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2011年卷《中国哲学年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界2010年度研究和教学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哲学》卷问世了。它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协同哲学界3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而成的。为编撰《哲学》卷,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下成立了哲学编辑委员会,胡绳同志任主任,邢贲思同志任常务副主任,陈元晖、汪子嵩、黄楠森、任继愈同志任副主任。编委会下设十一个分支学科编写组和一个综合编写组。作者的稿件除经各编写组集体审改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以下简称《哲学卷》)编委会成立暨撰稿人大会于今年三月九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我国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了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主张。对此,也有一些同志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口号。我是不赞成这种反对意见的,这里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提出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设想,是以承认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为其理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11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过,哲学、科学、艺术等等,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这告诉我们,在形式上,各时代、各民族的哲学表现为对已有的思想资料的加工,在内容上,它都是该时代、该民族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2010年卷《中国哲学年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界2009年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提供哲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2012,(9):129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2012年卷《中国哲学年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界2011年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提供哲学界学术活动的信息,介绍海外哲学研究的现状和最新动态,并刊登内地和港澳台哲学新书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团队历经十余年写成10卷本《中国哲学通史》(学术版),又经过数年的编校,现在终于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目前相对最全面、系统、完备的中国哲学通史.全书共10卷,其中8卷为断代哲学史,涵盖从先秦至现代的内容,又特别设置了少数民族哲学史、古代科学哲学史各一卷.作者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深厚...  相似文献   

9.
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只有一个,而作为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则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中国哲学史现代化阶段开创者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另一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家的冯友兰,代表作是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两  相似文献   

10.
编辑说明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研究型、文献型学术年刊,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已连续出版了33卷,本卷是第34卷。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中国哲学年鉴》2016年卷力求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哲学界2015年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全方位呈现中国哲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1.
编辑说明     
《中国哲学年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研究型、文献型学术年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已连续出版了34卷,本卷是第35卷。秉承学术性、前沿性、客观性的办刊宗旨,《中国哲学年鉴》2017年卷力求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哲学界2016年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全方位呈现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大事件,客观记录中国哲学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李欣复 《学海》2001,(2):173-175
哲学老人冯友兰以 95岁高龄完成七大卷《中国哲学史新编》 ,确如为其作《评传》之蔡仲德先生所云“创造出学术史上的奇迹”。尤其在耳目失聪 ,生活不能自理纯凭记忆和口述完成书稿最后一卷《中国现代哲学史》(即新编第七卷 ) ,若无“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精神 ,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即使有深厚学术功底和献身学术的志向也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奇迹。①有意思的是 ,老人在新编第七卷十一章《总结》里 ,概述自己晚年“只写我自己……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 ,不再依傍别人” ,集中到一点竟是悟出宋代哲人张载《正蒙·太和篇》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2011年卷《中国哲学年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界2010年度研究和教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主要内容有:特载栏目选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的文章,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  相似文献   

14.
编辑说明     
《中国哲学年鉴》2015,(1):I0018-I0018
《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研究性、文献性学术年刊,至今已连续出版了32卷,本卷是第33卷。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中国哲学年鉴》2015年卷力求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哲学界2014年度的新成果、新变化和新面貌,全方位呈现中国哲学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进展和重大...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2012,(8):2
<正>《中国哲学年鉴》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2012年卷《中国哲学年鉴》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中国哲学界2011年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提供哲学界学术活动的信息,介绍海外哲学研究的现状和最新动态,并刊登内地和港澳台哲学新书目、论文索引。广大专家、学者和读者可以通过该刊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当今  相似文献   

16.
编辑说明     
《中国哲学年鉴》2014,(1):I0018-I0018
《中国哲学年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文献性、资料性学术年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了31卷,本卷是第32卷。秉承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的办刊宗旨,《中国哲学年鉴》2014年卷力求真实、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哲学界2013年度的新成果、新变化和新面貌,客观记录哲学研究和教学的进展过程和重大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尽可能接近国际逻辑界的水准,准确地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逻辑史、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基础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逻辑词条,与国内许多甚为流行的看法,有许多不一致。具体地说,它有以下新观点: (一)逻辑定义为关于推理形式的科学。这个定义合乎国际上通常的理解,但不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的精华部分,集中表现为哲学。我们撰写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给中国哲学史定义为“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这个看法提出已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改变。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和走过的曲折道路,深感考察中国哲学不能仅限于哲学本身,如果能把视野扩大,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度来考察中国哲学,可能看得更清楚些。  相似文献   

19.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撰写的“科学思想史”,是其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GiilisationinChina)的第2卷。此卷的宗旨,据其“导言”所述,是要“探索中国哲学对于科学思想发展的作用”。此卷的英文原版发行于1956年,迄今已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中国台湾的译本,一个是中国大陆的译本。后者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联合出版,全书85万余字。本文即拟对这一卷的内容作一个概要的介绍、评述和讨论。一、前无古人的工作正象李约瑟的整个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一样,他的《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以下简称《价值论》)的作者赵馥洁教授是我素所尊敬的一位师长。《价值论》是赵先生哲学睿智的集中展露,是他长期潜心探研中国传统文化独到所得之结晶。细览全书,深感新意迭出,学术创获颇多。一、建构了一个严整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理论体系。在八十年代以来掀起的文化大讨论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从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