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复句来表达,这不同形式的复句可相互变换。因果复句也可变换,这种变换可分为同型变换和异型变换两种。所谓同型变换,是变换前后复句类型相同,都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有三个小类:说明式(因为……所以……),推论式(既然……就……),目的式(……以便……,……以免……)。这三小类可作同型变换。例如: (1)A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高中语文第一册《蝉》)—B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因为门还未开。 (2)A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初中语文第五册《潘虎》)—B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因为他们是红军游击队。例(1)是说明式和说明式相变换,例(2)是推  相似文献   

2.
儿童对因果复句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小学一至五年级儿童对于涉及心理方面因果关系的几种因果复合句,其中包括单义复句、歧义复句和将原歧义句加上语境线索后变成的单义复句的理解特点和发展过程.结果发现:(1)儿童对单义因果复句的理解水平呈明显的随年级而上升的发展趋势.(2)语境线索对理解句子的确切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语境线索有较高的敏感.(3)小学各年级儿童对实验中的歧义句基本上只能作单义理解。而且在意义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也表现在对句子结构成分较复杂的单义句的理解中。  相似文献   

3.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探讨了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命题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 ,汉语无关联词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 ,所形成的命题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 ,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在没有关联词的语法提示条件下 ,读者在理解汉语无关联词的因果复句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其语义内容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5.
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句子-图画验证任务(sentence picture verification task)探讨了汉语因果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结果表明,汉语因果复句的项目表达顺序为"结果→原因"时,所形成的心理表征中项目发生互换,其结果为"原因→结果"。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理解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按照"原因→结果"固定方向进行系列加工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7.
紧缩复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但其内部结构却比较复杂,里面包含有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相互之间不存在动宾、并列、修饰或被修饰关系,一句话,它们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一种非语法的纯逻辑的前后排列。例如: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复句形式复句形式在结构上很象复句,但同复句有着根本的区别。复句是句子,有一个特定的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复句形式不是句子,它不具备上述的句子特点。就其作用而言,复句形式如同词、词组一样,是造句材料,入句以后可以做句子的成分。例如: (1)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要靠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保证。 (《红旗》)杂志评论员《坚持人民民  相似文献   

9.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因果过度决定是排除问题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要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我首先检验和质疑支持因果过度决定的一些主要的理由;然后分析和批评金在权对因果过度决定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最后我争辩说,对排除问题的因果过度决定,解答是一种建立在进化证据和形而上学可能性之上的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因果分明     
自然有什么可学?想来想去,可学的是其规律性,因果分明。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像钟表师所制造的产品,一切按节奏、按时令、按滴答行进,当生则生,当止则止。自然界的一切——譬如树、云彩、土壤、光和月亮从不发脾气,不乖张,不朝令夕改,不偷工减料,不心怀叵测,不单方面撕毁协议。  相似文献   

11.
因果相生     
正人种什么,就收什么。那随从肉情撒种的,必由肉情收获败坏;然而那随从圣神撒种的,必由圣神收获永生。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适当的时节,必可收获。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应向众人行善,尤其应向有同样信德的家人。(迦6:  相似文献   

12.
对93名幼儿进行了五种因果变化模式的因果推理题目的测试。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因果变化模式下,被试进行因果推理的成绩存在差异,且在对于这五类题目的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顺序。(2)被试在同样因果变化模式题目的表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在因果联结强度相同的题目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3)被试对于各题目回答的正确率并不随原因与结果联结次数的增多而提高。(4)即使是在观察到的刺激完全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回答仍会因因果变化模式的差异及主试对于题目解释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3.
课文理解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课文依赖构成句子间的联系尤其是课文具有因果相关的联系.本文描述了课文理解中的因果关系及其涉及的有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而停顿与复句的关系,又是这个叫人挠头问题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怎么看停顿?停顿与复合句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笔者在学习前人成果、学习专家们的科学论述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谈点体会。一、从句法结构上看“停顿”性质作为语法单位之一的句子,其内部结构关系不论多么纷纭复杂、变化多端,归结起  相似文献   

15.
语法学习到了多重复句,学习者往往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瞭多重复句的性质,掌握其得当的分析方法,也就不会感到十分困难了。这里淡谈自己教学多重复句的一些体会。先说说什么是多重复句:通俗地说,复句中分句的本身又是复句,这样就使复句的层次多了起来,这就是多重复句。多重复句就是多层复句。也可以说,多重复句就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6.
倾向因果理论在当代的复兴,为该理论在心灵因果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当代倾向主义者中,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颇具代表性。其方案在兼顾利伯特实验结果的同时,试图为因果排斥问题提供一个融贯的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作为双重阻隔者的心灵事件,扮演着允许而非导致物理事件发生的角色。通过对该策略的仔细分析,本文试图指出:除了有过于特设之嫌,双重阻隔策略难以完全摆脱心灵事件的副现象主义,而且其心灵因果作用的机制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18.
因果观种种     
哲学因果观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20世纪科学的发展,导致新的因果观产生,人们对新的因果观有一个理解、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争议: 一、因果关系的含义我国哲学教科书中的定义把因果关系理解为各个对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则把因果关系理解为同一个对象或同一组对象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之间的关系。按  相似文献   

19.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