的不同含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论语》的记载表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但是,《论语》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又相当多。这至少表明,仁在当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高难问题。孔子虽然“罕言”,其弟子却不能因其高难而罕问。相反,也许正因为仁之高难,弟子们才要多发问。这是不是《论语》记载孔子谈仁的话反而多的原因?恐怕至少也应算是讨论中的一种看法吧。  相似文献   

7.
"子不语怪、力、乱、神"历来被视为判定孔子在鬼神问题上持理性态度的力证,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解来看,"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传世文献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却存在抵牾之处。从文意与语言风格上考察,将此句重新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应更为合理,因而该句也不可视为判定孔子对鬼神问题持理性态度的力证。  相似文献   

8.
<正>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对孔子的另一弟子子夏哀叹道:“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子夏劝解他道:“君子虔敬认真地做事而不犯错,对人谦恭而有礼数,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此对话记载于《论语·颜渊》。彼时,子夏的谈话说明了只要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以诚相待,以礼相对,就可以从不熟悉变得熟悉,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思想家而老子略长于孔子。他们之间有多次交往。孔子不仅向老子间礼,据《庄子》记载,孔子还曾向老子问道。老子思想对孔子学说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显层的观点继承仅就《论语腼言,表现在显层上孔子对老子观点的继承,也是确然不可掩盖的,尽管有许多学者尽力否认这一点。门)“无为而治”老子对于孔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理论中的根本原则,孔子接受了这一根本原则,但又从现…  相似文献   

10.
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人研究孔子一般仅以一部《论语》为依据,殊不知今本《论语》对孔子思想的记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孔子研究的进展.因而,如若不以正确态度对待今本《论语》以外的史料,孔子研究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笔者认为,先秦时期存在多种《论语》,至少它们中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仍在流传,而现存西汉以前文献中保留着大量原始《论语》佚文,它们都是研究孔子相当可靠的史料.一、先秦时期多种《论语》的存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论语》命名于汉代.《论衡·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  相似文献   

11.
<正>马铨,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字明龙,为胡登洲三传弟子。马铨的先祖于明初定居湖北,其宗族为马氏怀远堂。据《马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马氏怀远堂已是江夏世居穆斯林。“吾族昉自明洪武开疆之初,先世蒙恩,捷拔录用,屡屡征战有功,其升总旗,调济宁。汗马之勋,始祖讳镇。”“俊公世袭指挥,随调武昌,开土落业。递传而后若四世、五世,中间列祖神宗以至十世祖图龙公,俱皆钦准授职,沿袭武昌左卫指挥同知。”  相似文献   

12.
一、绪论如何确定韩国礼学的起始?有人主张礼学应追溯到檀君神话时期;也有人认为韩国的礼学始于《书经》、《孟子》中记载的有关舜治绩和《礼记》、《小学》中记载的小连大连孝行的东夷时期;也有人持始于三国时期的观点。如果要论证礼学起于檀君神话,虽然存在着这一文献的可信度问题,但为了究其渊源,即使是神话,我们认为也有其值得参考的价值。对于舜以及小连大连为首的东夷族,因为东夷族的范围很广,没有确切的所指,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历史记载被看作是韩国礼学的初始,是不可取的。三国时代以及这之前,论述有关礼学的文献有《…  相似文献   

13.
王肃是否"增加"、改编《孔子家语》,是一桩历史公案。本文以《圣证论》中所载王肃学派与郑玄学派的争论为线索,来看王肃学派所依据的《孔子家语》,考辨其与其他文献的关系,发现《孔子家语》抄袭、改编其他文献以"造伪"的重要例证,如伪造《孔子家语·郊问》篇、改编《大戴礼记·本命》篇等。通过比较分析,具体确定了哪些文字是伪造内容。最后又通过清人孙志祖《家语疏证》得以印证。古今一揆,非偶然也。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人们思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穆叔与晋范宣子关于“死而不朽”的那场著名谈话已开其端倪,而全面展示这个问题的当首推孔子。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人格的概念有“圣人”、“君子”、“成人”、“志士”、“仁人”等,提得最多的则是“君子”。《论语》一书言及“君子”者,多达百余次。君子是孔子用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古代被尊为“至圣先师”,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孔子生前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后人只有通过孔门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载的孔子言行才能了解这位至圣的思想。从战国时代开始,不断有人从事孔子言行的搜集和整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类编著中,真正被广大读者接受、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的仅为编定于战国时代的《论语》一书。与现存全部孔子言行相较,《论语》所收孔子言行约占1/15强。其他同类编著如三国王肃的《孔子家语》、清代孙星衍的《孔子集语》,所收孔子言行均远远多于《论语》,却未能得到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6.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17.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孔子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原则。《论语》、《孟子》、《孝经》这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对孔子及儒家“孝”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和阐释。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孝”的本质、含义、作用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通人。究竟什么是“孝”呢?孔子本人虽然没有给“孝…  相似文献   

18.
《武王践阼》保存于《大戴礼记》中,多存古义.新出土文献证明,其来源较早,蕴含着很多学术信息.根据其中记载的师尚父事迹,再参以与这位“兵家始祖”有关文献,可看出《武王践阼》对后世兵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罗鑫 《天风》2022,(3):50-52
成语"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也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论语·颜渊》中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对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