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分类(分类)是群体认知和印象评价的依据, 交叉分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 是指在知觉或评价他人时, 同时在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上进行社会分类, 形成在多个类别维度上内外群体身份的交叉。研究发现交叉分类既可以降低刻板印象, 也可以增强刻板印象。对此, 类别化视角的解释强调群体身份的作用, 而个体化视角的解释强调多重类别背景下去类别化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在如何理解并考察这一影响的不同方向上仍存在分歧, 同时, 也未能认识到刻板印象对于个体认知与认同的意义, 存在明显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类别化视角的动机与认知过程, 个体化视角的优势类别与加工方式, 以及以自我归类为基础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嗅觉是人类进化而来解决生存与繁衍问题的“适应器”。大量研究证实嗅觉影响个体的人际知觉与道德判断,影响其亲社会行为、风险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决策,但尚无文献系统探讨这些影响背后的作用机制。在综述各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系发展、身体、情绪、认知与人际等维度出发,整理与总结了进化假说、生理学假说、情绪诱导假说、具身认知假说和社会建构假说等5种假说,在多个层面对嗅觉影响社会判断与决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当前研究存在着个体对气味的感知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对气味的剂量、暴露时间等操纵方式不同,未充分考虑嗅觉的跨通道信息整合等问题,未来应加强嗅觉在跨通道、本土化和跨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比如消费心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五城区12所小学283名三至六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了调查,考察其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均包括惩罚/严厉、爱/支持、民主/信任和过度保护四个维度;2.小学儿童知觉中的父母教育行为与其焦虑情绪之间有显着的高相关;3.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着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生物运动具有较强的视觉敏感性,即使在视觉线索有限的情况下,仍能提取其中的社会性信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物运动视知觉实验研究涉及的各类社会性信息,并归纳分析社会认知缺陷与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促进对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心理机制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脸萌软件制作的头像为实验材料,考察了基于虚拟头像的人格特质知觉准确性,并从可信度知觉和信任行为两个角度考察了虚拟头像与网络初始人际信任的关系。结果显示:(1)虚拟头像线索能提供对外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质的准确知觉;(2)"肤色全黑"与可信度知觉显著负相关,"中性表情"与可信度知觉及网络人际信任行为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可被宜人性特质知觉解释。研究结果拓展了已有关于虚拟头像人际知觉及其社会结果的研究,对如何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中提升信任水平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了情境线索对社会目标不同内容维度之间的推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缺乏情境线索时,两个基本维度热情和能力之间呈一种正向推断。研究二发现,当情境线索明确指向高能力时,高热情描述会导致低能力推断,同时也引发了消极的行为倾向。研究三进一步考察了热情的两个子维度社交性和道德性之间的推断,结果发现描述社交性职业的社交性信息或者描述道德性职业的道德性信息时,对目标对象的整体评价和行为意愿都更为积极。本研究表明,情境的预期性线索为社会认知内容的推断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当信息呈现与情境预期相匹配时,更容易产生积极推断。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考察了情境线索对社会目标不同内容维度之间的推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缺乏情境线索时,两个基本维度热情和能力之间呈一种正向推断。研究二发现,当情境线索明确指向高能力时,高热情描述会导致低能力推断,同时也引发了消极的行为倾向。研究三进一步考察了热情的两个子维度社交性和道德性之间的推断,结果发现描述社交性职业的社交性信息或者描述道德性职业的道德性信息时,对目标对象的整体评价和行为意愿都更为积极。本研究表明,情境的预期性线索为社会认知内容的推断提供了基本的认知框架,当信息呈现与情境预期相匹配时,更容易产生积极推断。  相似文献   

8.
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the other-race effects)指人们对面孔做个体辨别任务时辨别本族面孔的绩效优于辨别他族面孔的绩效, 而做种族分类任务时分类他族面孔的绩效优于分类本族面孔的绩效。本研究通过知觉适应操纵被试对种族两歧(高加索和亚洲)融合面孔的种族知觉, 进而比较被试在两种条件下对同一张融合面孔进行种族分类和知觉辨别的绩效的差异。结果发现, 知觉适应能使被试产生将两歧融合面孔知觉为与原始面孔所属种族相反种族的知觉偏向, 并且, 伴随着这种知觉偏向, 两歧融合面孔的加工出现了他族分类优势和本族辨别优势, 提示社会认知因素对面孔加工的种族效应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SARS危机中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探讨信任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主要因素的效应,分析“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在SARS危机中的表征。结果发现,SARS期间民众通过大众渠道、专门渠道和人际渠道获得信息,并以风险信息的“焦点渐进知觉模式”知觉信息;民众对政府和专家具备基本的信任;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可区分为情感型和权威型,两种类型对个体有不同的意义。通过整合上述特征,可形成有效的“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10.
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对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探讨当信息提供者的友善特质与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相冲突时,幼儿在认知信任问题与人际信任问题上的信任选择特点。以103名3~5岁幼儿为被试,研究结果发现3~4岁幼儿在与认知信任有关问题中做出的选择与随机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只有5岁幼儿表现出了对准确命名但不友善的信息提供者的赞同和询问偏好; 而在人际信任判断中,3~5岁幼儿均选择与具有友善特质的人为友,并将物品交于其保管。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信任选择倾向,且幼儿能依据不同问题灵活做出信任选择。  相似文献   

