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观庄严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劲松 《法音》2006,(8):16-22
一、引子一般认为,佛教中观学派在古代印度曾发展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分别是:由清辨(Bhavaviveka)所创立的顺经部行自续中观派、由寂护(Santiraksita)所创立的顺瑜伽行自续中观派以及主要由月称(Candrakirti)所创立的应成中观派。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师龙树、提婆的根本中观思想。  相似文献   

2.
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的岁月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尊法师在这翻译的西藏经典,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讨论深刻左右了印顺法师的佛学建构。他的中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不同于汉传佛教传统的地方,这是他吸收藏传佛教思想并加以深化、提炼的结果。宗喀巴大师的教理阐释是印顺法师的中观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许可以这样说:"中观为阿含通论",宗大师从教义上作了论证,法师从思想史上作了论证。无论僧肇、吉藏,还是宗喀巴、法尊,他们都促使着印顺法师从佛法教义和思想史上去探本溯源,契合佛陀的本怀。这一事实也表明,藏传佛教的中观学在20世纪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藏佛教的融汇有助于推本溯源,认识本来的佛教。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佛教中观派的主要论著之一《百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观派与印度思想史上的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派别之间在一系列重要理论上的对立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周拉 《法音》2009,(5):31-32,33-38
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  相似文献   

5.
程恭让 《哲学研究》2012,(1):119-125
一、引言吉藏(公元549—623年),隋唐时期著名中观学者,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人。吉藏是中国古代中观学家的杰出代表,所著《中观论疏》是古代汉语学界诠释印度佛教思想家龙树(Nāgārjuna,约公元150—250年)佛学名著《中论》最系统、最权威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慧光 《法音》2006,(4):32-32,33-36
《入中论》(Madhyamakqvatqra)是公元7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著名论师月称(Cadrak]rti,600—650)[1]的代表作,也是印度中期中观二学派之一应成中观派的重要论典。《入中论》对后来的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影响很大。继月称之后出现的中观学派大家寂天(1qntideva,650—700)的《入菩提行论》(Boddhi-caryqvatqra)[2]就是继承月称《入中论》的思想,如《入菩提行论》第九章中对唯识学说的批判和对二谛思想的解说,其立场观点与《入中论》是一脉相承的。注释《入菩提行论》的般若行慧(Praj`qkaramati,950—1030)在《入菩提行论细疏》(Boddhicary…  相似文献   

7.
在东方佛教系统中,时间到底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皆为实有。这个观点遭到了同时期的经部学派(经量部)的反对,他们主张"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只有通过"现在"才能获得理解。而中观学派基于"缘起性空"的立场认为"三世不可得"、"时相不可得",这种"三世假有"的时间观,彻底反对任何时间的实有论,不管是三世实有还是现在实有,都在反对之列。  相似文献   

8.
谭苑芳 《现代哲学》2011,(3):99-104
对语词与事物关联的探讨,在古代印度哲学中付诸阙如,这成为早期佛教语言思想的基本语境。从部派佛教走向般若经类思想的过程中,语义的实体性被消解,中观的假名论开始成为佛教语言哲学的主流。在中观的名论与唯识的存有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唯识由"空"、"无我"等命题,尤其是对阿赖耶识的性质、内涵的界说,开出了一条引导语言走向自我消解,从而在本体层面上转向存有论的语言思想途径。中观与唯识是两种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佛教学说,而在名实之辨上,唯识表现出了比中观更为丰富、缜密的思维逻辑,主要包括本体论的觉性和存有概念的缘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并明确“中观思想”一词含义的基础上,从西藏传统的学说纲要书的视角、历史与文献史的角度、哲学与思想史的径路三个方面考察了龙树的定位问题,勾勒出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史中龙树的位置——龙树是确立“大乘阿毗达磨”学说的最早论师,并且探讨了龙树与初期瑜伽行派思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印度中观思想史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观心论·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清辩所造《中观心论》(含颂文和注释),其中第五品《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专门驳破唯识的主张,大乘佛教因此遂裂为中观和瑜伽行(唯识)二派,史称“空有之诤”。这一品曾由佛学家吕敬在20世纪50年代依藏文译本翻出,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今整理者据金陵刻经处所藏稿本刊出,供印度哲学史、佛学和梵藏文佛典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4,(11)
正"道次第"是一种统合佛教各宗教义的理论体系,更是一个整合佛教各派法门的修行路线。历史上,大乘佛法自印度兴盛,逐渐形成了中观、瑜伽两大支派。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译经家——鸠摩罗什和玄奘,同时也身居当时中印佛教界的顶严,各自系统翻译传布了中观、瑜伽两派的根本经典,为汉传佛教打下了深厚的大乘根基,荫泽至今。说中观、瑜伽是汉传佛教的直接源头,应不为过。不过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双方在空性  相似文献   

15.
慧光 《法音》2001,(8):1-9
绪 论  龙树中观学说在提婆之后,由于唯识学的兴起而衰落。六世纪,佛护(Buddhap,lita,470—540)和清辨(Bh,vaviveka,500—570)虽然都弘扬中观,为《中论》作注,与唯识学派展开了“空有之争”[1],但他们由于对空的认识和所依方法论的不同,分裂为中观应成派(Pr,sangika,或归谬论证派)和中观自续派(Sv,tantrika或独立论证派),相互之间多有批评。中观应成派的佛护认为龙树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做《中论注》时,提出以归谬论证法(Prasang,num,na)来论证空的思想,但遭到中观自续派清辨的反对。据观誓…  相似文献   

16.
传印 《法音》2004,(12):8-14
一、序论佛教传入中国,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其中有两点常谈论及的原因,特别能显出东晋时代中国佛教的处境与面对的问题:一、东汉末年至东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有利佛教传播;二、儒学与名教在汉末衰落,思想界出现混乱,知识阶层另行摸索人生方向,而归于周易与老庄,玄风兴起,成为佛学生根的契机。以上两点适合佛教成长的因缘,却也相对地引起许多困难。由于乱世的原因,百姓不堪战火的困苦,纷纷奉佛出家,造成僧团芜杂,屡屡成为朝臣、士人攻击佛教的口实。其次,因西晋之亡,南下的贵族增多,抑制了原为江南土著的地方豪族势力,以致造成…  相似文献   

17.
体恒 《法音》2004,(11):32-41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一、“涅槃”的名义涅  相似文献   

18.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地认识有部的极微观是正确理解佛教各派思想特征的关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慧光 《佛学研究》2004,(1):293-306
《顺中论》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论书,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来学者重视研究不够。本文对这一论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指出了当前学者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同时也对这部论书的译者和理论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该论是一本解释中观理论的著作,译者应是般若流支。论中有关因三相的理论,是最早的汉译佛教因明理论,在因明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