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鸦抢榛子     
正秋天到了,大山深处的榛子林丰收了,枝头挂满了果实饱满的榛子果。"哇!榛子真香啊,这下我们整个冬天有吃的了。"松鼠一边采榛子,一边兴奋地说。"快来采榛子呀,快来采榛子呀,这漫山遍野都是榛子,现在不采的话,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花鼠一边采榛子,一边大呼小叫。爱占便宜的乌鸦妈妈一听,赶紧火急火燎地推开了房门。乌鸦宝宝们在后面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跳崖前,他号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上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觉流下眼泪。人见树流泪,就问道:"看你流泪,难道也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吗?"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食  相似文献   

3.
去过广东、福建一带的人,对菩提树便不会感到生疏。它冬夏常绿、亭亭玉立,翡翠般的叶子呈椭圆的心形,叶梢延伸出去,渐渐变窄,梢头尖尖的。花半隐半现地躲在花托中。待到结了籽,人们便采来串做念珠,颇为珍惜。传说菩提树是一千四百年前南北朝时的僧人智药从古印度移植到中国来的,它的本名原叫“荜钵罗”(Pippala)。只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静思得道,证得“菩提”(觉悟),所以树也沾了佛光,被人们改称菩提树、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广州光孝寺便有这样几株高大的菩提树,恰巧曾在这里布道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他传诵千古的悟道偈中也写到过菩提树。只不过大师说的是:“菩提本无树”。站在光孝寺菩提树下听到这句偈语的人,十有八九会想不通:明明眼前绿叶婆娑,怎么会“无树”呢? 是啊,当下这一刹那的树影,不能说没有。只不过它的存在太短暂了。一刹那之后这树影就要变成另一树影,而一刹那之前的那树影已早不可寻。六朝烟雨中的树影则更不必论了。从这一层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一株永恒的“生命之树常绿”的菩提树又在哪里呢?谁能不说“菩提本无树”? 我们要采撷在手,捧给读者朋友的,正是曾为悟道的释迦牟尼遮荫,又曾给悟道的六祖慧能启示的菩提树的一片叶子。人类的智慧就像这菩提树叶一样,旧叶去了,新叶再生,似无变化却又有,似有变化却也无。愿朋友们能在这有有无无的变化中悟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叶。  相似文献   

4.
马,树和人     
正马时常绕着树转圈,嬉戏,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一天,人来到马和树的身边,用最好的草料喂养马,将最好的肥料施给树。马和树对人深表感激,它们也都和人成了最好的朋友。马为了报答人,时常让人骑到自己的背上,一路飞奔。树为了报答人,时常让人摘食自己的果子。一天,人对马说:"你跑得太快,我又没有放手的地方,不如我给你套上马鞍,系上缰  相似文献   

5.
有个人一生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实在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就来到一处悬崖边,准备跳崖自尽。自尽前,他嚎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挫折。崖边岩石上生有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种种经历,也不  相似文献   

6.
有花有树的生活,让人向往。至少是悠闲的、自然的。树是友谊,而花,是爱情。有花有树,这个要求高吗?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当然好,不过倘若住在城市,无山无水的一个小区,能够有花有树,也不错了。这花开在心头,这树长在路上。于是人生的行走,就不那么寂寞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尚善     
给尔虞我诈一点善心,世界就多了一份以诚相待。 给以邻为壑一点善待,生活就多了一份相扶相助。 上善至美,上善是宽厚心田上长出的树,是仁爱之树上开出的花。厚德载物,物中有你,物中有我,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仁者爱人,智者尚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选择     
在一场讲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专业课上,老师问学生:"假设你一个人外出旅游,来到了一个峡谷,发现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拉链开着的提包,里面装着一沓钞票。同时,悬崖边有一些长得不是很牢固的树可以帮你拿到这  相似文献   

9.
有些自命不凡的人会说:让别人喜欢上我,是分分钟的事。分分钟,太长了吧?从心理层面讲,让一个人喜欢上你,只是半分钟的事。初次见面,能否获得对方认同的关键在于前30秒,能不能征服一个人,就看这见面半分钟。每个人都克服不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既然如此,初次见面,就该讲究技巧。时间。如果你真的很有诚意地去交涉,那么初次见面,一定要比对方早到一点点。一个比自己先到约会地点的人,一般人都不  相似文献   

10.
正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树豫务滋,除恶务本" 是执政纲要,是一条光明的通天大道,为人们擦亮双眼,使人认准目标。"树豫务滋,除恶务本",犹如金枪铁戈或者锋利的刺刀,勇于挑战邪恶,将恶魔除掉。决不允许邪恶逍遥,严防祸及己,殃及国。"树豫务滋,除恶务本",是一种修身之道,是治理的绝招。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培育,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效,而是要循序善诱,潜移默化,不断地提高。自古就有"夫子循循然善诱  相似文献   