11.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动态追逐场景,对两个追逐者之间的交互模式(或合作或单独追逐同一目标)与追逐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相比随机运动和单独追逐,存在合作关系的两个追逐者间的距离被知觉得更远,即存在距离的扩张效应(实验1),且该效应不能由底层的物理特征所解释(实验2)。该结果揭示,社会合作信息使得知觉距离被扩张,其可帮助理解视觉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雎密太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5,28(3):639-645
为探讨社会合作信息对距离知觉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动态追逐场景,对两个追逐者之间的交互模式(或合作或单独追逐同一目标)与追逐目标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相比随机运动和单独追逐,存在合作关系的两个追逐者间的距离被知觉得更远,即存在距离的扩张效应(实验1),且该效应不能由底层的物理特征所解释(实验2)。该结果揭示,社会合作信息使得知觉距离被扩张,其可帮助理解视觉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领导-员工之间的信任是工作场所中宝贵的资源,但有关领导对员工的信任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以423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从被信任方角度考察了员工感知被信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比较了三种主导解释理论的相对有效性。结果显示: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正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赖于感知被信任的不同维度;相对于不确定管理理论和认知评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更能有效解释感知被信任与工作投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师  任曦  姜珂  杜杰  杨娟 《心理科学》2017,40(6):1456-1463
本研究探讨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自尊的预测作用。研究1中36名被试同时完成自我知觉和元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和社群性评价任务,结果发现仅有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能预测自尊,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被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所中介;研究2中120名被试完成自我知觉视角评价任务,另120名被试完成元知觉视角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无论是自我知觉视角还是元知觉视角,能动性评价都能预测自尊,而社群性评价对自尊没有预测作用,这表明能动性评价能预测个体的自尊。  相似文献   

16.
要求中国被试基于对中国面孔图片的第一印象对图片中人物进行人格判断,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分析的方法,探究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结果发现,中国被试知觉本族男性、女性面孔时存在“亲和性”和“能力”两个人格知觉维度。初步揭示了亲和性维度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提出更广义的能力维度,其内容包含支配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公正敏感性是一种独立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体现为个体知觉不公正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知觉到的不公正所作出的反应的强烈程度。它包含受害者敏感性、观察者敏感性、得益者敏感性、犯过者敏感性四个成分, 主要使用量表法进行测量。公正敏感性是公正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与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对认知过程也有一定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正敏感性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公正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恐惧泛化与多种焦虑障碍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往往持续地逃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遭受着创伤痛苦折磨。本文在厘清知觉辨别与恐惧泛化关系的基础上,着力于高级认知过程(分类与概念相似性、典型性和人工概念)对恐惧泛化的影响,回顾了恐惧泛化的相关神经机制,并揭示恐惧泛化对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启示。未来研究应将知觉和高级认知维度的恐惧泛化进行整合研究,同时扩充恐惧习得和泛化的神经回路,以促进人类恐惧泛化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明慧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4,46(3):312-320
已有研究表明个人重要信息调控高级认知加工过程, 如面孔识别、记忆、思维等。本研究的三项实验系统地测量了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影响。采用最近发展的自我连接学习范式, 让中性几何图形与不同人(自我、朋友、陌生人)建立联系; 图形-标签连接完成后, 以复合图形(局部小图形组成整体大图形)作为实验刺激, 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图形判断任务, 通过评估个体对具有不同社会意义图形(目标vs.分心物水平)的感知差异, 测量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 与他人相关图形相比, 自我相关图形作为分心物调控整体优先效应, 这种效应一致地发生在整体和局部水平上, 并且不受注意任务的影响。这些结果提示社会信息对认知的调控作用发生在视觉选择水平上。  相似文献   

20.
个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 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 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 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 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 MouseTracker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 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 动态激活过程中, 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 不同通道间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 个体建构过程是一个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 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