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对礼和观意义的阐释以及据此显示出的神道—时间性共同构成了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整体结构。从这个整体结构出发可以显示神道—时间性的原初时间境域。圣人设教缘其事而显其时,因其时而行其事。所行循时,循时以天。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的天之神道据其本己的时间性开显了从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的可能。变与几微正是神道—时间性的显露,天道和人事在神道—时间性境域中得以合一,合一是结构上的统一性。同时,神道—时间性显露出的使得我们可以对天道如在的领会则隐含了孔子为宗教含义上的神所留下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提倡的神道设教,就是将道德与宗教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神道设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语出《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圣人"观天之神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具体来说,它包含  相似文献   

3.
《周易》对于"神道设教"的内容和形式做了显明而清晰的表述。"神道"既是治者塑造自身形象的内涵,也是"设教"赖以衍伸的渊薮。"神道设教"反映了殷周之际思想观念重大变化的动向,呈现了务实和谐的政治理想与敬神演绎的信仰世界,凸显了神明之道、圣人之道、教化之道三个维度,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和宗教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巨。  相似文献   

4.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相似文献   

5.
10月1日,罗马教廷把所谓“在中国致命”的120名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徒册封为“圣人”。那么,这些所谓的“圣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把他们封为“圣人”呢? 这120名所谓“圣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工具的外国传教士;一类是作为那些劣迹斑斑的外国传教士的帮凶和追随者的中国教徒;还有一类是在由于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横行乡里,欺凌百姓,激起人民反抗中死于非命,而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殉难者和殖民地…  相似文献   

6.
10月1日,罗马教廷把所谓“在中国致命”的120名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徒册封为“圣人”。那么,这些所谓的“圣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把他们封为“圣人”呢? 这120名所谓“圣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工具的外国传教士;一类是作为那些劣迹斑斑的外国传教士的帮凶和追随者的中国教徒;还有一类是在由于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横行乡里,欺凌百妊,激起人民反抗中死于非命,而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殉难者和殖民地教会势力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要求德、位兼备,而在孟子那里则更加注重于对德的要求。孟子所论"圣人"与孔子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孟子因应了从"犹秉周礼"至"杀人盈城"这一现实的形势、因应了"距杨墨"这一思想层面的形势以及为更加便于教化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于孔子、孟子之间,从郭店楚简《五行》篇"德之行"五与"行"四等论述看,其中就已有了突出"圣"之德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经过几天的搏斗,可以说牵动千百万人心一年一度的高考,总算告一段落。要说搏斗,不单是考生本人,他(她)们的父母、亲人,学校的任课老师、有关领导也跟着忙。有篇报道说,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时,从近些年人们对高考的关怀度来看,高考更像是一场全社会总动员,不仅是教育部门工作紧张,交通管理、气象监测、餐饮服务、新闻媒体等单位也都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9.
加尔名答人把德肋撒看作活圣人,这位传奇性妇女已78岁了,她主持印度146家救济院,在全世界71个国家办起350家,专门向最贫困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近40年时间,她建立了一套庞大的慈善服务系统,1979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她个人财富只有二三套衣服。她出生在阿尔巴尼亚人家庭,在柏林修道院学习后被派往印度开始修女生涯,后来成为印度公民。集了300万志同道合者,她称之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他们访问老弱病残、孤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圣人观包括三方面问题:(1)何谓圣人?(2)人能否成圣?(3)如何成圣?在 王阳明以前,中国古代学者一般比较关注后两个问题,并将之规约为:“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王阳 明经历早年成圣实践的失败,开始自觉反思“何谓圣人?”亦即圣人本质的问题。他将圣人本质规 定为纯德性方面,剔除了宋儒(如朱熹)所尤为强调的知性因素。由此,他还对有关圣人观念做了 澄清,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圣人观的逻辑发展上完成了“为圣人祛魅”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佛法不是唯心论亦非神道设教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唯心论的,在这辩证唯物时代,已经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其实哲学与佛法,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问题,在于研究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而后者则在于证到真如实相,以解决生死为主题,原不必混为一谈。但人们既有这样误会,...  相似文献   

12.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13.
“儒教”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儒教’之说由来已久,但“儒教”之“教”字的涵义历来并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早期儒家学者,把“教”字理解为儒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和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关于儒家的教  相似文献   

14.
吴根友 《现代哲学》2022,(1):124-131
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说法,实际上包含着尊重广大民众基本需求的思想。因而,这一命题可以说是道家式的古典民本思想。“百姓心”并不是具体百姓个人特殊的欲望,实际上是作为整体的百姓的基本共同需求。在哲学形上学层面,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具体事务中,老子提倡尊重百姓的基本意愿。这两者之间的思维逻辑具有某种同构性。  相似文献   

15.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考察,荀子提出了礼的起源问题,并给出了"圣人制礼说"的回答。他认为,自历史发展之初,每个人都有因为无止的欲望而进行争夺的趋恶本性,导致社会生活变得资源短缺、混乱不堪。圣人对此"化性起伪",制作出了能够矫正人性、规范社会的"礼"。在荀子看来,"礼"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非人的先天本性;圣人制礼,是实现、发挥自我价值及规范、引导社会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7.
钟惠 《福建宗教》2000,(5):13-13
“圣人”在天主教而言是指死后灵魂升天、可作教徒表率、应受教徒礼敬的人。教会对“封圣”即册封“圣人”,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及程序,要有当地教会提出并考察论证。此次梵蒂冈的“封圣”完全无视中国教会主权,而由所谓“台湾地区主教团”越俎代庖,违背了教会的规定和程序。罗马教廷册封“圣人”的程序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伦理”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伦理是以社会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以人的自由为目的的关于社会自由及其实现条件的社会公正的理论。社会伦理是与个体道德相对应的范畴 ,凸显的是伦理道德的客观性方面。社会伦理还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强调以客观的态度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旨趣不在于对“应用伦理”(applied ethics)范畴一般泛泛内容进行阐释考察 ,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切入 ,在历史的视野中揭示其真实内容规定。笔者以为“应用伦理”的核心并不是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对于一般伦理学原则规范要求在具体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它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新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