11.
正心     
外公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装犁,久而久之,他只做装犁这一门活计。装犁的主要材料,都是看不上眼的杂树,且皆歪脖弓腰。譬如犁柄,直树反而派不上用场,就像犁所从事的农活。因此,外公总是对榆木疙瘩  相似文献   

12.
正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像极了一棵树。你说,人会行走,树会吗?我说,树也会行走,只不过,人的行走,在看得见的地上,而树的行走,在看不见的地里。人用脚在地上行走,而树用根在地里行走;人用脚站立,而树用根站立。人的身体,就好像树的树干和枝条,树的树干和枝条是向上  相似文献   

13.
正暮春有落花,深秋有落叶。选两句古诗词来渲染一下:宋人欧阳修词云,"雨横风狂三月暮";宋人柳永词云,"昨夜西风凋碧树"。每到暮春,常常想起的是欧词中的那位闺中少妇。深深庭院,静锁一人。任凭人上高楼,那堆烟似的杨柳依旧是,遮住了热切的望眼。唯有院中秋千与花朵,可以暂且慰藉一颗空  相似文献   

14.
话说幽默     
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欢乐的气氛。 2 幽默就像一朵奇葩,盛开在语言之树的高枝,它绚丽的色彩和袭人的香气使语言之树灿烂生辉。 3 幽默使平淡的生活掀起浪花,让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它不仅能调节我们的精神,而且在我们品尝它的时候,还能吸收到精神的养分:因为它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是人性爆发出的璀璨的火花。 4 幽默是匕首,是投枪。它威力无比,可以将一切装腔作势、奸诈虚伪,学识上的浅薄,学术上的胡诌和社交上的欺骗扫除殆尽。 5 幽默是智者思想的火焰。智者的言行始终闪耀着这透…  相似文献   

15.
树木图是图画心理技术当中非常基本、简单但又意义重大的技术。它的操作非常便捷,但信息量非常丰富。如果追根溯源,它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最初它被运用在心理测验当中。第一个运用画树进行测验的人是埃米尔·杰克。他是一名瑞士职业顾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把画树测验应用到临床诊断上,并且在职业指导中开始实践。而第一个系统运用画树测验并把它整理成书的人,是瑞士心理学家查尔斯·科赫。科赫于1949年出版了德语版的《画树测验》。  相似文献   

16.
“命树”观念是《太平经》一大独特思想。这一观念主要包含“命树”的选择及其对应月份和为何把植物“命树”与人生对应两大维度。“命树”的选择是根据先秦秦汉月令性质文献及农书结合阴阳理论而定的。在“命树”观念中,人的命运和植物联系起来是远古原始人图腾崇拜特别是植物崇拜的残余。这一观念的内在逻辑是互渗律和模拟巫术。最后,“命树”观念中树茂盛与否和人的命运同步相关,体现了灵魂和肉体可分离,灵魂可寄托于某种物体的原始思维。  相似文献   

17.
正心     
外公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装犁,久而久之,他只做装犁这一门活计。装犁的主要材料,都是看不上眼的杂树,且皆歪脖弓腰。譬如犁柄,直树反而派不上用场,就像犁所从事的农活。因此,外公总是对榆木疙瘩之类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正心     
外公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装犁,久而久之,他只做装犁这一门活计。装犁的主要材料,都是看不上眼的杂树,且皆歪脖弓腰。譬如犁柄,直树反而派不上用场,就像犁所从事的农活。因此,外公总是对榆木疙瘩之类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9.
两棵树     
那棵经常为它浇水、施肥、爱护倍加的树,被狂风连根拔起了,而那棵无人管护、独立生长的树却仍屹立在山上。儿子忙问父亲缘由。父亲说:“那棵经常有人为它浇水、施肥的树,由于一直能很轻松地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所以它便不思进取了,它的根须便不再费劲地往深处扎了,只是浅浅地浮在表层土壤上,结果大风一来,它理所当然地要倒下去;而那棵没有人专门为它浇水、施肥的树,由于不能得到基本的水分和养料,为了生存,它的根须便不得不一直不屈不挠地深深往下扎去,一米,三米,五米……直到扎进地层深处有充足水分和养料的地方,因为它知道如不这样拚命…  相似文献   

20.
正好友鹏从山里游玩回来,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最瞩目的是一棵树,一棵与众不同的树。树的下半部身子是黑的,如火烧过一般,左上部也是很惹眼的黑,如死了一般地伸展着那些干枯的枝枝丫丫,全没一点生气。右半部却是一大蓬的绿,因左边黑色的陪衬,那些绿便格外惹眼。更奇怪的是绿里还间杂着影影绰绰的红,好像是果实,但看不清是什么果,就那样羞红着脸躲在那浓密的新绿里。照片可能是夕阳将落时站在山下向上仰拍的,所以大团大团似红非灰的流云仿佛都缠绕在那树的身上,给人流光溢彩但又诡异非常的感觉。问鹏这是棵什么树,他说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